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鳳芝
(山東省青島市萊西市人民醫(yī)院 山東 青島 266600)
腦卒中患者通常會出現(xiàn)上運動神經元綜合征,主要表現(xiàn)癥狀為痙攣、肌力減弱以及各種運動控制能力和協(xié)調能力異常等情況;痙攣是由于機體上運動神經遭到損傷致使出現(xiàn)慢性運動障礙的情況[1]。適度的痙攣情況能夠讓肌肉容積得以維持以及骨骼礦化,并且能夠增強髖和軀干的穩(wěn)定性,有助于患者進行移動,讓深靜脈血栓和肺栓塞等不良狀況的發(fā)生率得以降低;過度的痙攣容易發(fā)展成為較為嚴重的痙攣狀態(tài),會出現(xiàn)疼痛感,對患者的肢體運動造成嚴重嚴重的影響,導致出現(xiàn)關節(jié)痙攣的情況,嚴重影響患者的運動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2-3]。隨著巴氯芬以及低頻神經肌肉電刺激等多種治療方式應用于腦卒中偏癱患者的治療當中,不同的治療方式對腦卒中偏癱患者的治療效果也有一定的差異,此次研究對低頻神經肌肉電刺激聯(lián)合巴氯芬治療腦卒中患者偏癱肌痙攣的治療效果進行探討,詳見下文。
從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期間,收治入院的腦卒中偏癱伴有肌痙攣患者中選擇120例作為此次研究的觀察對象;根據(jù)入院單號位數(shù)的奇偶數(shù)將120例患者分成參照組和觀察組兩個組別,每組各60例。參照組:男性患者39例,女性患者21例,患者年齡在50歲至73歲之間,患者平均年齡為(61.13±5.09)歲;觀察組:男性患者41例,女性患者19例,患者年齡在52歲至74歲之間,患者平均年齡為(61.15±5.11)歲。將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等基本資料進行組間對比,兩組間的差異不大(p>0.05),可進行組間比較。納入標準:(1)所用患者經診斷均符合腦卒中相關爭端標準;(2)患者均屬于偏癱性肌痙攣;且屬于初次發(fā)?。?3)患者自愿參與此次研究,且患者家屬同意;排除標準:(1)合并存在循環(huán)系統(tǒng)、消化系統(tǒng)、免疫系統(tǒng)以及消化系統(tǒng)疾病者;(2)對此次研究所用藥物有過敏情況者;(3)存在精神病史者;(4)存在溝通障礙或認知障礙者;(5)依從性較低者。
1.2.1參照組
參照組患者使用巴氯芬(國藥準字H19980103,福安藥業(yè)集團寧波天衡制藥有限公司)進行治療,藥物其實計量單次為5mg,每天三次,均在飯后進行服用;每間隔三天增服5mg的劑量,每天的常規(guī)劑量在0.8-0.9mg/kg,一天的藥物劑量不得超過75mg,持續(xù)治療3個月;若患者在用藥期間出現(xiàn)呼吸抑制、心血管抑制、幻覺等不良情況,根據(jù)情況將藥物劑量減少或者停止用藥。
1.2.2觀察組
觀察組患者在參照組采用巴氯芬治療的基礎之上予以患者低頻神經肌肉電刺激治療,電刺激功率≤45W,具體電功率以患者耐受程度為標準,頻率為100至150Hz,疊加1000次,波形正弦波;治療時將電極放置在患者的側上肢肱三頭肌處、腕伸肌處以及患者側下肢體的脛前肌處、腘蠅肌處,時限為100ms,單次為25min,持續(xù)治療三個月。
(1)將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MBI評分以及MAS評分進行組間比較;MAS(Motor Assessment Scale,MAS)運動功能評估量表,主要的評估內容:從仰臥位到側臥位、從仰臥位到床邊坐、坐位平衡、從坐到站、行走、上肢功能、手功能、手的精巧活動;單項評分為0-6分,得分分數(shù)越高表明患者的運動功能越優(yōu);前5項根據(jù)完成動作的時間和能力高低進行評分,后3項根據(jù)上肢和手指動作的難度進行評分;MBI(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日?;顒幽芰υu估量表,主要評估內容:進食、洗澡、行走、上下樓梯、如廁以及穿衣等,滿分為100分,根據(jù)患者的實際表現(xiàn)情況進行評定,100分表示ADL自理,75-95分表示輕度功能缺陷,50-70分表示中度功能缺陷,25-45分表示嚴重功能障礙,0-20分表示極嚴重功能障礙;(2)對患者在治療期間出現(xiàn