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洪曉
(莒縣人民醫院 山東 日照 276500)
因為社會群眾生活品質的提高,所以在近幾年中口腔種植的應用變得十分普遍??谇环N植技術是對壓槽突中植入一項人工裝置,同時和頜骨相聯合,主要用來對修復體進行固定以及支撐,從而修復缺損牙齒。所以,本文從怎樣保證口腔種植體是否修復成功進行簡要分析。牙列缺損在臨床上屬于一種極為常見的牙科疾病,這種疾病的發生與多種因素有密切的關聯,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不潔飲食以及不良的用牙習慣,以及長時間飲食,各種較為堅硬或者刺激性的食物,都有可能導致牙列缺損的發生[1]。因為和牙槽骨相近的構造比較繁雜,周圍有切牙管、頜竇等,工作人員需要用放射線對頜骨數據進行評估,從而來確定種植體植入的位點,目前一般使用全景曲面斷層以及CT來查看缺牙區的狀況、種植體植入點以及數目、還有種植體的長短、直徑等,可以大量節省種植手術時長。降低對神經以及相近解剖構造的損壞,也可以減少手術后并發癥的出現。于種植修復期間,每個患者的形狀以及骨量都有一定的區別,甚至少數患者會有解剖構造變異的概率,會對口腔種植是否成功帶來影響?,F階段,針對牙列缺損最常見的就是樁植入修復,但治療材料以及方案的不同會影響患者的治療效果,需要按照患者的臨床癥狀和表現進行選擇[2]。此次研究評價金屬樁治療及預成纖維樁治療牙列缺損的療效,以下為實驗結果和過程。
此次納入研究的對象為:2019年5月至2020年10月間接治的72例牙列缺損患者,對所有患者分組(實驗組和對照組),兩組各36例患者。實驗組包含19例男性患者,其余17例均為女性患者,年齡23-59歲,平均年齡(41.6±3.5)歲,對照組包含20例男性患者,其余16例均為女性患者,年齡20-57歲,平均年齡(42.5±3.9)歲。兩組患者的基本數據和信息比較差異具有均衡性,可以進行比較(P>0.05)。
納入標準:本次研究患者資料符合實驗標準;患者知曉自身資料被調取可能性;患者符合口腔修復需求診斷標準,患者具有良好的手術指征;患者資料經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驗證。
排除標準:患者入院時存在嚴重原發性疾病或器質性疾??;患者基本資料不滿足本次實驗要求;患者由于主觀因素可能無法進行后續的實驗調查或參加后續隨訪。
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基本資料由醫務人員進行統計,將其錄入Excel表格,并確認患者資料可進行后續的對比(P>0.05)。
對照組患者在進行治療時選擇金屬樁的方式進行修復,在對患者進行治療時,沿患者的根管方向,將根管鉆逐號擴管,并預備根管給予患者根尖部位保留,一般情況下保留長度為4mm形成良好的密封。根據患者的個體狀況進行根管精細印模操作,在完成粘接和固定后進行二次取模。
實驗組患者則在接受治療時,采用預成纖維樁作為方案。首先根據患者的具體狀況,選擇合適的根管預備鉆以及對應的玻璃纖維樁,對患者的根管內部適宜度和強度進行判斷后,采用金剛砂切盤將根管切割至需要的長度取32%磷酸,對根管進行20~30秒的酸蝕處理,對根管進行15秒左右的常規沖洗以后,對其進行紙尖干燥,同時將UNO粘接劑涂抹于根管壁和金屬樁的表面,隨后對其進行光固化,15秒后應用樹脂進行粘合,隨后繼續應用樹脂粘接劑對樁道內表面進行涂抹,將金屬裝置入將易趣的粘結劑進行擦拭,給予其50秒光固化處理。
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指標和不良反應發生率。
本次研究數據進行統計時,選擇windows軟件spss 21.00 for windows,針對患者的T值和卡方值進行判斷,對最終數據進行記錄后分析其與P值關聯,若P值小于0.05,則說明統計學意義存在,數據可作為參考值。
所有患者的臨床指標包含疼痛維持時長和治療總時長、臨床療效,實驗組均優于對照組,差異顯著且P<0.05。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指標對比(x±s)
實驗組中共有1例出現不良反應(牙齦腫痛),發生率為2.78%;而對照組共7例發生不良反應(3例牙齦腫痛、3例咬合異常和1例口腔感染),發生率為19.44%,顯著高于實驗組,數據有統計學意義(P<0.05)。
