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 貞 任樹娟
(山東省聊城市人民醫院 山東 聊城 252000)
關節置換術是近年來在我國發展迅速的一種新型骨科手術。從 19 世紀后期到現在的髖關節和膝關節置換手術。手術技術以及許多領域的假肢改進,使當今的髖關節和膝關節置換手術取得成功概率高達95% 以上。有效緩解疼痛。改善四肢功能狀態并提高整體生活質量是治療終末期關節炎的可靠方法。同時良好的術后需要結合高質量護理,幫助患者更好的恢復,本次實驗選擇。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期內醫院診治的82例單側髖、膝關節炎病人為研究對象,總結臨床護理在骨關節護理治療中的效果,現匯報如下。
挑選本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期內醫院診治的82例單側髖、膝關節炎病人為研究對象,任意分成2組,每一組41例。對照實驗年紀22-73歲,均值(46.5±13.7)歲,在其中26例為男士、15例為女士;觀察組年紀23-75歲,均值(46.7±13.8)歲,在其中28例為男士、13例為女士。2組的性別、年紀等材料無對比性(P>0.05)。
對照組給常規性護理,包含住院查驗、手術前評定、病況檢測及其醫院病房護理等。
實驗組選用骨外科護理路徑,具體辦法如下所示。
(1)心理護理對病人選用手術治療時,患者都是會有心理恐懼,從而導致患者產生很大的思想壓力。因而護理人員要告之病人術后可以實現的治療效果,并告之手術治療的風險性,安全系數。多與病人開展溝通交流,正確引導病人講出心里的顧慮,護理人員要詳盡的解讀手術相關事項,使其可以保持良好的心態進行手術治療。
(2)手術前護
住院時,對病人的生命體征開展精確測量,給與病人健康宣教和病況評定,將護理路徑表逐一派發給病人,而且應用簡單易懂的語言表達,給病人詳細介紹住院治療自然環境,協助病人快速了解醫院病房自然環境,幫助病人進行各類查驗,搞好手術治療提前準備。手術后的當日必須讓患者平躺在床上進行排便,有很多病人會因為不適導致尿潴留和大便干燥的現象,因而在手術治療前就需要具體指導其躺在床上開展如廁訓練,讓患者可以較嫻熟的應用拐棍以及助行器。在手術治療前還需要對病人的肝腎功能、X線片、心電圖檢查等領域開展查驗,使病人全身上下的情況獲得積極主動改進,若病人有尿毒癥或是血壓高等病癥,要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使血壓值和血糖值平穩后再安排手術。在手術的前一天對手術治療區域進行清潔,并觀察肌膚是否有感染和創口。術前6小時禁食,4小時禁流質,2小時禁飲,避免麻醉劑時有反胃的現象[1]。
(3)術后護理
術后6h內,而且將病人的患側拉高,給病人解讀初期康復訓練的必要性,幫助病人及早開展患側牽張反射,10-20min/次,每日4次;手術后2-4d,囑咐病患在牽張反射鍛練的根基上,再進行下肢泵治療[2]。護理人員要給病人及親屬解讀有關常見問題,囑咐病人堅持不懈康復訓練,保證處于被動和積極緊密結合,科學安排日常飲食搭配,關鍵為含有營養成分、非常容易消化吸收、口味淡的食物,而且囑咐病人按時到大醫院復診,保證治療效果。
護理人員要時常對患側的血循環狀況進行觀察,如腫脹、皮膚顏色及其細管的沖盈時間。患側的肌膚如果有烏青狀況,則表明靜脈血管回流不暢[3]。假如肌膚比較慘白則表明主動脈的血供不足。術后的外傷一般在3日內可以自行修復,若3天之后仍有顯著紅腫,意味著其有感柒發生。若有異常現象出現,護理人員要及時告知醫師,采用合理方法做好處理[4]。在手術治療完畢2小時后必須禁食,并且用醫用彈力繃帶對膝蓋進行捆扎,防止骨關節的積血。要協助病人幫助翻身,盡量避免對患側的擠壓,使發脹狀況得到緩解,在患側下邊墊放適度的軟枕,使患側獲得15-20度的拉高,有益于靜脈血管的回流。要時常對病人的切口進行觀查,看是否有出血現象的發生[5]。并使膝蓋保持干凈干躁,給與2-3天換藥扎,使創口的醫用敷料保持干凈干躁。
(4)骨關節訓練護理,手術治療完畢后就可以給病人的對應的鍛練,包含關節、肌肉的訓煉,規定病人維持仰臥,墊起患側,進行舒張,使肌肉獲得10秒的收縮后進行壓力釋放,每日進行3-4組的訓煉,每一組進行20次。在手術治療1天之后開展曲腿高抬的訓煉,使其維持仰臥,挺直兩腿,并將患側拉高10度,之后放下后,拉高至35度。每一次給予5min的訓煉,2小時鍛練一次。當引流袋拔除后規定病人下床活動,再次走動訓練,每日鍛練4次,每一次走動10分鐘。在手術治療一周后病人可以進行重量訓練[6]。
