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光麗 李炳松 蘇文姣
(淄博市婦幼保健院兒童康復科 山東 淄博 255029)
隨著國家近年來對中醫藥事業的大力支持,關于腦性癱瘓患兒的治療方式也發生了改變,結合中醫理論技術來治療腦癱成為新的思路。而針刺和穴位注射作為中醫特色的技術,其已經在腦癱治療中得到廣泛應用[2]。本文旨在探討頭部針刺合并穴位注射治療腦癱伴智力落后兒童的臨床療效。
本項研究已經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研究對象選擇我院2017年6月~2020年6月期間所收治的98例腦癱伴智力落后兒童,按照隨機數字法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2組(49例/組),對照組患者的年齡為8個月~6歲,平均年齡(2.50±0.50)歲,男童32例,女童17例,觀察組1歲~7歲,平均年齡(2.75±0.75)歲,男童31例,女童18例。
兩組患兒入院后,均予以完善相關檢查,并制定治療方案。其中,針對對照組的患者,采用現代康復技術:常規的PT、OT、ST、理療、推拿、引導式教育康復治療手段予以施治。在此過程中,依據患者的具體情況予以PT一天1-2次,每次30分鐘,其余一天1次,每次30分鐘,3個月為一療程。
針對治療組的患兒,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頭部針刺合并穴位注射治療,其中頭針用“智九針、定神針、腦三針、舌三針”[3];傳統的焦氏頭針,智三針,言語1區、言語2區、言語3區,運動區,足運區,應用區,根據具體病情情況交替用穴。采用0.28*25mm的1寸毫針對頭部穴位15度左右進行平補平瀉手法,得氣后留針50分鐘,中間25分鐘左右快速捻針1次。每天1次,一周進行6次,連續5周后休息15天,之后繼續按此頻率,連續治療3次。穴位注射用鼠神經生長因子,據患兒年齡、體重選用18ug(恩經復生產企業、未名醫藥生物有限公司)、30ug(麗康樂 麗珠集團麗珠制藥廠)兩種型號藥,每次用1瓶,用2ml鹽水稀釋。穴位取雙關穴、大椎和雙腎俞、大椎兩組穴位交替用,每穴取2ml稀釋液的均值。隔日1次,連針10次后休息一周,依此頻率,進行6個月。
觀察并統計兩組患兒經不同治療方案施治后的效果和智力改善情況。其中:
(1)治療效果的評估以中醫證候評分為主,即針對腦癱患兒神色形態、認知、感知記憶、言語思維方面進行計分評估,單項最低0分、最高3分,癥狀越嚴重分越高,依據得分結果劃分為顯效(1-4分)、有效(5-8分)和無效(9-12分)三個等級。注:治療總有效率的計算公式為:1-無效率。
(2)智力改善情況,采用發育計算公式CDQ=發育年齡/實際年齡*100計算2組患兒治療前后DQ評分。DQ>85分為正常,76-85分為邊緣狀態,55-75分為輕度認知功能障礙,40-54分中度認知功能障礙,25-39分為重度認知功能障礙,<25分為極重認知功能障礙。療效判斷標準,DQ評分提高≥15分為顯效,DQ評分提高≥5分且≤15分為有效,DQ評分提高<5分為無效[4]。
(3)綜合功能恢復情況,采用臨床通用腦癱兒童綜合功能評定量表[5]對其展開測評,量表所涉及的測評內容包括粗大運動功能、精細運動功能、活動能力、生活領域等多個維度,共計分成70個條目,每個條目的分值為1分,最終所得分值越高,表明患兒的綜合功能恢復情況越好。
(4)腦血流相關指標包括大腦中動脈(MCA)、大腦前動脈(ACA)、大腦后動脈(PCA),以及血流情況和血管搏動指數(PI)。注:兩組患兒在進行上述指標測定時,均采用同一型號頭顱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儀器,以此避免出現檢查結果準備性不一致等問題。

如下表1所呈現:融合頭部針刺合并穴位注射治療的治療組患兒治療總有效率明顯較對照組更高,且經由統計學軟件處理后所得P值<0.05。

表1 兩組治療總有效率對比(n/%)
如下表2所呈現:治療后,兩組患兒的智力均有改善,但融合頭部針刺合并穴位注射治療的治療組患兒在治療后智力改善情況更佳,且DQ評分的組間、組內對比所得P值均<0.05。

