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耘
兒童重癥肺炎是較為常見的疾病類型,具有起病急、病情進展迅速、并發癥多等特點,隨著病情進展極易合并呼吸衰竭等并發癥,會誘發嚴重缺氧或呼吸功能障礙情況,對患兒生命安全造成不利影響[1]。臨床常規經鼻導管吸氧治療雖能糾正患兒通氣不暢和低氧血癥情況,但治療創傷相對較大,易引起諸多并發癥,整體療效欠佳。經鼻持續氣道正壓通氣治療能明顯減輕對患兒造成的創傷,安全性較高、操作簡便,對于提高綜合療效較為有利[2,3]。為此,本研究選擇80 例重癥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兒展開研究,旨在探討不同通氣方法的治療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2019 年6 月~2021 年2 月本院收治的80 例重癥肺炎伴呼吸衰竭患兒根據隨機抽簽法分為實踐組與參考組,各40 例。參考組中男22 例,女18 例;呼吸衰竭病情分型:Ⅰ型25 例,Ⅱ型15 例;年齡最高8 歲,最低1 歲,平均年齡(4.12±1.08)歲。實踐組中男23 例,女17 例;呼吸衰竭病情分型:Ⅰ型26例,Ⅱ型14例;年齡最高7歲,最低0.5歲,平均年齡(3.89±1.12)歲。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接受臨床檢查、實驗室檢查、影像學檢查等確診為重癥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兒;②有至少1名家屬陪伴在側;③有心動過速、發紺、咳嗽、發熱等臨床癥狀表現患兒;④患兒家屬對研究流程表示理解,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本次研究經過倫理委員會批準后開展。排除標準:①由于其他原因引起的呼吸衰竭或心肺功能損傷者;②合并嚴重臟器器官疾病者;③合并先天性疾病者。
1.2 方法 患兒入院后均予以解痙平喘、營養支持、抗炎、支氣管擴張等對癥處理,在此基礎上,對患兒進行分組治療。參考組予以常規經鼻導管吸氧治療:設置吸入氧濃度(FiO2)0.4~0.6,氧流量6~8 L/min。實踐組予以經鼻持續氣道正壓通氣治療:選用全自動呼吸機(DreamStation Auto型)予以患兒持續正壓通氣治療,評估患兒實際情況并選取適宜的鼻塞,設置氧流量8 L/min,呼氣末正壓4~7 cm H2O(1 cm H2O=0.098 kPa),保證患兒吸入氧濃度在0.5,且需密切監測患兒治療期間動脈血氣情況,并根據監測值嚴格調節吸入氧濃度和呼氣末正壓等。兩組患兒均治療24~48 h 后根據患兒恢復情況逐漸停止治療,并對比兩組治療效果。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對比兩組患兒治療效果,分為顯效(患兒治療24 h 后呼吸困難癥狀基本消失,心率等基本恢復常態,48 h 內未復發,且氧分壓>60 mm Hg)、有效(患兒治療24 h 后呼吸困難癥狀、心率等有明顯好轉趨勢,48 h 內未復發,且氧分壓逐漸升高,但<60 mm Hg)、無效(治療24 h 后患兒呼吸困難癥狀較前改善不明顯,甚至加重),治療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②監測、記錄并對比兩組患兒治療前后血氣指標,包括pH、PaO2、PaCO2。③統計并記錄兩組患兒心功能不全、插管、死亡等不良事件發生率,并進行對比。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4.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血氣指標對比 治療前,兩組pH、PaO2、PaCO2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實踐組pH、PaO2高于參考組,PaCO2低于參考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氣指標對比()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氣指標對比()
注:與參考組治療后對比,aP<0.05
2.2 兩組治療效果對比 實踐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5.00%,高于參考組的77.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效果對比[n(%)]
2.3 兩組不良事件發生率對比 實踐組不良事件發生率為5.00%,低于參考組的2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不良事件發生率對比[n(%)]
兒童重癥肺炎發病后會對患兒造成急性肺損傷情況,患兒大多合并呼吸衰竭癥狀,炎癥反應明顯,會消耗大量肺泡活性,導致肺泡出現肺不張、萎縮等情況,加重患兒病情,甚至會對患兒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4-6]。臨床治療重癥肺炎伴呼吸衰竭需要詳細了解疾病誘發因素,進而為臨床診療提供依據,而該疾病的主要發病因素與不合理應用抗生素密切相關[7-9]。隨著近些年來臨床抗生素藥物的濫用情況愈發嚴重,使得患兒機體免疫能力相對較差,極易引起細菌感染或呼吸道特殊病毒等,因此詳細掌握病情具體情況,制定科學有效的治療措施十分必要。
臨床對于重癥肺炎伴呼吸衰竭患兒的治療多以改善抗感染、通氣功能、糾正缺氧狀態等治療為主,雖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兒臨床癥狀,但治療時間相對較長,綜合療效往往不盡人意,且抗感染等藥物還會導致患兒出現惡心、嘔吐、頭暈等不良反應,繼而產生耐藥性,因此需制定更為安全、有效的治療措施。臨床實踐證實,正壓通氣治療在兒童重癥肺炎伴呼吸衰竭的治療中應用價值較高[10-12]。經鼻持續氣道正壓通氣治療有較理想的輔助通氣效果,是新型呼吸支持模式,能有效對內源性呼氣末正壓發揮抵抗作用,使肺部順應性得到明顯提升,有效減少呼吸做功,繼而平衡氧氣交換狀態和二氧化碳狀態,使患兒呼吸困難等癥得到有效改善,具有創傷小、操作簡便、安全性高等特點,且患兒及家屬的接受度相對更高,對于提升綜合療效更為有利[13-15]。此外,經鼻持續氣道正壓通氣治療能在持續正壓通氣作用下產生氣流,有效保證充足的供氧,使終末呼氣肺容量得到明顯增加,能有效改善肺泡實變或陷閉情況,對炎癥的滲出發揮抑制作用,繼而有效控制病情變化,以達對病理損害過程終止的效果[16-18]。
本組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實踐組pH(7.40±0.15)、PaO2(82.37±17.45)mm Hg 高于參考組的(7.31±0.14)、(65.41±14.62)mm Hg,PaCO2(46.38±7.27)mm Hg低于參考組的(50.81±10.25)mm Hg,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踐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5.00%,高于參考組的77.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踐組不良事件發生率為5.00%,低于參考組的2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經鼻持續氣道正壓通氣治療在重癥肺炎伴呼吸衰竭患兒中的應用效果良好,在改善患兒血氣指標、減輕臨床癥狀方面明顯優于經鼻導管吸氧,值得在臨床中加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