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書琴 楊光啟 李玉潔 湯紅日
(黔南民族醫學高等專科學校 貴州 都勻 558000)
孤獨感是個體感覺缺乏令人滿意的人際關系,并且現實中自己的人際交往水平與自己所期望的交往水平存在差距,從而引起的一種不愉快的主觀體驗[1]。孤獨感是常見的,會隨著年齡的增長加而增加,孤獨是一種不安全感,引發對威脅信息的高度警惕[2]。以往研究表明孤獨感會導致抑郁,容易誘發負性生活狀態,甚至引發自殺[2-3],同時老年人孤獨感會影響老年人的幸福感[4],嚴重影響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5],是影響老年人生活質量的重要因素[6]。因此提高老年人晚年生活質量,關注老年人的孤獨感具有重要意義。
本研究立足兩個現實背景,一是老齡人口的不斷增多。第七次人口普查顯示60歲以上老年人占比18.7%,60歲以上老年人上升5.44個百分點[7],就地方而言,黔南州60歲以上老年人的占比為16.76%[8],老齡化現象日漸突出;二是老年人對生活質量的需求增加。《“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促進健康老齡化,推動醫養結合等養老服務的發展[9];因此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鄉村經濟水平的也快速提升,對應的農村老年人物資生活水平也明顯改善,老年人精神層面的問題成為關注的重點。基于以上的現狀分析,本研究選取黔南農村老年人為研究對象,探討本地區農村老年人的孤獨感現狀及影響因素,為改善農村老年人心理健康提出建議與措施。
1 .1 研究對象
以黔南州農村老年人為研究對象,采取方便抽樣的方法抽取黔南州五個縣市為調查點,在每個縣市隨機抽取農村老年人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年齡大于60 歲的具有黔南當地農村戶口的老年人,知情并同意調查。排除嚴重的視聽障礙及認知障礙、不同意調查的老年人。做好倫理原則,尊重和保護參與者隱私。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對黔南農村老年人進行實地調查,當場填寫并收集調查問卷。調查前,對調查員進行培訓,要求調查要認真、仔細,強調問卷數據要真實有效。調查中,調查成員中至少有1名調查員能聽懂并翻譯當地少數民族語言。如遇少數民族老年人,則由精通方言的調查員對問卷進行翻譯后詢問老年人并轉述老年人的回答,另一名調查員進行記錄,最后收集并核實資料。
1.3調查工具
孤獨感量表[10]:本次調查采用Russell等人編制,1987年修訂得第三版孤獨感量表。量表有11個“孤獨”正序條目和9個“非孤獨”反序條目,共20個項目,采用4級評分,得分越高表示孤獨程度越高,內部一致性檢測,老年人的Cronbach α系數為0.89。計分意義:分值>44分為高度孤獨,39<分值≤44分為一般偏上孤獨,33<分值≤39分為中間孤獨水平,28≤分值≤33分為一般偏下孤獨,分值<28分表示孤獨感較弱。
1.4 統計學處理
調查數據應用 SPSS 26. 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人口學資料采用百分比統計,孤獨感影響因素分析采用t檢驗和方差分析。
2.1 基本情況。
調查發放問卷560份,收回559份。其中,女性315名(56.3%),男性244名(43.7%);60-70年齡段老年人301人(53.8%),71-80年齡段老年人205人(36.7%),80歲以上老年人53人(9.5%);漢族老年人243人(43.5%),少數民族老年人316人(56.5%);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的老年人469人(83.9%),初中或中專58人(10.4%),高中及以上學歷32人(5.7%)。
2.2 孤獨感得分及影響因素分析(詳見表 1、2)
孤獨感得分單因素ANOVA檢驗顯示,黔南農村老年人孤獨感評分(44.03 ± 7.14) 分;孤獨感多集中在中度孤獨以上,其中高度孤獨人數占49.05%,說明黔南農村老年人孤獨感較高。單因素分析顯示黔南州農村老年人孤獨感與性別、民族、睡眠情況、與親人關系、飲食狀況及有無配偶等因素有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孤獨感得分(n=559)

表2 不同人口學資料的農村老年人孤獨感評分比較
本研究中根據問卷調查收集數據,結果顯示黔南州農村老年人孤獨感多集中在中度孤獨以上,高度孤獨占比較高,老年人孤獨感較重。黔南農村老年人孤獨感平均分( 44.03 ± 7.14)低于張翔等[11]對貴州省農村空巢老年人調查研究的孤獨感平均得分(男46.49±8.75,女46.62±7.42),與調查對象和調查區域不同有關,或者是農村經濟水平提高,鄉村基礎建設改善,降低了農村老年人孤獨感;其次本研究結果通過統計分析顯示,女性孤獨感高于男性,與梁辰[12]的研究一致;睡眠質量差、飲食不規律的老年人孤獨感評分大于睡眠質量好、飲食規律的老年人;無配偶和與親人關系差的孤獨感評分高于有配偶和人際關系好的老人,與張玉梅[13]、張皓妍[14]等的研究一致,其原因可能是子女孝順不但能給老年人提供經濟贍養, 而且帶來很大的心靈安慰, 有效地減輕了老年人的孤獨感[15],而與子女關系不好或者喪偶的老年人通常傾訴對象減少,內心情感郁結于心,得不到表達,老年人的精神支持得不到滿足,進而加重孤獨感。
4.1改善親人關系、鼓勵親情陪伴。農村老年人由于身體和精力等原因,只能居于農村,而年輕人外出打工或者求學,加重了農村老齡化。家庭子女支持情況可很大程度影響老年人的孤獨感狀況[16],因此通過增加親人陪伴,鼓勵子女就近工作或者接老人一起生活。如果不方便建議老人去老年人活動中心,擴大交際圈,抒發和排解情感,以填補子女不在身邊產生的心理落差。
4.2加大社會支持,不斷完善社會養老服務。隨著年齡的增加,身體和經濟負擔加重,老年人生病就醫困難,由于經濟原因不敢治療、怕治療,長此以往引起心情郁悶,郁結于心,進而影響心理健康,因此政府需要加大基層醫療服務支持,改善農村就醫難,看病貴的情況;其次有研究表明[17],社區沒有老年人活動場所的老年人更容易感到孤獨。農村老年人由于生活比較單一,往往只有在農忙時節才動起來,因此應豐富社區服務活動,組織老年人娛樂活動,讓老年人出家門、動起來;且娛樂和交際活動相應增多, 對減輕孤獨感有積極作用[18]。
4.3推廣保健知識,提高老年人自我保健意識。很多老年人飲食很不規律,長此以往影響身體健康,進而影響心理健康。因此要多舉行保健知識講座,讓老人在生活中學會自我保健。提高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質量,促進“健康老齡化”進程。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老齡化的逐年加劇,老年人群逐年增多,養老壓力隨之增大。物資經濟水平的提高,養老模式的多樣化發展,老年人的需求不僅只是身體上和物資上,更多的是社會心理和精神層面的需求。孤獨感嚴重影響老年人的心理和身體健康[19],因此關愛老年人,減少老年人的孤獨感,提高老年人晚年生活品質,促進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幸福的安享晚年。通過相關干預措施,為黔南地區農村老年人提供社會心理支持,給予他們更多的精神關懷和照護,從而減輕農村老年人的孤獨感,提高老年人生活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