)的不良反應情況進行組間比較,主要不良反應情況:胃腸道反應、肝功能異常、腎功能異常以及白細胞計數(shù)減少等情況;(3)將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組間對比,分為顯效、有效、無效三個等級,總有效率=(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無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兩組經過對比,治療前兩組患者的MBI評分以及MAS評分差異不大,其組間差異為(p>0.05);治療后, 觀察組患者的MBI評分以及MAS評分明顯優(yōu)于參照組,兩組間的差異為(p<0.05),詳細如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MBI評分以及MAS評分比較分)
將兩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的胃腸道反應、肝功能異常、腎功能異常以及白細胞計數(shù)減少等情況進行比較,兩組間的差異不大,其差異為(p<0.05),詳細如表2。

表2 兩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n(%)]
兩組患者經3個月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比參照組更優(yōu),兩組之間的差異為(p<0.05),詳細如表3。

表3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比較[n(%)]
隨著社會人口老年化的趨勢逐漸上升,腦卒中的發(fā)病率也逐漸的升高,腦卒中疾病的致殘率較高,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其中最為嚴重的情況是肌痙攣[4-5]。高位中樞出現(xiàn)損傷或者傳導通路發(fā)生中斷情況,會直接導致脊髓中間的神經元受到影響,抑制中間神經元的活動,造成牽張反射亢進,這也是導致腦卒中偏癱患者出現(xiàn)痙攣情況的主要因素;上神經元發(fā)生病變后,會使得肌肉的內在特性出現(xiàn)變化,出現(xiàn)肌肉融合以及彈性組織纖維化等情況,導致肌張力升高,也是出現(xiàn)痙攣的因素之一[6-7]。若持續(xù)性的痙攣情況不能得到緩解,會直接影響到患者的正常肢體運動,不利于患者肢體的康復,針對腦卒中患者出現(xiàn)的肌痙攣情況采取科學有效的治療方式予以治療,可有效緩解患者的肌痙攣狀況[8]。
低頻神經肌肉電刺激療法主要是以感應電流對患者的神經肌肉進行刺激,促進肌肉興奮,以此發(fā)揮電刺激療法的作用;人體運動神經在受到電刺激的同時,傳入神經也會遭受到一定程度的刺激,電刺激作用可以經傳入神經和脊髓投射至神經中樞,能夠有效促進患者大腦功能進行重建;并且低頻神經肌肉電刺激的感應電流還能夠促進患者的血液循環(huán)和淋巴循環(huán),對患者的肌肉群血供以及營養(yǎng)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能夠有效促進肌肉活性的恢復[9-11]。巴氯芬屬于中樞性肌松劑中的一種,屬于γ-氨基酸丁(GABA)的衍生物,GABA屬于抑制性神經遞質;巴氯芬進入到機體之后通過和GABAβ受體進行結合,對興奮性氨基酸的釋放和脊髓突觸的過度反射進行抑制作用,使得因椎體受束導致的骨骼肌痙攣狀況得到緩解,有助于恢復患者的運動功能[12-13]。此次研究的結果顯示,二者聯(lián)合應用于腦卒中偏癱班肌痙攣患者的治療當中,患者的MBI評分以及MAS評分明顯優(yōu)于巴氯芬單獨使用的效果,且兩組患者在治療期間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差異不大,提示二者聯(lián)合應用不會增加患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
綜上所述,低頻神經肌肉電刺激聯(lián)合巴氯芬治療腦卒中患者偏癱肌痙攣的治療效果較好,能夠有效促進患者的運動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復,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