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麗
(齊河縣中醫院 山東 德州 251100)
中老年群體由于年紀較大,身體各器官的抵抗力較差,膝關節長時間出現載荷傳導紊亂,導致膝關節骨內形成高壓[1],對關節軟骨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害,臨床將這種癥狀稱為膝關節骨性關節炎[2]。該種疾病屬于非炎癥性關節病,中醫中將其歸類為“骨痹”;通常好發于50歲以上的中老年群體,臨床典型癥狀有關節活動時,病變部位有明顯的疼痛及摩擦音,當活動過多時疼痛會隨之加重[3];同時病變關節部位會有不同程度地腫脹,該類大部分患者是單側發病,也有少部分患者是雙側膝關節同時發病[4]。該種病癥可通過手術治愈,但后期可能需要進行修補;臨床通常采取保守治療,雖然無法將其徹底治愈,但可以控制病情[5]。一般采用止痛藥、膝關節注射藥物、外用乳膏以及營養補充劑等西藥,西藥治療原則是止痛、增加關節內潤滑度、改善關節功能等[6];近年來,中醫研究者采用溫針灸的中醫治療之法治療骨性關節炎患者,相關數據顯示治療效果較為顯著,且無任何副作用[7]。因此,此次研究中在膝關節骨性關節炎中老年患者中采取溫針灸中醫療法,分析其臨床價值,具體內容如下:
此次研究從2019.08持續至2020.08,88例參研對象均從我院接收的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中選取,選用隨機數字表法對其進行分組,觀察組與參照組均有44例參研對象。表1內兩組間數據經比對可得出,結果不具有差異性(P>0.05)。

