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娟
(平原縣第一人民醫院 山東 德州 253100)
普外科作為醫療機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有效針對臨床中普通外科疾病展開治療,其包含的可醫治疾病量在外科系統專科中居于首位[1]。近些年,我國環境和居民生活方式發生改變,增加了普通外科疾病的發生風險,加上很多人自我健康防護意識薄弱,使每年前往普外科就醫的患者數量始終處于居高不下的狀態[2]。普外科治療中通常以手術治療為主,可以通過手術的方式幫助患者恢復患病部位的基礎功能,但受到手術和疾病影響,患者會產生明顯的疼痛反應,在一定程度上會危害患者恢復期的身心健康[3]。為了向廣大普外科患者提供更加全面的醫療保障,制定了疼痛護理干預,結合了現階段患者疼痛現狀,在原有護理基礎上作出了延伸和完善,從多個方面展開針對性護理措施,在臨床上的應用顯著。本文主要研究院內普外科患者在術后恢復期間,實施疼痛護理干預對術后疼痛及術后恢復所產生的作用及成效,現內容如下。
醫院相關部門同意進行研究后,于2020年5月-2022年2月之間,在醫院普外科中挑選出100例符合研究標準且需要接受手術治療的患者,遵循拋幣法的分組方式,將所有研究人員按照1:1的比例平均分組,每組能夠分到50例患者。所有患者的各項基礎信息均呈現在表一中,通過比對后發現,并無明顯差異(P>0.05)。

表1 兩組患者各項基礎信息
對照組沿用正常護理,主要由醫護人員對患者術后身體恢復情況作出監測,并提供基礎護理服務。
研究組加入疼痛護理干預,內容為:①生活干預。醫護人員需要首先從患者的病房環境中入手,定期對病房進行開窗通風,確保室內空氣流通順暢,可以有效減少細菌滋生。幫助患者定期更換床上用品及衣物,讓患者處于一個相對舒適的環境中,對于疼痛程度的減輕具有較好作用。術后為患者制定健康的飲食計劃,讓患者在住院期間盡量保持輕松、穩定的心態,可以增加自身的康復信心。②環境干預。不良環境在一定程度上會加重患者的疼痛程度,醫護人員可以將相關操作轉移至白天進行,確保患者的晚間睡眠質量,在開門及關門中,將聲音降至最小,同時定期檢查患者包扎情況。③心理干預。基于疼痛原因,患者會產生大量負面情緒,醫護人員需要建立與患者互相溝通的平臺,了解患者內心實施想法,引導患者接受自己患病的事實,可以鼓勵患者多做一些娛樂活動,能夠降低自身對疼痛的關注度。④疼痛干預。持續性的疼痛會影響患者的睡眠情況及飲食量,醫護人員可以適當調整患者體位,不斷根據自身舒適度作出改變,同時也能對長期臥床引發的不良癥狀進行預防。告知患者需要將自身疼痛程度與醫護人員進行交流,能夠有效幫助醫護人員實施相應的解決措施。若患者的疼痛較強烈,且持續性墻,可以適當給予相應的鎮痛藥物治療,能偶顯著降低疼痛程度。
①將各組患者護理期間的自主生活能力恢復狀況進行評估,評估主要從生理方面、社會方面、心理方面以及健康方面展開,單項指標的評估滿分值為100分,健康標準值為60分,患者所得分值與100分的差距越小,代表該項能力的恢復程度越高。②記錄各組患者過程中的疼痛反應,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將其分為四個等級進行闡述,標準為:若患者未出現明顯疼痛,對醫護人員的護理依從性較高,則為第一等級;患者出現的疼痛在可接受范圍內,不會對醫護人員的護理產生任何影響,則為第二等級;患者出現的疼痛程度較重,與醫護人員的護理配合顯得比較吃力,則為第三等級;患者出現了嚴重疼痛,無法對醫護人員提供有效護理配合,護理無法完成,則為第四等級。③記錄各組患者過程中的護理滿意程度,記錄標準:患者未出現其他癥狀,疼痛程度較輕,且恢復情況良好,則為非常滿意;患者出現的癥狀得到一定緩解,疼痛程度穩定在可接受范圍內,且恢復情況較好,則為滿意;患者仍存在其他明顯癥狀,疼痛程度較重,且恢復情況較差,則為不滿意。

研究組患者在護理期間的自主生活能力與健康標準的差距以及生活中對他人的依賴性,均低于對照組患者,組間存在一定差異(P<0.05)。

表2 分析自主生活能力分)
疼痛測評中,研究組處于輕度疼痛的患者數量高于對照組,處于重度疼痛的患者數量低于對照組,組間存在一定差異(P<0.05)。

表3 分析疼痛反應[例/%]
結果得出,研究組對其使用的護理方式,在護理過程中表現出明顯滿意的總人數,高于對照組,組間存在一定差異(P<0.05)。

表4 分析滿意程度[例/%]
普外科在臨床中的應用范圍較廣,主要以普通外科疾病的治療為主,科室內配備有專業的醫療團隊及先進的醫療設備[4],通常情況下,整體治療采取手術治療的方式,且經過長時間的試驗與發展,普外科治療技術已經趨于成熟,在臨床治療中取得了顯著成效[5]。疼痛是普外科患者治療中不可避免的不良問題之一,由于治療方式以有創手術為主,在術后患者會長時間處于較為強烈的疼痛中,對患者的身心健康及基礎生活能力都造成了極大危害[6]。很多患者在過程中受到疼痛影響,會產生大量負面情緒,對整體護理抱有抵觸情緒,無法向醫護人員提供有效的護理配合,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護理難度。隨著醫療問題在社會觀念中的不斷深入,我國對普外科治療的關注度也在逐漸提高,為了切實改善患者術后疼痛問題,很多醫療機構已經著手于對自身護理水平作出調整與完善,常規護理內容主要以基礎護理服務為核心[7],主要幫助患者縮短治療周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疼痛問題。疼痛護理干預的制定來源于醫護人員長期以來對患者疼痛情況的分析,將原有護理內容細化,分為多個環節為患者提供針對性的護理服務[8],醫護人員自身疼痛預防意識更高,一方面通過生活干預與環境干預,對患者的日常住院生活及環境作出調整,不僅需要保持室內環境處于干凈整潔的狀態,同時醫護人員在護理過程中要注意自身護理規范性,避免護理操作給患者帶來較大影響,重視自身行為,盡量讓患者處于一個相對舒適的環境中,可以有效改善自身疼痛情況[9];另一方面護理方向更加側重于患者的主觀情緒變化與針對性疼痛干預,主觀情緒變化在護理中起著關鍵性作用,醫護人員采取鼓勵、引導的方式,讓患者對醫療團隊產生信任,顯著提升護理配合度,同時醫護人員能夠更加迅速地對患者出現的疼痛反應作出相應解決,若疼痛較強烈,可以利用鎮痛藥物來降低疼痛程度[10]。
研究中可以看出,通過相應護理后,研究組患者在護理期間的自主生活能力與健康標準的差距以及生活中對他人的依賴性,均低于對照組患者,組間存在一定差異(P<0.05);疼痛測評中,研究組處于輕度疼痛的患者數量高于對照組,處于重度疼痛的患者數量低于對照組,組間存在一定差異(P<0.05);結果得出,研究組對其使用的護理方式,在護理過程中表現出明顯滿意的總人數,高于對照組,組間存在一定差異(P<0.05)。
綜上所述,疼痛護理干預在臨床中的應用取得顯著成效,能夠在短期內恢復患者基礎生活能力,從根本上解決疼痛癥狀,值得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