通過對兩組患者分別采用不同模式、不同材料進行口腔修復比較,其中對照組和實驗組有一定差異,其中對照組患者的菌斑指數、牙齦出血指數、探診深度、壓根病變情況分比為1.5±0.2、2.5±0.4、4-5mm,情況相對緩解。實驗組患者中菌斑指數、牙齦出血指數、探診深度、壓根病變情況分比為1.1±0.8、1±0.5、2mm-3mm、正常,經比較,實驗組效果良好。

表2 患者治療后口腔修復情況比較
隨著近年來社會的不斷發展,現代人群的飲食結構有了極大的改變,而人們患有口腔疾病的幾率在不斷上升,這也直接導致人們的日常生活質量受到嚴重影響,當患者出現牙齒缺損或者牙齒缺失時,患者的咀嚼功能甚至語言功能都會受到影響,故而需要選擇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案,使患者的牙齒功能恢復,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傳統的口腔修復方案,在應用過程中以金屬樁修復為主,在臨床上得到了極為廣泛的應用,但由于這一治療方式存在一定的問題,并且人們對醫療服務的要求不斷提升傳統的金屬材料在口腔修復中已經逐漸被淘汰,人們應用金屬裝修復的滿意度越來越低,同時金屬樁在進行修復時容易出現脫落和松動的情況,導致患者的修復效果受到影響。
一般情況下來說患有牙列缺損的患者在發病后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吞咽功能都會受到一定的影響,這種現象會導致患者的生活質量降低[3],當患者產生較為嚴重的疼痛時,不僅會影響患者的睡眠,還會導致患者出現一系列的負面情緒,導致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無法配合,并且還會在一定程度上加大患者的治療難度[4]??谇恍迯褪悄壳皩谇患膊∵M行治療的最有效的一種方式,而隨著近年來臨床研究的不斷深入,以及對口腔修復工藝要求和材料的不斷升高工藝和材料,對于口腔修復的作用極為明顯。尤其是在進行現代化的建設,是口腔修復中的材料選擇會對最終的修復質量產生影響[1]。這一材料的選擇不僅需要有美學藝術上的知識作為基礎,在對患者進行修復時,選擇科學合理的方式對患者的牙齒進行修復和矯正,還需要選擇合理的材料,盡量使患者的本體牙齒與修復體進行良好的連接。可加修復工藝與材料的發展在我國已經有數10年的歷史[2],在上世紀40年代日本和韓國的口腔修復技術極為成熟,從事口腔修復的技術人員需要具備良好的專業技能,并且需要通過資格考試,而德國采用的是崗前學校教育,目前我國的牙科技術人員對于口腔修復的工藝要求雖然受到了一定的重視,但其中存在的問題依舊是較為明顯的。[3]。
預成纖維樁是臨床上應用于口腔修復上近年來的常用方式,這種治療方式將纖維樁作為修復材料,不僅能夠有效避免患者在修復后材料由于腐蝕而出現松動和脫落,再加上纖維樁的應用具有良好的抗疲勞性,其生物相容性也能夠有助于避免患者在修復完成后出現各種并發癥,保障與殘余牙根形成有效穩和大大降低患者在治療完成后牙齒松動事件的發生率。除此之外,纖維樁在應用過程中具有較高的硬度和美觀度,能夠在保障患者牙齒功能正常的前提下,改善患者口腔修復的美觀度,所以受到患者的高度青睞,根據臨床應用的狀況,醫務人員認為進行預成纖維樁的粘合時,選擇樹脂粘接劑作為粘合材料,有助于保障樁體與牙根之間的結合性,大大降低了牙根折裂和樁脫落的情況。在對患者進行治療時,采用纖維基質具有不同的彈性模量,而當外力作用于患者的纖維樁,使一部分力量能夠通過機制向纖維傳遞,并且在纖維表面進行傳導,通過這種方式則能夠改善患者的牙齒狀況能夠使患者的咀嚼功能得到改善,則有助于緩解患者的各種并發癥的發生。新型的樹脂材料是近年來發明的一種新型修復材料,相較于其他不同類型的材料來說,這種修復材料的整體性能相對來說較為良好,在目前的口腔修復中使用較為廣泛,其主要應用于牙齒缺失的部位填充,并且還能夠將其作為牙冠的制作材料,可在臨床上進行進一步的推廣應用。
綜上所述,針對牙列缺損患者,應用預成纖維樁治療的效果較優于多次樁植入修復,前者的治療時間更短,療效更佳,可以減少患者的疼痛維持時間和不良反應,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