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一丹 萬慶華 徐 明
(上海市浦東新區光明中醫醫院皮膚科 上海 201399)
帶狀皰疹屬急性皰疹性皮膚病,由潛藏在脊髓神經后根神經結節中的具有嗜神經性和嗜神經節性的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大部分患者在發病初期可發生不同程度的疼痛,部分患者即使在皮疹痊愈后仍遺留有神經痛,遷延難愈。其疼痛則為緊箍樣疼痛、閃電樣疼痛、刀割樣疼痛或燒灼樣疼痛等等。病變部位常有痛覺、觸覺的異常等,其對病患者日常生活影響甚大。
對于其發病機制,大部分學者研究認為:與帶狀皰疹病毒急性感染后,導致神經組織內炎癥水腫,瘢痕增生,出血,神經形態變異有關,目前并無針對性的治療藥物。西醫對其治療以鎮痛、營養神經為主。但緩解疼痛時效短暫,需要靠藥物長期維持,長時間使用藥物會給機體帶來不良反應。
耳部有極為復雜錯落的血管、神經分布,耳穴與人體的對應關系像一個倒置的胎兒,與機體各個臟腑都有著密不可分而廣泛的聯系。耳穴治療方法始于我國,且在運用其診治疾病方面亦是歷史源遠流長。
針對耳部穴位的外治法包含有貼壓法、針刺法、放血法,均已被廣泛用于帶狀皰疹及其后遺神經痛的治療中,并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現就耳穴刺激法對帶狀皰疹及其后遺神經痛的臨床應用情況總結如下:
操作方法:耳穴貼壓法是指將王不留行或者磁珠固定于相應的耳部穴位,每日自行按壓刺激3-5次,每次30-60s,使耳廓有痛熱脹的感覺,輕重適宜,避免皮膚壓迫。
王曉輝[1]納入50例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患者,對照組28例予以身痛逐瘀湯、維生素B1、B12口服,實驗組30例則加入耳穴壓丸,前治療基礎不變,耳穴選穴為上屏尖、肝、神門,配穴皮損位于頭面部者選取面頰、枕,位于上肢者選取指、肩,位于下肢者選取趾、臀,位于胸背部者選取胸、上耳背,位于腹背部選取腹、上耳根,共治療28d。有效率在治療組中為93.33%,在對照組中為75%,治療組優于對照組(P<0.05)。
阮慧紅[2]納入帶狀皰疹后遺癥患者110例,分為兩組各55例,對照組予以口服布洛芬和甲鈷胺,治療組予以電針配合耳穴貼壓療法,耳穴選穴為神門,內分泌,皮質下,脾、肺相對應耳穴,共治療20d。有效率在治療組中為90.91%,在對照組為75.36%,治療組優于對照組(P<0.05)。
吳波[3]納入110例帶狀皰疹患者,分為兩組各55例,對照組予以靜滴病毒唑、胸腺肽,口服消炎痛,外用噴西洛韋軟膏治療。實驗組加入耳穴貼壓聯合穴位注射,前治療基礎不變,選肺、膽、肝,神門,皮質下,內分泌等耳穴,共治療14d,治療組有效率為87.27%,對照組有效率為50.91%,治療組優于對照組(P<0.05)。并且治療組后遺神經痛的發生率小于對照組(P<0.05)。
常麗[4]納入72例帶狀皰疹患者,兩組各36例,對照組予以中藥湯劑辨證論治治療,實驗組加入耳穴壓丸,前治療基礎不變,耳穴選穴為內分泌,皮質下,心、肺、肝、大腸、胃對應耳穴及面頰區穴位,共治療20d。有效率在治療組中為94.44%,在對照組中為77.78%,治療組優于對照組(P<0.05)。
李芳[5]納入帶狀皰疹患者110例,對照組50例予以靜滴病毒唑、胸腺肽,口服消炎痛治療,治療組70例加入耳穴壓丸,前治療基礎不變,選取肺,膽,內分泌,神門,面、眼等相應耳穴,再于足三里、外關、曲池三穴香丹注射液注射,隔日1次。共治療14d。有效率在治療組中為91.43%,在對照組為74%,治療組優于對照組(P<0.05)。
