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 凱,唐蓮芳,林義臨,米弘瑛
(云南省第一人民醫院 兒科,云南 昆明 650100)
杜氏肌營養不良癥(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DMD)也稱假性肥大型肌肉萎縮癥[1],是一種遺傳性神經肌肉疾病,為X染色體連鎖隱性遺傳,有報道少部分病例是由基因突變而來,預后極差。DMD是由于基因缺陷導致抗肌萎縮蛋白缺乏,進而出現肌膜損傷、肌酸激酶外滲、鈣離子內流等一系列病理生理改變,繼而肌纖維壞死、再生、結締組織增生交替發生,破壞肌纖維的完整及功能,導致肌無力和肌萎縮,臨床表現為進行性肌無力和肌萎縮,并出現肌肉假性肥大的典型體征。該病起病隱匿,女性多為攜帶者,男性多于3~5歲起病,由于嬰幼兒期常無典型的臨床表現,不易引起患兒家長及醫務人員重視,易導致誤診及漏診。部分DMD患者在新生兒期出現肌酸激酶的顯著升高,可協助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本文回顧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例新生兒期 DMD 患兒,并進行相關文獻復習,幫助兒科臨床醫師對本病的再認識,提高該病的診斷率。
患兒男,G1P1,足月,出生體重3330 g,無缺氧、窒息史,因“發熱半天”入院。查體未見異常。無家族史及傳染病接觸史。首次血生化示:肌酸肌酶(Creatine Kinase,CK)31455 U/L,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s,CK-MB)786.6 U/L,ALT 67 U/L,AST 242 U/L。予對癥治療5天,復查肌酶:CK 9649 U/L,CK-MB 257.9 U/L,ALT 44 U/L,AST 84 U/L。生后第8天再次復查肌酶:CK 9475 U/L,CK-MB 342.1 U/L,ALT 51 U/L,AST 111 U/L,甲狀腺功能、血糖、動脈血氣、血乳酸、血氨均未見異常,心臟彩超示動脈導管未閉。患兒入院后多次肌酶譜檢查均異常增高,經對癥治療后下降不明顯,考慮進行性肌營養不良可能。與家屬溝通后,采取患兒末梢血干血片,采用芯片捕獲高通量測序方法行新生兒遺傳病基因篩查,結果檢出DMD(NM 004006.2)基因49~54號外顯子缺失,故診斷為DMD。因患兒母親拒絕,故未能進一步完善父母及患兒的全外顯子基因檢測。
DMD是由位于X染色體p21.2 區上的編碼抗肌萎縮蛋白的 DMD 基因突變導致的一種X連鎖隱性遺傳的神經肌肉疾病[1,2],其基因包含79個外顯子,全長2.2Mb,編碼信息量大,遺傳學上易發生突變。DMD基因的變異以外顯子缺失/重復為主[3]。抗肌萎縮蛋白主要分布于骨骼肌及心肌中,當抗肌萎縮蛋白生成減少時,DMD患者的肌肉纖維的完整性遭到破壞,逐漸出現肌萎縮和肌無力、腓腸肌假性肥大、鴨步、Growers征陽性、寬步步履等表現,隨著年齡的增長呈進行性加重,后期死于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危重并發癥[3,4]。該病一般男性多見,女性多為攜帶者。流行病學調查發現,男性新生兒發病率約為1/5 000-1/6000,有癥狀的女性攜帶者約為 1/10000-1/45000[5]。在我國,DMD患者無明顯的地域特征[3]。
本病起病隱匿,病情進展緩慢,早期無特征性臨床表現,新生兒較易漏診誤診。血清肌酸激酶(CK)作為臨床最常使用的篩查DMD的血清學指標,在起病早期可增高達正常值的數十甚至數百倍,有助于DMD的早期診斷[6,7]。由于該病在新生兒期無臨床表現,目前主張若篩查指標CK結果異常,經治療后仍明顯升高者,尤其是當臨床發現患兒血清肌酶異常升高而又未出現癥狀時,需盡早行基因檢測,有助于DMD的早期診斷。患病兒童最初2年可表現為運動發育遲緩、易摔倒等,多于幼兒期、學齡前期開始出現肌肉無力、肌肉萎縮及站立、行走、爬樓困難,逐年加重,后續發展為跑、跳、坐位站立及爬樓梯困難,至10余歲時患兒開始喪失獨立行走能力,疾病后期常死于呼吸衰竭或心臟并發癥。本例患兒因發熱入院,入院后查血生化發現肌酶異常升高,予對癥處理,多次復查肌酶均異常升高,在排除肝病、心肌疾病等疾病后,進一步做基因檢測,檢出DMD(NM 004006.2)基因49-54號外顯子缺失,故 DMD 診斷明確。該患兒目前處于新生兒期,后期需長期門診隨訪,及時進行早期干預。
本病目前無特效療法,主要是多學科的對癥治療。糖皮質激素是能夠減緩 DMD患者肌力和運動功能衰退的藥物,但需患者長期用藥,存在多種藥物不良反應[7]。隨著對DMD發病機理及病理變化的深入認識,基因替代療法、外顯子跳躍法、基因編輯療法、干細胞療法尚在深入研究中,將來可能在DMD患者中有較好的應用前景[4,8]。
綜上所述,在新生兒期發現CK明顯升高,須詳細詢問家族史,及早進行患兒及父母基因檢測,可幫助早期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