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冬潔
(臨淄區金嶺衛生院 山東 淄博 255410)
醫院實驗室在檢查工作開展中,會遇到標本溶血的情況。不少研究表明,在送檢過程中若未能結合依據、規定送檢,或者是操作不合理將會導致標本溶血[1]。出現溶血的標本,理化因素會轉變,使得標本內的檢驗指標波動,導致檢驗精準度下降。疾病診斷內,電解質、心肌酶、肝功能、血脂屬于關鍵判斷標準,作為臨床常見檢驗指標,若血液樣本已經溶血,將會使得指標數值產生波動,為醫生疾病診斷增加難度。標本溶血現象產生原因在于,檢驗操作錯誤、采血不當等,一旦溶血發生之后,其紅細胞會被損壞,使得血細胞內的物質,在血清樣品內呈現特殊紅色[2]。這也是生化檢驗內的常見干擾因素,溶血會對檢驗精準性產生影響,在血小板、白細胞與紅細胞被破壞后,細胞內的成分會釋放,若成分與細胞內濃度不一致,則會影響血漿內的成分濃度,使得監測結果改變。針對此,本文主要分析生化檢驗內,溶血是否會對電解質,心肌酶,肝功能,血脂指標產生影響,分析如下。
研究時間段為2019年3月-2020年3月,均為健康生化檢驗人員,總計300例,男性160例、女性140例,年齡為18-45歲,平均(34.69±2.79)歲。
納入標準:①送檢期間未見明顯溶血現象;②未見凝血塊;③外周血樣本未見污染。
排除標準:①患者機體存在嚴重疾病;②毒血癥合并患者。
本研究經過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的同意,獲得批準文書,合法;患者及家屬知曉,自愿參加,研究合理。
朝送檢標本內,加入2mL抗凝劑,離心半徑為10cm,離心速度為1000r/min,電解質、肝功能、血脂指標檢測儀器為全自動生化分析儀,選擇羅氏公司檢測試劑盒,全自動生化檢測儀器由上海精密儀器有限公司提供。ELISA法檢測前體N末端前腦利鈉肽(NT-proBNP)和肌鈣蛋白l(CTnl),試劑由羅氏檢測公司提供,相關配套設施由南京凱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溶血操作:攪動血塊,促使標本產生溶血反應,在3000r/min速度下,持續離心10min,肉眼觀察發現血清為淡紅色。使用血球分析儀,檢測血紅蛋白(HGB)濃度。依照血紅蛋白(HGB)濃度分組,輕中度組血紅蛋白(HGB)濃度≤4g/L,重度組血紅蛋白(HGB)濃度>4g/L。
對比分析溶血前后,電解質,心肌酶,肝功能,血脂指標。
電解質:鉀(K)、鈉(Na)、氯(CL)、鈣(Ca)濃度
心肌酶:肌鈣蛋白(cTnI)、前體N末端前腦利鈉肽(NT-proBNP)、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
肝功能:總蛋白(TP)、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
血脂: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總膽固醇(TC)、三酰甘油(TG)指標水平變化的具體情況。
本文統計學軟件為SPSS22.00,計量資料為溶血前后電解質,心肌酶,肝功能,血脂指標檢驗數值,T檢驗。以<0.05作為統計學界定,判斷指標統計學差異。
溶血前與溶血后,電解質水平K、Ca、CL水平增高,重度組高于輕中度組,P<0.05;Na水平溶血前后對比,未見差異,P>0.05,見下表1。

表1 對比溶血前后電解質水平
溶血前后對比,心肌酶水平CK、CK-MB、NT-proBNP、CTnl指標增高明顯,重度增高最為顯著,P<0.05,見下表2。

表2 對比溶血前后心肌酶水平
溶血前后對比,血脂水平TC、TG明顯增高,重度組高于輕中度組,P<0.05;血脂HDL-C、LDL-C指標水平未見差異,P>0.05,見下表3。

