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紅艷 丁恩煥 宋風香
(山東省聊城市冠縣中心醫院 山東 聊城 252500)
痔瘡是一種在臨床上并不罕見的肛門疾病,概念最早由英國人提出,指的是人體直腸末端出現了病理性的肥大癥狀,發病率高,治療難度不大[1]。醫學上治療痔瘡采用手術的方式,但由于患病位置特殊,在術后患者往往存在或多或少的無法自如自理的情況,易出現多種并發癥,如肛門濕疹等[2]。因此,臨床上應對接受了痔瘡手術的患者,通常會予以護理配合治療,以期達到更好的療效。本研究旨在探討利用中醫和西醫結合的特別方案護理在術后患有肛門濕疹的患者,其應用價值[3]。
本次研究共有58位在接受了手術后患上肛門濕疹的患者參與其中,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的多次開會研討后,決定予以通過并大力支持。經過反復修改和完善,將研究正式開展時間定在2019年2月份,結束時間定在2020年2月份,為期一年。研究將全部參研患者按照計算機表法,分成A、B兩組,每組29人。A組作為研究組,臨床護理方面接受特別專項護理方案,男16人,女13人,年齡在19-44歲之間,平均年齡(32.2±1.9)歲,患病史在1-3年之間;B組作為參照組,接受臨床傳統護理方案,男11人,女18人,年齡在18-52歲之間,平局年齡(35.6±2.9)歲,患病史在2-6年之間。
對以上兩組患者的疾病診斷,均符合世界衛生組織(WHO)的一應診斷標準,且兩組數據不存在極端現象,如過度肥胖或過度消瘦等。在此基礎上,研究排除了同時患有其他腸道疾病的患者,以及對本次研究知情后不愿參與的患者。為保證研究的科學嚴謹性,在反復對比兩組患者的基礎數據后,確認無差異(p>0.05)。
兩組患者均同意本次研究全程跟進治療,并對一應數據記錄留存和公開。
1.2.1B組
B組作為研究參照組,僅接受臨床傳統護理模式,無特殊情況。
1.2.2A組
A組作為研究的重點對象,臨床接受特別專項護理模式。①患上肛門濕疹的患者通常心理都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和負擔,伴隨著一定程度的羞恥感,護理人員要注意患者的心態變化,在其出現消極情緒時及時制定安撫策略,和家屬配合,改善患者心態。②肛門濕疹與溫度和濕度有一定的關系,護理人員要及時根據天氣和溫度調整病房的溫度,并在為患者清潔身體時,注意肛門處的衛生消毒,避免患者病情加重。③特別專項護理采用了中醫與西醫結合的方式,在西醫護理模式下,加以中醫的藥物熏蒸坐浴療法,準備3000ml熱水,水中放入相應中藥材,藥方如下:白鮮皮、蒼術、荊芥、地膚子、黃柏、龍膽草、當歸、黨參、白術、生地各15g,再加上20g蛇床子、40g苦參和10g五倍子,將藥材浸泡半小時后放入準備好的熱水中,煎煮至1/3,利用藥液給予患者患處蒸熏治療5分鐘后,待溫度能被患者接受后,引導患者在藥液中坐浴,時間不得超過30分鐘。每日坐浴一次。
患者肛門濕疹癥狀經治療完全消失,視為治療有效;癥狀未完全消失的,但處于緩慢消解狀態,視為一般有效;癥狀依然存在甚至加重者視為治療無效。根據患者的反饋情況記錄評估滿意度。以治療后一年為期限,記錄兩組患者的肛門濕疹復發情況。對比以上三組數據。
統計學SPSS25.0軟件,以卡方形式對比(%)率計量資料,以t形式對比(均數±標準差)計數資料,結果有顯著差異(p<0.05)。
在特別專項護理模式的輔助配合下,A組患者的治療效果達到了期望的程度,總體有效率高于B組,數據對比存在差異(p<0.05),見圖表1。

表1 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
2.2對比兩組護理滿意度相較于尋常護理模式,A組的護理方案更為精細化,患者的滿意度顯著高于B組,數據對比存在差異(p<0.05),見圖表2。

表2 對比兩組護理滿意度應
B組患者在治療和護理后有3位確診復發肛門濕疹,且有6位有復發征兆,數據整體不如A組優,對比存在差異(p<0.05),見圖表3。

表3 對比兩組康復后復發情況
肛門濕疹指的是患者消化末端部位的皮膚過度肥厚,或存在皸裂現象,經常出現潮濕情況,發作時患者常感受到瘙癢,少數患者還會出現丘疹等現象,發病無年齡限制[4]。臨床在治療肛門濕疹時通常會給予護理輔助治療[5]。但傳統臨床護理模式能夠帶來的幫助效果有限,無法滿足患者在此階段內的所需所求[6]。在本次研究中,A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接受的護理模式中添加了中醫蒸熏坐浴的方式,利用中醫藥材輔助治療肛門濕疹[7]。
據本次研究的數據結果顯示,A組患者在此種治療護理下,疾病癥狀基本消退,不存在無效現象,患者的滿意度高達93.10%[8]。相較于B組,根據研究的后續跟進調查結果,患者在康復后僅出現1例肛門濕疹復發患者,整體效果顯著優于B組[9]。
綜上所述,對于接受了痔瘡手術后,患上肛門濕疹的患者,采用中醫和西醫結合的特別護理模式,更能配合治療使患者獲得更好的療效,減少復發概率,提高了患者的滿意度,在臨床上具有應用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