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云 王燕輝
(山東省棗莊市嶧城區人民醫院 山東 棗莊 277300)
產后壓力性尿失禁主要是指產婦在妊娠或分娩期間導致盆底損傷,在進行打噴嚏、排便或咳嗽等腹壓升高的活動時引起尿液不自主流出,會對患者產后恢復和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1]。既往多通過盆底肌訓練的方式預防并治療產后壓力性尿失禁,但由于盆底肌的部位較為特殊,且訓練時易受到個人理解能力與掌握程度的差異性因素影響,導致部分患者的康復效果相對不佳。低頻產后治療儀是通過特定的電脈沖對盆底肌進行刺激,促進盆底肌規律性運動的新型治療儀器,對于提升患者日常控尿能力較為有利[2]。
選擇2019年7月-2021年5月我院診治的產后壓力性尿失禁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共入選患者86例,用隨機抽簽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n=43)和探析組(n=43)。對照組中有初產婦29例,經產婦14例;年齡最低22歲,最高35歲,均齡(28.02±2.05)歲。探析組中初產婦28例,經產婦15例;年齡最低23歲,最高36歲,均齡(28.26±2.14)歲。兩組一般資料對比P>0.05,無明顯差別。
納入標準:①接受病史詢問、膀胱抬舉試驗等確診為壓力性尿失禁者;②經陰道分娩,且惡露排凈者;③對研究持自愿參與態度,在知情同意書上簽名者。本次研究經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排除標準:①合并傳染性皮膚病者;②合并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者;③既往泌尿生殖系統手術史者;④合并尿路梗塞或泌尿系統感染者。
對照組開展盆底肌訓練:為患者發放盆底肌訓練健康指導手冊,根據手冊內容給予對應指導。在患者充分排空膀胱后,指導其保持平臥位,集中注意力在呼吸上,通過腹式呼吸法,保證呼吸與動作保持一致,充分放松身心,依次收縮肛門、會陰、尿道,每一部位均收縮并吸氣保持4 s左右,隨后呼氣,同時放松肌肉,保證每次訓練時間在25-35分鐘,每周訓練一次,連續堅持訓練3個月。
探析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應用低頻產后治療儀:選用比利時Gymna Myo 200型產后盆底康復治療儀,將2片參考電極置于患者下腹部,另外2片置于一側髂骨處,對治療端圓形探頭進行充分的消毒,于探頭均勻涂抹導電潤滑劑,隨后緩慢置入患者陰道,設置頻率由10 Hz-100 Hz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逐漸過渡,設置脈寬為200 μs-400 μs,根據患者感受調整電流強度,以患者感到盆底肌強烈收縮且無疼痛為宜,治療時間控制在20-30 min每日治療一次,連續治療3個月。
對比兩組治療3個月后的盆底肌力與生活質量水平。①盆底肌力:通過會陰肌力測試法(CRRUG)進行評估,根據肌力收縮時間進行分級,共Ⅰ-Ⅴ級依次表示收縮時間從1 s-5 s,收縮時間約長表示肌力水平越強。②生活質量:采用尿失禁生活質量(I-QOL)量表進行評估,問卷共包含22個條目,涵蓋行為限制、社會障礙、心理影響三個方面,總分100分,得分越高提示生活質量水平越高。
盆底肌力水平用n %表示,生活質量水平用(均數±標準差)表示,均錄入SPSS24.0軟件包中進行檢驗與分析,前者的組間對比用χ2檢驗,后者用t檢驗,有統計學分析意義則:P<0.05。
探析組盆底肌力水平結果與對照組相比優勢顯著,兩組數據有明顯差異性(P<0.05)。如表1。

表1 比較兩組患者盆底肌力水平[n(%)]
兩組治療前評分結果無明顯差異(P>0.05);探析組治療后生活質量行為限制、社會障礙、心理影響評分均高于對照組,組間對比有統計分析意義(P<0.05)。如表2。

表2 比較兩組患者I-QOL評分分)
產后壓力性尿失禁疾病的發生與盆底神經損傷、尿道調節機制失衡、產后重體力勞動等密切相關[3]。發病機制主要是由于盆底肌肉、筋膜及韌帶等組織結構受損或缺失,導致發生功能障礙。當患者腹壓驟升時,會導致尿液不受控制的流出。不僅會降低患者生活質量和工作質量,還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患者性生活。積極為患者開展有效的治療尤為必要。臨床治療該病的措施相對較多,主要包括盆底肌康復訓練、電刺激治療、生物反饋、藥物治療等[4-5]。
盆底肌訓練主要是通過主動訓練或被動訓練形式,采取較為簡便的物理方法進行盆底肌肉的收縮練習,繼而達到改善盆底肌力,控制排尿的治療效果。開展盆底肌訓練具有操作簡便、不受時間地點約束等優勢,但由于大部分產婦均為首次接受訓練,個體的接收能力與理解能力不同,在實際訓練過程中,對肌肉收縮程度的掌握程度也有一定差異,導致患者的康復效果往往各不相同[6-7]。低頻產后治療儀主要是通過在患者陰道中置入電極,通過電流對陰道、盆底神經和肌肉的刺激,促進盆底肌肉收縮,使肌肉彈性明顯增強。同時該儀器能反饋治療效果,引導患者更快速、正確的控制盆底肌肉的收縮與舒張,進而有效改善患者盆底神經[8]。在盆底肌肉舒張能力和收縮能力得到明顯增強時,才能更有力的支撐膀胱尿道。同時,低頻產后治療儀還能顯著提升尿道括約肌肌力,提高盆底神經靈敏度,有利于膀胱周圍神經功能的改善,同時能促進局部血運循環,改善膀胱水腫、充血等情況,對于促進膀胱收縮功能的改善具有積極作用。此外,低頻產后治療儀聯合盆底肌訓練還能進一步提升整體療效,緩解壓力性尿失禁癥狀,可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水平,提高盆底肌力。
本組研究結果顯示,探析組盆底肌力水平Ⅴ級患者例數明顯多于對照組,P<0.05,形成統計學差異性;治療前,兩組生活質量評分差別不明顯,P>0.05;治療后,探析組I-QOL評分中行為限制、社會障礙、心理影響評分均高于對照組,組間對比P<0.05,有統計學分析意義。綜上所述,在產后壓力性尿失禁患者的臨床診療中,實施盆底肌訓練聯合低頻產后治療儀治療能進一步提高患者盆底肌力水平,并提升患者生活質量,適合在臨床中大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