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慶宏 劉素珍
(1 淄博市中心血站 山東 淄博 255000;2 淄博市職業病防治院 山東 淄博 255000)
血液輸注是臨床救治工作中的一種重要醫療手段。維護獻血者隊伍穩定是實現充足安全的血液供應的保障。然而,血液篩查反應性結果特別是單試劑反應性結果對獻血者造成了不可忽視的困擾,甚至引發糾紛、質疑,給獻血者隊伍的穩定帶來了負面影響。這種情況的發生源自于大多數血站均執行的是以血液篩查結果判定血液能否用于臨床同時決定獻血者可否再次獻血的這一行業內默認標準。由于血液篩查結果僅是1次采樣檢測的結果且可檢測的項目較單一,無法像臨床那樣采取多項目檢測并可輔以其它診查手段進行最后診斷,故相當有限的信息造成了篩查結果解釋工作的巨大困難。正因為如此,如何做到客觀、科學地進行獻血者告知的同時提高獻血者的可接受度就成為維護獻血者隊伍穩定性的重要工作內容。本研究即通過檢篩查結果的分類分析、著眼于建立實施獻血者告知的差異化服務,在過去的7年間取得了零投訴、零糾紛的服務效果?,F將具體的實施方案和結果報告如下:
1.1研究對象 2014-2020年淄博市中心血站無償獻血后血液篩查不合格的獻血者。
1.2 主要儀器與試劑 全自動液體處理工作站(Microlab STAR),全自動微板檢測系統(FAME24/20)(瑞士Hamilton公司)。HBsAg ELISA試劑盒、抗-HCV ELISA試劑盒(三代和四代)、抗-HIV ELISA試劑盒(三代和四代)和抗-TP ELISA試劑盒。
1.3獻血者告知服務 告知服務主要由血液檢測中心酶免實驗室負責。1)雙試劑反應性獻血者建議其去醫療機構做相關項目的進一步檢查(HIV除外)。由臨床醫師依據相關標準做出明確診斷[1-3]。HIV 抗體篩查試驗反應性獻血者,依照艾滋病管理的相關要求[4],該獻血者標本送交上一級艾滋病檢測確診實驗室進行確認[5],確認結果為陽性和不確定的獻血者由CDC接管,確認結果為陰性的由血站負責后續服務。2)單試劑反應性獻血者自此次獻血之日起三個月后由血站再次采集標本復查,復查項目同血液篩查項目。
1.4統計分析 利用海默血液安全與服務系統(HEMOSOFT)和啟奧血站管理信息系統查詢匯總血清學四項篩查不合格標本的篩查數據和復查數據。
2014-2020年,血液檢測結果異常的獻血者標本2937份,其中酶免雙試劑反應性獻血者1339份,單試劑反應性獻血者1598份,ALT檢測結果異常獻血者不在本統計范圍內。共有747名單試劑反應性獻血者進行二次復查,復查結果正常的人數為453名,仍然異常的為294名,與獻血者進行溝通,查找分析獻血時血液檢測結果異常可能存在的原因,有166名獻血者自述有可知(可能)的原因,581名獻血者自述原因不明,見表1。二次復查后結果正常的比率為60.64%,仍然異常的比率為39.36%,獻血時血液檢測結果異??芍?可能)原因比率22.22%,未知原因比率為77.78%,見表2。對獻血者自述可知(可能)的原因進行分類統計,過敏原因約占53.01%,服用藥物約占31.93%,過敏和服用藥物占可知(可能)原因的80%以上,見圖3。
與血液檢測結果異常獻血者保持溝通,7年來,取得的了零投訴、零糾紛的服務效果。

表1 2014-2020年淄博市中心血站血液檢測結果異常獻血者追蹤檢驗匯總表

表2 血液檢測結果異常獻血者二次復查統計分析表

圖3 獻血時血液檢測結果異??芍?可能)原因
目前,采供血機構由于檢測項目的設置及技術能力的限制,對血液檢測結果異常的獻血者無法像醫療機構那樣采取多項目檢測并輔以其它診療、檢查手段做出的最后診斷,對應的血液只能按照不合格來處理。作為獻血者,由于認知原因和采供血機構檢驗策略的不同給獻血者造成了其在血站檢測為有“病”,在醫院檢測為“無病”錯覺。因此,為消除獻血者的疑惑和恐慌,需要血站工作人員對該類結果向獻血者做出解釋,并指導獻血者進行后續的醫學檢查和跟蹤服務。
血液檢測結果出現假陽性一般為試驗操作因素、試劑因素和獻血者自身因素。血站普遍采用初次反應性標本再次檢測的方式,因操作因素造成的假陽性基本排除。用于血液檢測的試劑在我國屬于藥品管理的范疇,所以因試劑質量因素對血液檢測結果造成的影響也很小。相比穩定的血液檢測試劑和可控的試驗操作,獻血者自身因素對血液檢測結果造成的影響尤為明顯。人體是一個復雜的免疫系統,受藥物、食物、外部環境中抗原性物質的影響及機體在不同時期的耐受程度和個體差異,受刺激后身體會產生出與抗原性物質相對應的免疫產物,個別免疫產物由于外形或構型與檢測試劑相對應的檢測產物有相似、相近性,試驗時會產生交叉反應,造成假陽性結果。三個月后再次采集標本復查時,結果仍然異常比率占39.36% (294/747),合格比率占60.64% (453/747)。原因可能為藥物、食物、外部環境等抗原性物質刺激身體產生的免疫產物多為一過性應急反應產物,抗原物質消失后,機體不再產生相應的免疫產物,已經生成的免疫產物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被身體代謝清理、清除干凈,復查結果回歸正常。同時,由于存在個體差異,不同獻血者對抗原性物質的耐受性、機體代謝清理、清除免疫產物的能力不同,造成免疫產物滯留于獻血者體內的時間也各有不同。延后三個月再次采集標本復查的方式,目的是消除非特異性免疫產物對試驗的干擾,對潛在傳染病因子“窗口期”的等待,用時間間隔置換“窗口期”。文獻報道,ELISA試驗HBV、HCV和HIV的“窗口期”分別為50 d、72 d和22 d[6]。實施核酸檢測后,可分別縮短至25d、59d和11d[7]。因此,即使首次檢測時出現的單試劑反應結果為潛在的“窗口期”感染,隨著時間的推移,三個月后再次檢測,是否真正感染就能定論。
溝通是一門藝術,與獻血者溝通需要一定的方式、方法和技巧。工作人員要具備相應的醫學專業知識,靈活的應對策略,以解決獻血者的疑慮和困惑為主要服務目的,全程接受獻血者的咨詢和有效溝通。血液檢測結果異常,多數獻血者關心的不再是能否再次獻血,而是自身是否潛在存在某一種“疾病”的心理恐慌。對基本能夠判定為有潛在傳染病危險因子存在的獻血者,由醫療機構的臨床醫師依據相關標準做出明確診斷。對需要三個月后由血站再次復查的獻血者,比對前后兩次檢測數值,若檢測數值維持原數值或增高,說明干擾因素仍未消除,在和獻血者充分溝通的前提下,再讓其去醫療機構做相關項目的檢查;若檢測數值降低或完全無反應性,則檢測結果回歸正常。對復查后血液檢測結果正常的獻血者能否“回歸”,依照相關獻血者歸隊文件執行[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