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芳
(章丘區人民醫院 山東 濟南 250200)
糖尿病屬于代謝性疾病,有著較高的發病率,以持續升高血糖為主要特點,發病后可明顯威脅患者身體健康。糖尿病類型中,2型患者是最常見的,致病原因較多,隨著病情進展,可累及大血管、微血管、神經等,造成病變,進而使心臟、腎臟等臟器受到危害,引發各種并發癥,降低生活質量,甚至威脅生命安全[1]。研究證實,對于2型糖尿病患者來說,健康教育、心理護理、飲食及運動指導等護理措施加強后,可使其自我管理能力升高,并提升用藥依從性,同時還可讓相關并發癥的發生、發展得到良好的控制,促進預后情況改善[2]。因此,應給予2型糖尿病患者積極有效的干預。不過由于該疾病屬于終身疾病,多數患者在醫療機構經治療穩定病情后返回社區,繼續由社區開展血糖管理工作,如果社區血糖管理的科學性、規范性、及時性不足,則無法獲得理想的血糖控制效果[3]。本研究在管理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時,由社區糖尿病護理門診開展此項工作,管理效果較好,值得參考。
研究對象選取80例2型糖尿病患者,收治時間2021年1月~2021年12月,依據管理方法分組,常規組與門診組各40例。常規組中,男23例,女17例;年齡55~82歲,平均(62.85±2.47)歲;病程3~16年,平均(10.22±1.54)年。門診組中,男21例,女19例;年齡57~83歲,平均(62.91±2.43)歲;病程3~15年,平均(10.28±1.58)年。經比較,兩組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
納入標準:(1)符合診斷標準;(2)空腹血糖(FBG)處于8.5~15.0mmol/L;(3)書寫能力、閱讀能力良好;(4)意識清楚,可正常溝通;(5)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1)伴嚴重并發癥;(2)合并精神障礙;(3)合并終末疾病或重癥疾病;(4)喪失生活自理能力或活動受限。
對照組血糖管理按常規方法開展,即管理主導者為全科家庭醫生,管理團隊除醫生外,還包含社區護士,其給予醫生協助,管理患者,如血糖測量、血壓測量、定期電話及家庭隨訪等。對照組基礎上,觀察組由社區糖尿病護理門診開展血糖管理,具體管理方法如下:
(1)設立糖尿病護理門診,組建管理團隊:健康評估和教育由專科護士(已經獲得“社區糖尿病管理護士”資格證)負責,身高體重秤、血糖測量儀、血壓儀、胰島素筆、皮尺等各種相關工具齊全的配備在門診內,同時針對糖尿病制成專門的健康教育手冊;基于糖尿病護理門診,積極組建糖尿病管理團隊,團隊成員要涵蓋各個專業力量,包含全科家庭醫生、專科管理護士、傷口管理護士、心理咨詢師、營養師,健康教育講座每周一次,每次由一名成員負責,根據專業知識開講,講座時間40~50min,利用多元化形式進行,如PPT、圖片、實體模型、視頻等,完成后將相應健康資料發放給患者。
(2)建立檔案:患者在糖尿病護理門診就診后,基本信息、病程、病情、其他疾病史、用藥情況、合并癥、并發癥等相關情況詳細記錄,形成個性化檔案;門診就診每周一次,就診時,手指血糖免費測量,同時進行血壓、身高、體重等的測量;此外,相關生化指標每季度開展一次,準確記錄檢驗結果,并記錄用藥、主訴等。
(3)開展個體化管理:①健康教育:以問診、評估結果為依據,將患者當前需先解決的問題分析出,再與患者一次,完成目標、計劃及方案的制定;開展專項指導,指導內容依據患者咨詢確定;宣傳疾病及健康知識時,圍繞血糖管理目標開展;健康教育資料免費發放給患者,與患者預約下次復診時間,下次復診時繼續按此模式開展健康教育。②飲食管理:首次就診時,身高、體重準確測量,計算出體質量、每日攝入熱量、每日運動量,再以糖尿病膳食營養需求為依據,將主食類、果蔬類等不同類別食物的每日推薦攝入量計算出,同時堅持粗細搭配、葷素搭配原則,形成患者個體化的飲食方案。③運動管理:以打羽毛球、快走等中等強度運動方式為主,患者可根據喜好選擇,每次30min,每天1次,每周5d,運動時注意事項明確告知患者,并囑咐家屬必須陪伴左右。④藥物管理:患者如口服降糖藥物,用藥劑量、用藥頻次、用藥方法等準確告知患者,對用藥效果仔細評估,及時根據醫囑調整用藥方案;患者如應用胰島素,對胰島素種類、胰島素筆正確注射方法等相關使用情況準確告知,并評估血糖控制效果,指導患者如何預防用藥后的不良反應。⑤血糖監測:血糖測量方法準確指導給患者,發放血糖監測記錄本,囑咐患者每日定時測量血糖情況并準確記錄每次測量值。⑥預防并發癥:常見急性并發癥知識詳細講解給患者,重點介紹識別、處理方法;對于首次就診患者,初步篩查糖尿病足,無異常情況下,足部情況間隔6個月復查一次;日常足部護理根據足部篩查結果開展,一旦異常情況出現,立即與家庭醫生聯系,必要時及時轉上級醫院。⑦心理健康:主要由心理咨詢師開展,團隊心理疏導定期開展,同時在患者心理咨詢時,給予個體心理疏導。
兩組均干預6個月。
測量血糖水平,包含FBG、餐后2h血糖(2hPBG)、糖化血紅蛋白(HbAlc),干預前、后各測量一次;干預完成后,評估患者自我管理能力,采用糖尿病自我管理行為量表(SDSCA),包含項目共6個,分別是血糖監測、遵醫囑用藥、飲食、運動、足部護理、吸煙,每項0~7分評價,前5項為正向評分,吸煙為負向評分;干預完成后,調查患者糖尿病知識知曉情況,采用自制問卷,包含內容共8項,分別是病因、癥狀表現、血糖值、并發癥、治療、日常行為、飲食習慣、低血糖防治,每項內容設置完全知曉、部分知曉、不知曉3個選項,總知曉率為完全知曉率及部分知曉率的總和。
干預前,兩組血糖指標無明顯差異(P>0.05);干預后,門診組血糖指標顯著低于常規組(P<0.05),見表1。