表1 兩組一般資料
1.1.2納入標準
(1)年齡≤75歲且已成年的患者;(2)經臨床癥狀及檢查確診的患者;(3)病情分級 1.1.3排除標準 (1)存在感染或局部感染的患者;(2)30天內使用過糖皮質激素的患者;(3)存在重癥疾病或精神類疾病的患者;(4)存在暈針、藥物過敏或傳染病的患者;(5)配合度差、表達困難或認知存在障礙的患者。 1.1.4診斷標準: (1)以《骨關節炎診治指南》為依據對88例參研對象進行診斷;(2)臨床癥狀:30天內經常或反復出現膝關節疼痛;且腿部運動時,膝關節部位會出現明顯摩擦音;(3)X檢查:結果顯示為軟骨下骨硬化、關節間隙出現狹窄等情況;(4)按照Lawerecne、Kellgren放射學診斷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在0~IV級范圍內。 1.2.1西藥常規治療 參照組研究對象均采用西藥治療;西藥信息:布洛芬緩釋膠囊,批準文號為準字H19983137,生產企業為珠海聯邦制藥股份有限公司中山分公司,藥瓶規格為0.3g*48粒/盒,使用劑量為一次0.6g(2粒),每日2次,治療30天。 1.2.2中醫溫針灸治療 (1)溫針灸治療取穴:①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溫針灸治療原則:補腎固本,散寒止痛,溫經通絡;②主要穴位為患肢內側的委中、血海、伏兔、鶴頂、陽陵泉、內外膝眼以及按壓時痛感明顯的阿是穴;③注意事項:每次針灸時選擇4個主要穴位即可;④辨證施針:肝腎陰虛者增加太虛穴、太沖穴;脾胃虛弱者增加脾經三陰交及胃經足三里;脾腎陽虛者加胃經足三里及腎經太溪。 (2)溫針灸操作方法:①指導患者采取仰臥位或者坐位,將膝關節屈曲,若是取仰臥位時,需要將抱枕或被褥折疊好放置在患者膝蓋下方,使患者的下肢保持放松狀態;②開始針灸,取4個主要穴位,將其充分消毒后,以直刺的手法進針;根據情況將艾條(2cm)套在針柄上;注意事項:一般一根針柄上放置一壯艾灸條即可,病情嚴重者可增加一壯。③針灸前需要確認患者關節炎的病情,如是寒證、虛證患者可進行針灸,若是熱證則不灸。④療程:1療程共需針灸5次。一療程結束需要休息2天,共治療3~5個療程,具體療程需結合患者關節炎的緩解程度。 (1)比較兩組治療實施前后的癥狀評分及膝關節評分(HSS,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①根據中醫癥狀分為僵硬、疼痛、關節活動度,每項癥狀從無癥狀到重度用0~3分表示,評分值越接近3分,癥狀越嚴重。②HSS評分從膝關節的穩定性(10分)、屈曲畸形(10分)、肌力(10分)、活動度(18分)、功能(22分)以及疼痛度(30分)六個方面觀察,總分為100分,評分越接近100分,表示癥狀越輕。 (2)比較組間治療實施后的顯效率及患者滿意率;①根據治療后患者膝關節的恢復情況劃分為顯著有效(癥狀全部或幾乎消除)、有效(癥狀有所改善)、無效(癥狀無改善)。 治療實施前,兩組的癥狀評分及HSS評分相對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實施后,參照組癥狀評分均高于觀察組,且HSS評分低于觀察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2。 表2 分析組間治療實施前后的癥狀評分及HSS評分分) 治療實施后,參照組顯效率及滿意率(77.27%、75.00%)均低于觀察組(93.18%、90.90%),差異顯著(p<0.05),見表3。 表3 分析組間治療實施后的顯效率及患者滿意率[例(%)] 中醫中認為中老年群體容易出現腎氣虛弱或衰敗現象,而腎虛會導致身體易感染風寒濕邪,或是易因為勞作過多或外傷而發生“骨痹”[8];這和現代醫學的認知相符,臨床認為中老年群體由于年紀較大,膝關節發生了退行性病變,從而發生了骨質增生等情況;一旦發生過度勞累、膝關節磕碰或是受寒便會發病,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且反復出現的關節摩擦及疼痛讓中老年患者備受折磨[9]。相關研究數據表明,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是中老年人群致殘的主要原因之一,且75歲及以上老年群體有超過4/5的人會發生退行性病變,逐漸形成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若不進行有效治療,患者可能會逐漸失去行走能力,膝關節會出現變形,如膝關節無法伸直、膝關節變成畸形等[10]。現代醫學臨床通常采取藥物治療,治療效果一般;中醫中很早便有“骨痹”的相關治療,一般是采取針灸療法對患者進行疏經通絡、止痛;而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大多是腎虛、感染濕寒等癥狀,所以此次研究中采用中醫中的溫針灸的中醫療法,采用艾灸條輔助針灸治療,有助于將膝關節內的濕寒去除,還能幫助患者溫補腎陽。 此次研究結果顯示,實施溫針灸的觀察組患者治療后,患肢病變部位的摩擦音、僵硬、痛感等癥狀顯著緩解,膝關節的活動度也有明顯提高,且療效顯著,患者也較為滿意;說明中醫溫針灸療法與單一西藥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中老年患者效果更為理想,溫針灸結合中醫中人體穴位的作用,配合艾灸條能夠顯著去除無菌性炎癥,使關節內的水腫被有效吸收,且能夠作用于膝關節內損傷的組織、韌帶及肌肉,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病變部位的修復。同時針灸取胃經梁丘穴及血海穴,可以有效緩解患肢的疼痛,促進血液的生成及循環,且不需要服用藥物,避免藥物對胃腸道的刺激。艾灸是一種廣泛適用的良性刺激療法,艾草能夠使血液流動速度加快,促進炎癥因子的體內吸收;艾灸點著后會有一定的溫度,溫度可以直接通過針柄傳遞至患者膝關節內,從而使膝關節內的濕寒有效緩解或去除。 綜上所述,對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采取中醫溫針灸治療效果較為理想,有助于減少關節炎臨床癥狀及疼痛,患者也較為滿意。1.2方法
1.3判定指標
1.4統計學分析

2 結果
2.1分析兩組治療實施前后的癥狀評分及HSS評分

2.2分析組間治療實施后的顯效率及患者滿意率

3 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