表2 兩組治療前后DQ評分比較分)
如下表3所呈現:治療后,兩組患兒的綜合功能評分均有所提高,但融合頭部針刺合并穴位注射治療的治療組患兒在治療后綜合能力評分提高幅度更大,且組間、組內對比所得P值均<0.05。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綜合功能恢復情況對比分)
如下表4呈現:治療后,兩組患兒的腦血流相關指標均有所提高,但融合頭部針刺合并穴位注射治療的治療組患兒在治療后綜合能力評分提高幅度更大,且組間、組內對比所得P值均<0.05。

表4 兩組治療前后腦血流相關指標對比
智力落后是腦性癱瘓最常見的伴隨癥狀之一,約2/3的腦癱患兒伴有智力落后,1/4的患兒有重度智力落后。智力落后的腦癱患兒運動及言語功能往往進步更為緩慢。對腦癱患兒的盡早診斷及治療有助于腦癱患兒的功能恢復,提高腦癱患兒的生活質量。
現階段,腦癱康復的常用治療手段有PT、OT、ST、引導式教育、感覺綜合訓練,理療,藥物及手術治療等。利用各種方式刺激各生物反饋通路的神經元,調節其興奮性,并獲得有益的功能輸出,從而改善患兒的中樞性功能障礙及姿勢異常。雖然取得一定的效果,但仍不夠理想,特別是腦癱伴智力落后的患兒,療效相對緩慢[6]。
中醫理論技術循經通絡,在腦性癱瘓的治療中取得了顯著的成果。在中醫學中腦癱歸屬于“五遲、五軟、五硬”范疇,其并發癥可見于“耳不能聽、精神反應遲鈍、無法說話、眼睛偏視、癇癥發作”等證。病機主要是由于先天精血虧損,后天氣血不足。腦為髓海,只有髓海充實,患兒才能精神注意力集中,腦聰目明,反應力和處理問題的能力提高;腎藏精,腎氣足則使髓海運化處理的好;如果腎精不足,則使髓海空虛,難以得到滋養,患兒則腦部發育遲緩,反應力和思考問題的能力得到下降;肝又主筋,肝血不足,無法滋養筋脈,患兒四肢關節僵硬、活動不利,繼而影響其運動功能的發育;脾主運化,如果脾氣不足,運化不暢,患兒的營養得不到充足的吸收,飲食無法轉化為水谷精微和營養物質輸送到全身各臟腑肌肉筋脈,則會導致肢體肌力過低、大腦發育落后、語言認知遲緩。故腦癱與肝脾腎關系最為密切,治療則以“醒腦益智,調理臟腑”為原則[7]。在此基礎上,本項研究在常規治療基礎上聯用中醫療法治療。
經本項研究結果顯示,3個療程后治療組患兒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且智力評分及綜合功能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腦血流恢復情況也優于對照組,上述各項指標的對比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即處理所得P值<0.05。劉志華[8]等人曾就針灸推拿聯合黃芪穴位注射治療小兒腦癱的療效及對運動功能和腦血流的影響展開研究,其綜合功能評分及腦血流恢復情況同本項研究相關指標對比結果一致。由此可見頭部針刺合并穴位注射在腦癱患兒治療中確有較高治療效果。分析上述結果出現的原因,主要在于兩點:(1)針刺屬于中醫特色治療技術,主要是針對病癥辨證取穴,利用毫針以特殊的施針手法,運針手法刺于頭部穴位上,對大腦反射區予以刺激,利于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以達到醒腦開竅、提神益智作用。而穴位注射應用鼠神經生長因子,其藥理作用主要是修復損傷神經,改善功能障礙[9]。(2)內關穴為手厥陰心包經穴位,有醒腦開竅作用;大椎為督脈穴,通督腦海,又為諸陽之會,能通一身的陽氣,增強體質,充實髓海,健腦開竅益智;腎俞為膀胱經穴,補腎益精、養骨生髓,提高思維記憶力。通過療效比較,頭部針刺合并穴位注射對腦癱伴智力落后兒童確實有較大的幫助,值得我們不斷探索求精[10]。
綜合研究及討論分析結果得出,頭部針刺合并穴位注射在腦癱伴智力落后患兒臨床治療中具有積極地應用價值,不僅能夠促使其癥狀得到明顯改善,同時也能夠提高患者的智力,可在臨床實踐中積極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