表1 門診組與常規組干預前后血糖指標比較
門診組血糖監測、遵醫囑用藥、飲食、運動、足部護理評分高于常規組,吸煙評分低于常規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2。

表2 門診組與常規組SDSCA評分比較(分,
門診組糖尿病知識總知曉率顯著高于常規組(P<0.05),見表3。

表3 門診組與常規組糖尿病知識總知曉率比較n(%)
2型糖尿病的發生、發展與不良生活及飲食方式關系密切,隨著不斷改變人們生活方式、飲食習慣,逐漸增多了該疾病的患病人數,預計2030年可達到4320萬[4-5]。研究發現,對于糖尿病相關知識,患者需求呈現出明顯的升高趨勢,且也相對增高接受教育的質量需求[6].有學者調查發現,希望獲得健康行為及生活方式指導的患者可達到95.45%[7]。
現階段,2型糖尿病患者出院回家后,主要由社區開展血糖管理工作,而健康教育多由全科醫生負責,因全科醫生需為患者提供診療服務,導致較少有時間提供一對一的健康指導,多是采取發放健康教育資料的形式,這造成無法滿足患者的接受教育需求,進而影響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升高[8]。社區門診通常是在居民區開設,較為便利醫護人員與患者的溝通,有助于更加靈活的開展健康教育[9]。因此,本研究采取開設糖尿病護理門診的方式實施血糖管理。社區糖尿病護理門診中,護士都是經過規范培訓且獲得相應資格證的,與普通護士相比,她們掌握了更為專業的專科護理知識,且與全科醫生相比,有更多的時間開展健康教育,并能以規范化流程實施健康教育,利于健康教育效果的提升[10]。本研究門診組糖尿病知識總知曉率顯著高于常規組(P<0.05)證實了糖尿病護理門診具有增加患者認知的作用。
社區糖尿病護理門診開展血糖管理工作時,涵蓋多方面的內容,通過將多項專業知識提供給患者,如飲食管理知識、并發癥預防知識等,讓患者能全面的了解自身疾病,掌握自我管理知識,具備自我管理能力。同時,血糖管理計劃制定過程中,患者全程參與,一方面可讓患者對自身疾病形成正確認知,另一方面可增強患者依從性,增強自我管理意識,進一步提高自我管理能力,進而使血糖水平降低,控制在理想狀態[11-12]。本研究發現,門診組血糖測量結果、自我管理能力評估結果均明顯優常規組(P<0.05),提示社區糖尿病護理門診可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有效降低血糖水平。
綜上,基于社區糖尿病護理門診開展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管理后,可使其血糖水平明顯降低,控制在合理范圍,還能增強自我管理能力,促進預后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