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治國
(平原縣第一人民醫院 山東 德州 253100)
在小兒群體中肺炎支原體感染屬于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在小兒肺炎總體發病率中占比為10~40%,主要癥狀為頑固性咳嗽、發熱、肺部啰音等,大部分小兒對大環內酯類抗生素具有較高的敏感性,因此在常規治療后,其感染情況得到良好控制,但病情比較頑固,會出現長期遷延不愈等情況,會逐漸發展為慢性咳嗽[1-2]。現今抗生素屬于應用率較高的藥物,其中阿奇霉素應用率最高,此藥物具有較高的組織濃度、較強的滲透性、具有較高口服吸收率,用藥后會出現不良反應,長時間用藥,會增加耐藥性。小兒肺炎支原體感染在中醫中歸屬“咳嗽”范疇,因小兒屬于純陽,邪氣自陽化熱、風熱證等證型[3]。因此實行中藥治療意義顯著,現對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時段取小兒肺炎支原體感染后咳嗽患兒76例進行研究,并詳細分析。
在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時段于醫院收治的小兒肺炎支原體感染后咳嗽患兒中取76例,經抽簽法均分試驗對象,各38例。參照組:男性、女性各20例、18例,年齡值域2~10歲,均值(6.32±2.15)歲,病程值域5~15天,均值(10.35±1.56)天;研究組:男性、女性各21例、17例,年齡值域2~11歲,均值(6.56±2.21)歲,病程值域5~16天,均值(10.21±1.31)天;根據統計學軟件檢驗結果顯示,年齡、性別、病程等數據結果均無差異性(p>0.05)。
納入標準:(1)經西醫診斷均滿足小兒肺炎支原體感染疾病相關標準的患兒;(2)長期持續性咳嗽且伴有發熱、畏寒、厭食等癥狀,對白細胞正常或者是否出現異常情況進行監測,血沉加快且IgM檢測結果為陽性,行X線胸片診斷,肺部有炎性高密度影;(3)此疾病在中醫中歸屬《中醫兒科學》中風熱咳嗽相關診斷標準;(4)小兒長時間咳嗽,痰液偏白且黏稠,存在發熱口渴、苔薄且黃、咽和舌部發紅。
排除標準:(1)并發肝心腎等臟器、內分泌系統疾病的患兒;(2)存在支氣管哮喘、肺結核、支氣管肺發育不佳的患兒;(3)對研究中藥物存在禁忌、過敏的患兒。
對小兒實施基礎治療,主要包含退熱、止咳化痰、維持水電解質、平喘、酸堿平衡等治療。參照組行西藥治療,取阿奇霉素(生產企業:江蘇吳中醫藥集團有限公司蘇州制藥廠,批準文號:國藥住在你H20010606)對小兒進行靜脈滴注治療,取10mg/kg的劑量與5%葡萄糖注射液混合后對患兒進行靜滴,第一療程時間為5天,第二療程與第一療程間隔4天,堅持靜滴3天,共治療2個療程。
研究組行桑菊飲加減辨證治療,其組方包含紫菀、炙甘草、桔梗、連翹、桑葉等藥材分別為10g,苦杏仁、菊花、前胡、蘆根等藥材分別為12g,薄荷5g。如伴有發熱的患兒,需加之麻黃3g、石膏15g;如痰液黏稠難咳的患兒,需加之瓜蔞、川貝母等藥材各10g;如咳嗽劇烈的患兒,需加之白前6g;如風熱偏重的患兒,需重復使用連翹,加之金銀花10g;如咽喉疼痛的患兒,需加之牛蒡子、射干各9g;如口渴嚴重的患兒,需加之知母10g、天花粉15g,以上多種中藥聯合使用,需依照小兒的年齡合理加減藥物劑量,加水煎煮到100mL左右,每天服用1劑。分兩次服用,堅持治療1周,連續治療2個療程。
觀察檢驗血清CRP水平、中醫癥候評分、臨床癥狀消失時間、不良反應以及整體療效等指標。整體療效評估標準:(1)臨床體征、癥狀快速消失,中醫癥候評分下降程度在90%之上,為顯效;(2)臨床體征、癥狀快速消失,中醫癥候評分下降程度為70~90%之內,為有效;(3)均未滿足以上標準,為無效。
統計學計算方式為SPSS25.0,計數資料以t值計算為主,計量資料以X2值計算為主,計算結果之間有差異p<0.05。
治療前兩組血清CPR水平比對無差異(p>0.05),治療后研究組血清CPR水平明顯低于參照組(p<0.05),見表1。

