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敬
(夏津縣人民醫院 山東 德州 253200)
呼吸衰竭作為現階段ICU重癥患者臨床的嚴重表現,同時也是造成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呼吸衰竭癥狀主要因人體呼吸道、肺組織、肺血管出現病變等引發,使通氣功能出現障礙。在引發氣體下降的同時,從而造成生理和代謝紊亂。在現階段臨床上主要通過建立人工通道、進行氣管負壓引流來進行干預,其取得一定的成果[1]。近年來,在醫學的不斷發展下,無創正壓通氣技術的應用范圍逐漸增加,其優勢較為廣泛,通過對患者的呼吸道阻力進行有效克服,在緩解呼吸機疲勞的同時,能夠進行氣體交換,促進效果的提升。
1.1一般資料
2019年1月至12月于醫院重癥監護室抽取25例呼吸衰竭患者,均分兩組。25例患者中,男女人數各15:10例。年齡范圍在在25-68歲之間,其平均年齡為41.3±2.1歲。
準入標準:(1)滿足重癥呼吸衰竭疾病的相關臨床指征;(2)不伴有精神障礙的患者;(3)不伴有心肝腎系統疾病的患者。(4)患者對本研究了解程度較深,自愿參與調查。第五,研究遵守倫理規范與要求,已取得社區與倫理委員會的批準。排除標準:(1)臨床資料不完整或者記錄缺失,不能提供臨床查閱。②患者的依從性較低,對研究進行阻攔。③患者自愿退出研究。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取基礎治療,通暢采取吸氧、營養支持、解痙平喘、祛痰止咳、抗炎以及電解質、水酸堿平衡[2]等綜合干預。觀察組以無創正壓通氣方式為主,添加二氧化碳出氣閥,并對相關參數進行設置:呼氣壓力為2-3cmHo,吸氣壓力為6-8cmHo,Paco2維持在90%以上,吸入氧濃度為40%。在進行無創正壓通氣治療時間應在2小時以上,在前三天的治療時間應在8小時,在此之后進行治療時間的縮短。
1.3判定指標
對比所有患者治療前后的睡眠相關參數評分和臨床總療效,若兩組數據差異較大,則表明本研究有開展意義。
睡眠相關參數評分判斷標準:記錄一般組與觀察組治療前后的睡眠相關參數評分。
臨床總療效判斷標準:記錄一般組與觀察組的臨床總療效,其中患者意識恢復至正常水平,睡眠質量顯著提升為顯效;患者注意力及精神狀態較治療前有所改善為有效;患者睡眠質量較差,精神狀態與治療前相比有所下降為無效。
1.4統計學分析
試驗各指標均通過統計學軟件SPSS25.0檢驗,卡方比對計量資料(%)率;t值比對計數資料(均數±標準差);如組間數據有差異(p<0.05)。
2.1 對兩組睡眠相關參數評分作比對
一般組中護理前的睡眠質量評分為3.12±2.13,其護理前的入睡時間評分為3.03±0.13分,一般組的睡眠效率評分為3.22±1.36,睡眠障礙評分為4.12±2.15。護理后一般組的睡眠質量為4.26±2.04,其入睡時間評分為4.12±1.06,睡眠效率評分為5.30±1.13,睡眠障礙評分為3.02±1.10。通過進行比較,一般組的睡眠相關參數其顯著提升,同時睡眠障礙程度也有一定下降。觀察組中護理前的睡眠質量評分為3.02±2.34,其護理前的入睡時間評分3.06±0.25分,觀察組的睡眠效率評分為3.36±1.45,睡眠障礙評分為4.18±2.02。數據結果顯示,一般組患者的睡眠質量較觀察組差(p<0.05)。

表1 對睡眠相關參數評分作比對分)
2.2比對兩組中血氣變化情況
以治療前數據為主,一般組Pao2值為51.69±5.41,其治療后Pao2值為63.58±6.35。其治療前Paco2值為71.69±8.01,其治療后值為59.60±6.42。對于Paco2/Fio2,其治療前值為300.61±12.35,其治療后值為320.69±10.36。觀察組治療前Pao2值為51.39±5.14,其治療后Pao2值為72.68±7.36。其治療前Paco2值為71.88±8.41,其治療后值為46.54±6.08。對于Paco2/Fio2,其治療前值為299.87±13.06,其治療后值為399.27±14.09。通過對比,觀察組治療后的Pao2、Paco2/Fio2
水平高于一般組,其Paco2水平低于一般組。

表2 一般組和觀察組護理前后血氣變化情況分析分)
2.3一般組和觀察組護理前后臨床總療效分析,其中一般組中治療前的臨床總療效為33.33%,其治療后的臨床總療效為58.34%。觀察組中治療前的臨床總療效為38.45%,其治療后的臨床總療效為84.62%。通過對比分析可知,觀察組患者的臨床總療效與一般組相比,整體更高。

表3 一般組和觀察組護理前后臨床總療效分析(n,%)
工作人員需對ICU重癥患者的真實病情進行評估,并給予針對性干預措施,對ICU重癥患者的分級和治療情況予以加強,針對患者伴有的抑郁、焦慮情緒等實施安撫,將正確的指導思想向患者進行灌輸,保證患者可以良好的配合醫護人員進行工作,使整體治療質量提升[3-4]。給予ICU重癥患者進行無創輔助通氣,臨床上使用概率較高,利于氣體交換,是患者的呼吸肌得到充分休息,當患者與呼吸機保持同步實現目的,通過研究發現,無創輔助通氣對于ICU患者能夠延長患者的睡眠時間,減少睡眠分裂[5]。
因ICU患者具有特殊的病情,大部分患者因不能生活自理,會使自身機體器官失去自主支配能力,部分患者存在不同程度認知障礙[6]。因患者具有較重的病情,治愈效果不良,自身心理負擔較重,如病情加重和消極情緒共同存在,會影響患者康復[7]。
ICU患者受多重因素的影響,因此容易發生肺部感染,對于患者的預后具有一定影響[8]。除此之外吞咽障礙、胃管留置、長期臥床等情況也具有密切關系。睡眠障礙作為現在臨床常見疾病之一,對于患者的生活和學習將會產生嚴重的消極影響,同時容易發生意外事件[9]。一旦出現睡眠障礙,會發生意識混亂情況,導致病情惡化。在臨床中常用的治療模式是以抗抑郁治療為根本,通過對催眠藥物進行輔助,其效應較為顯著。無創輔助通氣成為呼吸衰竭主要治療方法,不能良好的形成有創人工氣道實現通氣,對循環系統不具有較大影響,盡量不使用氣管插管,使患者痛苦減輕,避免出現有創通氣并發癥,對氣道阻力給予良好克服,使呼吸肌得到緩解,避免過度疲勞,利于氣體交換[10]。
綜上所述,對重癥患者采用無創輔助通氣模式有利于患者的睡眠質量得到改善,并減少譫妄的發生率,應進一步推廣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