表3 對比溶血前后血脂水平
溶血前后對比,ALT、TP、AST指標水平明顯提升,重度組高于輕中度組,P<0.05,見下表4。

表4 對比溶血前后肝功能水平
醫學上將溶血現象劃分為體內溶血、體外溶血兩種,體內溶血與配型不合輸血、藥物、手術指標關系密切,體外溶血與凍瘡、遺傳、活化劑污染等有關。溶血現象會對生化檢驗造成負面影響,對不同指標的影響機制各不相同。
血液標本存放時間、采血管類型差異,均會對標本采集內血細胞溶解產生影響,導致總血紅蛋白濃度增加。血細胞溶解階段,可見明顯的理化因素變化,細胞內的不同離子會釋放,并進入到血液內,使得細胞肌鈣蛋白,線粒體代謝產物大分子結合物質上升。流行病學研究結果表明,送往檢驗樣本1135份,溶血樣本139例,樣本溶血率為25.0%以上。深究發現,采血之后環境溫度并不穩定,運轉過程內若運轉時間較長等因素,將會導致溶血發生率增加[3]。長期隨訪研究表明,隨著溶血樣本檢測值數值的上下波動,指標精準度也會變化,檢測可靠性較差。
電解質K、CL和Ca指標可反應患者是否存在衰竭代謝、電解質紊亂等,在血細胞溶解內,其指標會大量釋放,血漿內磷酸鹽、碳酸鹽(不同濃度)會對系統產生緩沖作用,會對電解質波動進行中和。進而,就不同電解質檢測指標變化,學術界有著較大的爭議。本研究結果表明,溶血之后,樣本內電解質指標對比,K、CL、Ca與溶血前對比數值增加,重度溶血組K、CL、Ca高于輕度組、中度組,P<0.05。數據表明,溶血樣本會對電解質K、CL、Ca指標產生影響,但并未發現會對Na指標產生影響。究其原因,認為細胞外Na水平較高,細胞內的少量Na外流之后,不會對Nas數級量產生影響,數級量不會發生任何改變,表明Na水平穩定性較強。K、CL、Ca指標改變考慮與細胞 分解之后細胞質內、細胞內質網內離子釋放有一定的關系。
CK、CK-MB、NT-proBNP、CTnl指標是反映心肌梗死、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指標,檢測意義顯著。本研究表明,標本溶血之后,心肌酶變化十分明顯。
杜永光,李伶俐[6]學者搜集235分溶血標本檢測結果,最終發現溶血之后,CK上升25.0%,CK-MB上升30.0%,可見隨著時間的延長,溶血程度也不斷增加,CK-MB、與CK指標變化最為明顯。本文研究也表明,溶血后與溶血前對比,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前體N末端前腦利鈉肽(NT-proBNP)和肌鈣蛋白l(CTnl)水平指標升高,重度組升高最為明顯,P<0.05。可見兩者結論基本相似。基于此可得知,長時間同學會導致血漿內的心肌酶譜出現異常,溶血之后,隨著血漿的結合,會促進心肌譜酶的釋放。
本研究表明,溶血前后對比,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和總蛋白(TP)水平增高,重度組高于輕度組、中度組,P<0.05。從機制上分析,ALT、AST和TP相關因素包括:①在學細胞內,ALT、AST和TP之間存在一定的聯系,為相關程度表達,在溶血發生之后,隨著線粒體膜通透性增加,使得三項指標加速釋放[7];②溶血階段,繼發性血漿細胞處于不同的富集狀態,會促進內質網、線粒體的應激,導致指標數值波動。
本研究發現,溶血前與溶血后總膽固醇(TC)、三酰甘油(TG)明顯增高,重度組高于輕度組與中度組,P<0.05;溶血前后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水平對比未見差異,P>0.05。可見,HDL-C、LDL-C檢測穩定性,可為溶血過程提供可靠的參考數值。
綜上所述,在生化檢驗階段,標本溶血對樣本電解質、肝功能、血脂與心肌酶等指標檢測會產生影響,對患者血清內HDL-C、LDL-C指標影響不大,詳細機制需要進一步探尋,并加大臨床研究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