操作方法:耳針一般選用0.5寸毫針,對耳部進行消毒后,將毫針刺入耳穴部位,運用手法,留針20分鐘,進針以不穿過對側的皮膚,但透過耳軟骨的深度為宜。
王秀蓮[6]納入23例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患者,均予以耳針治療,選取雙側耳部的肝、肺、神門耳穴,每日1次,共治療7d,總有效率為91.3%。
操作方法:在一側耳背上部1/3,近耳輪處,取較粗靜脈為放血部位,將耳背揉搓2~3秒鐘。用碘酒和酒精先后消毒治療部位,操作者用左手拇指、食指將耳背拉平,中指頂在耳輪內,右手持11號尖頭手術刀片,用刀尖將一側耳背上方其中一條毛細靜脈迅速挑破,創口約1毫米,任其自行出血10滴左右,然后用消毒棉球壓迫出血1分鐘后,膠布固定。
鄒菲[7]納入62例帶狀皰疹患者,對照組30例予以口服阿昔洛韋片、維生素 B1,肌注聚肌胞治療。實驗組加以耳尖放血,前治療基礎不變,隔日1次,以及循經穴電針圍刺法每日1次,共治療10d,治療組有效率為93.75%,對照組有效率為83.33%,治療組優于對照組(P<0.05)。
楊京慧[8]納入56例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患者,對照組26例患者予以消炎痛片、維生素B1、維生素E口服治療,治療組30例患者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加用毫針平刺耳部胃穴,并用捻轉手法刺激,留針15min,每天1次,并于神門、內分泌、腎上腺及相應發病部位的耳穴貼壓王不留行籽,10d一療程,共3個療程,前2個療程治療組顯效率為90%,對照組顯效率為76.9%,治療組優于對照組(P<0.05)。
劉景衛[9]納入帶狀皰疹后遺癥114例患者,對照組49例予以以循經取 穴為主,輔以刺絡拔罐法。治療組65例予以耳尖及皮損瘙癢疼痛部位點刺放血,并針刺耳穴,耳穴選穴為穴神門、腎上腺、肝、膽、皮質下、肺、內分泌,兩組均3日治療1次,共治療15d,治療組有效率為96.9%,對照組有效為73.5%,治療組優于對照組(P<0.05)。
耳廓在現代生物全息理論中被認為是一人形倒置,耳廓上能找到人體各部分所對應部位。耳廓主要受頸淺叢和三叉神經的支配,耳甲則主要由迷走神經、面神經和舌咽神經支配。神門、肺、丘腦位于迷走神經和頸神經的傳入混合神經支配區,迷走神經是人體最長的神經,是副交感神經系統的主要組成部分,二者間有一種互相約制的平衡。耳針是刺激迷走神經和隨后的副交感神經系統的一種方法,刺激耳穴可以通過刺激迷走神經,增加副交感神經張力來調節自主神經系統[10]。進而降低大腦對疼痛的感知,起到止痛的作用。
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中醫病因為余毒未盡,痹阻脈絡。導致機體氣血不暢,不通則痛。刺血療法中包含有耳尖放血,《靈樞·血絡論》中早有記載,且明確點出放血療法可治療瘀血現象疾病,即瀉之萬全。使機體“瘀血祛,新血生”使經絡“通而不痛,榮而不痛”。有研究報道放血療法既可修復和再生組織細胞,又可恢復神經細胞功能。同時具有提高機體免疫力的作用[11]。
臨床研究中,耳穴多選用神門、腎上腺、皮質下及根據發疹部位選擇對應的臟腑耳穴。皮質下可有調整大腦皮質及皮質下植物神經中樞的抑制和興奮的作用, 顯著具有鎮痛及鎮靜的療效,與神門穴并用,可加強鎮痛療效。腎上腺可提高機體免疫功能且有鎮靜止痛安神之功。取肺肝膽臟腑對應耳穴可起到祛表邪利濕止痛的作用。
綜上所述,帶狀皰疹及后遺神經痛經耳部刺激法治療療效明顯,止痛效果佳,操作簡便,可在臨床中廣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