表1 比對血清CRP水平
治療前中醫癥候評分比對無差異(p>0.05),治療后研究組主癥、次癥、中醫癥候評分比參照組低(p<0.05),見表2。

表2 比對中醫癥候評分分)
研究組臨床癥狀消失時間明顯短于參照組,組間數據有明顯差異(p<0.05),見表3。

表3 比對臨床癥狀消失時間
研究組、參照組不良反應率為5.26%(2/38)、26.32%(10/38),比對后組間數據有明顯差異(p<0.05),見表4。

表4 比對不良反應情況[例(%)]
研究組整體療效為97.37%(37/38)、參照組整體療效為78.95%(30/38),比對結果有差異(p<0.05),見表5。

表5 比對整體療效[例(%)]
肺炎在現今多種疾病屬于高發疾病,其主要表征為咳痰、咳嗽、發熱、氣喘等,其外邪入侵為主要發病機理,肺氣宣發肅降功能出現失調等均可致病,一般春秋季節高發,且在嬰幼兒群體中高發,具有病情較急的特點,如不能第一時間進行治療,會嚴重影響小兒的機體健康[4-5]。阿奇霉素藥物大部分革蘭陽性球菌、支原體等敏感,是小兒肺炎支原體感染治療的常見藥物,因小兒長時間使用,病原體會出現嚴重抗藥性,會加大不良反應,治療效果不佳[6]。
肺炎支原體感染成為小兒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致病因素,每天3~8年會發生一次流行性肺炎支原體感染等情況。肺炎支原體感染疾病治療中,藥物為首選治療方式,主要為大環內酯類抗生素,因抗生素使用不合理,會增加不良反應率和耐藥性,對小兒的治療效果造成嚴重影響[7]。中醫防治措施在肺炎支原體感染疾病治療中具有顯著優勢,少數學者研究了中藥抑制支原體感染情況,其主要取化痰、清熱解毒藥物治療,除此還加之活血化瘀藥物治療[8]。
根據常規中醫理論,小兒因臟腑嬌弱,衛外功能不良,風邪會侵入口鼻組織,進而侵襲肺部,隨之出現咳痰、咳嗽等癥狀,小兒自身屬于純陽體質,感邪后,多表現為陰不足,進而出現陽亢盛等情況,因此成為風熱癥,主要行宣肺化痰、疏風清熱的方法治療[9]。
桑菊飲在肺部疾病治療中應用率較高,有著久遠的歷史,其組方來自《溫病條辨》中,組方中菊花藥材具有疏散上焦風熱的效果;桑葉藥材具有清瀉肺熱的效果,屬于君藥的一種;杏仁、桔梗兩種藥材升降結合,可實現化痰止咳、降肺氣的效果;薄荷藥材可發散解表,利于君藥疏散上焦風熱的情況,屬于臣藥;連翹藥材可實現疏散上焦風熱的效果;蘆根藥材可實現清熱生津的效果;杏仁、百部、紫菀等藥材綜合可實現祛痰止咳的效果,前胡藥材可作為佐藥,實現降氣化痰、解表散熱的效果;甘草藥材具有調和藥性的功效,屬于使藥。中藥材聯合使用,共同實現宣降肺氣、疏風清熱、止咳化痰的效果,在風熱咳嗽中應用率較高[10]。
經此組試驗和相關研究得出,桑菊飲組方可實現抑制支原體的效果,提高消炎效果。其組方可自內進行調理,使小兒的免疫力提升,可實現消熱抗炎、發汗解表、止咳化痰的效果,多種藥物協同作用,可使臨床癥狀得到明顯緩解,對炎癥反應進行有效抑制,使整體效果提升。
綜上所述,對肺炎支原體感染小兒實行中醫治療,需對小兒實際癥狀進行分辨,并取合理的藥物組方進行治療,改善小兒的臨床體征和癥狀,整體效果明顯,利于臨床大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