應用自做滿意度測評表對2組的護理令人滿意狀況開展點評,總分成100分,在其中>80分成令人滿意,60-80分成基本上令人滿意,<60分成不滿意,而且紀錄2組的住院費和時間。
此次數據信息選用SPSS14.5軟件剖析,應用t和X2各自檢測小組之間計量檢定與計量資料較為,以P<0.05表明有差別。
2.1 2組病人令人滿意狀況較為
觀察組的護理滿意率超過對照實驗(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滿意情況(N,%)
2.2 2組各類指標值比照
觀察組的住院費和時間各自為(2.5±0.1)萬元、(10.3±2.4)d,均低于對照實驗的(3.5±0.1)萬元、(8.8±3.1)d,小組之間較為有差別(P<0.05)。

表2 兩組患者指標值分析(X±S)
骨外科護理路徑做為新式的一種護理方式,關鍵指的是依據病人的具體情況,在指定的時間內根據圖形的方式給予合理的協助,為護理和診治工作中的順利完成給予高效確保,使住院治療時間減少,使住院費降低,進而使護理質量提升[7]。在骨單側髖、膝關節炎病人的診治中,應用骨外科護理路徑,能夠使護理人員依照步驟執行流程,保證有規可尋、有據可查,進而給與病人科學研究、全方位的護理干涉[8]。與此同時,骨外科護理路徑還能提高醫務人員的擔當意識,積極為病人給予養護服務項目,而且提升與病人中間的交流和溝通交流,有利于得到病人的掌握和信賴,進而增強病人滿意率[9-10]。
在治療組應用膝關節鏡技術治療的基礎上,采取的主要措施是:術前進行常規麻醉處理,刨削嵌壓襞、滑膜,修復半月板及損傷的交叉韌帶;也可采用半月板成形術,清除軟骨出現缺損的部位,在硬化區作軟骨下骨鉆取,關節內軟骨碎片清除;清除部分骨贅,去除髕骨外側支撐帶,用適當的生理鹽水清洗即可,去除游離體,去除髁間窩狹窄[11-12]。手術后用彈性帶固定膝關節2d左右,術后2d再做常規的股四頭肌功能鍛煉,5d左右就能下床活動,10d左右再根據實際情況拆線。膝骨性關節炎患者應用膝關節鏡技術進行手術治療時,其前提條件是要保護未受損傷的關節,鏡下可以對游離體進行徹底的清潔處理,可以將發生增生的骨贅磨除,對軟骨損傷引起的關節面進行微骨折修復處理;對于因滑膜損傷而引起的膝骨關節炎,可清除增生、肥大的滑膜組織,但在治療軟骨病變時,應盡量使滑膜組織受到保護,為減少手術創傷,如發現有半月板破裂,應行修補或成形手術。通過膝關節鏡技術的應用,可以顯著地提高關節腔內環境,將炎癥因子清除到最大程度,對滑液的分泌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可使病人明顯加速康復。因為對膝關節骨關節病的護理質量與病人的康復有密切的關系。所以臨床經常采用強化護理干預與治療相結合,使臨床治療的效果得到更大的增值[13]。
在本研究中,對照組給予病人日常生活護理,觀察個人生命體征,積極配合醫生對病人的異常表現進行正確的治療。在觀察組護理時,根據病人在一定程度上懼怕心理,向病人講解醫囑、用藥的目的和作用,分析病人的利弊,要求病人放下心理負荷,積極配合治療[14]。另外觀察組還要對病人進行充分的術前準備,確保手術的順利進行。在觀察組術后臨床護理干預時,指導病人為防止關節內積血而引起患者腫脹,應將患肢適當抬高,并保持膝關節包扎部位干燥、清潔,并要求病人若發現被包扎的敷料有濕氣或滲血,應及時按床頭呼叫器通知護理人員,及時更換;護理人員還對患肢切口處進行物理降溫,為了防止局部腫脹出血或者是疼痛加重[15]。二是在觀察組指導病人在進行功能康復鍛煉時,要求病人在足踝、足踝、股四頭肌等長收縮運動,以促進肌肉收縮和舒張,緩解患肢由于血液循環不暢而出現腫脹。并以預防肌肉萎縮及關節僵硬等健康知識為重點,以現場講解的方式,向病人演示如何進行功能恢復訓練。術后7天左右指導病人拆線后,可嘗試在有人攙扶下負重行走[16]。因此,針對膝關節骨關節病病人,加強臨床護理干預配合,促進病人康復,也使病人對護理質量的滿意程度明顯提高[17]。
總的來說,臨床醫學上在醫治骨單側髖、膝關節炎時,再應用骨外科護理路徑,不但能夠減少住院治療時間,還能提高病人滿意率,創建和睦的醫患關系,非常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