寧膺標
(福建省三明市第一醫院 放射科,福建 三明 365000)
骨質疏松癥是臨床常見疾病,多發生于老年患者,嚴重的骨質疏松癥很可能引發骨折,增加骨折的發生風險,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生存質量[1]。骨質疏松的誘發因素有很多,包括環境、運動、飲食等,均與骨質疏松的發生密切相關,遺傳、年齡、體重也是其主要影響因素。通過對骨質疏松癥的易患群體進行骨密度檢測能夠對疾病預防起到積極的作用。雙能X線骨密度儀是臨床常用的骨密度檢測設備,結果可靠,穩定性強,有研究認為,不同的體重、身高對于雙能X線骨密度儀測量腰椎骨密度的結果具有一定的差異,本次研究旨在探討體重、身高及體重指數對雙能X線骨密度儀測量腰椎骨密度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選取于2019年10月-2021年10月本院接收的采用雙能X線骨密度儀測定骨量的健康體檢者1050例,其中男571例,女479例,年齡40~89歲,平均年齡(68.49±2.03)歲。納入標準:(1)均由本人及家屬簽署了知情研究協議書;(2)本次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標準:(1)存在嚴重心理及精神疾病者;(2)存在心、肝、腎等嚴重器官功能不全者;(3)繼發性骨質疏松者。
分別測量每位體檢者的體重、身高、BMI以及腰椎前后位1~4骨密度值。
1.2.1 測量受檢者空腹時的身高及體重,并計算BMI。
1.2.2 采用雙能X線骨密度儀測定受檢者腰椎前后位1~4骨密度值。
觀察每位受檢者體重、身高、BMI與腰椎骨密度的差異,并分析體重、身高及BMI與雙能X線骨密度儀測量腰椎骨密度的相關性。
1.3.1 BMI(kg/m2)=W(kg)/H(m)2,根據WHO標準,亞洲人理想BMI為18.5~23,將研究對象分成3組:BMI<23 kg/m2,BMI 23~25 kg/m2,BMI>25 kg/m2。

結果表明,體重、身高、BMI與腰椎骨密度呈正相關(r=0.156~0.535,P<0.05)。男性體檢者中,體重與腰椎骨密度相關性最大,其次為BMI,再次為身高;女性體檢者中,身高與腰椎骨密度相關性最大,其次為體重,再次為BMI,見表1。

表1 體重、身高、BMI與腰椎骨密度的相關系數
男性不同BMI組間體重、身高、腰椎骨密度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男性體檢者不同BMI組體重、身高、腰椎骨密度組間比較
女性不同BMI組間體重、身高、腰椎骨密度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女性體檢者不同體重、身高、BMI、腰椎骨密度組間比較
骨密度全稱是骨骼礦物質密度是骨骼強度的一個重要指標,以克/每立方厘米表示,是一個絕對值。在臨床使用骨密度值時,由于不同的骨密度檢測儀的絕對值不同,通常使用t值判斷骨密度是否正常[2,3]。t值是一個相對值,正常參考值在-1和+1之間。當t值低于-2.5時為不正常。骨密度,是骨質量的一個重要標志,反映骨質疏松程度,預測骨折危險性的重要依據[4,5]。本研究采用雙能X線骨密度儀測量腰椎骨密度,探討體重、身高及BMI對其檢測結果的影響。
本次實驗結果表明:體重、身高、BMI與腰椎骨密度呈正相關(r=0.156~0.535,P<0.05)。男性體檢者中,體重與腰椎骨密度相關性最大,其次為BMI,再次為身高;女性體檢者中,身高與腰椎骨密度相關性最大,其次為體重,再次為BMI。男性、女性不同BMI組間體重、身高、腰椎骨密度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證明了體重、身高、BMI與腰椎骨密度呈正相關關系。分析其原因為:研究表明,體重與腰椎骨密度相關性最大,但也與不同人群、不同檢測手段等因素有關。體重較大的人群,對機體產生的負荷較大,需要骨骼提供更大的應力,因此,骨密度會隨著體重的增加而相應地增大,以適應體重對機體帶來的負荷[6-8]。同時,體重較低的人群相較于體重大的人群腰椎受力小,骨密度也較低,因此,低體重的人群罹患骨質疏松的風險較高。當然,這一結果也與體內激素水平顯著相關。研究表明,體重較低的人群,體脂含量較少,這導致該人群機體雌激素水平較低,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骨骼的生長。目前,BMI是公認的對骨密度有影響作用的一個重要指標。本研究中,BMI<23組的人群,骨密度要顯著低于BMI高的人群,這提示,適當的增加體重,有利于提高骨密度,從而降低骨質疏松的發生風險。但不推薦盲目增加體重而導致不健康的肥胖,這會對身體帶來過度的負荷,增加關節受壓,導致關節畸形,更嚴重的是帶來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等心腦血管疾病,大大影響自身健康。
綜上所述,體重、身高、BMI與腰椎骨密度呈正相關關系,這些指標均可作為骨質疏松發生的提示,及時發現并治療,有利于降低不良后果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