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恩煥 宋風香 溫紅艷
(山東省聊城市冠縣中心醫院 山東 聊城 252500)
重癥肺炎一般發生群體為老年人,因年齡增長各機體臟器出現明顯衰退情況,且自身均存在基礎疾病,對病情會造成影響,呼吸系統纖毛運動功能逐漸變差,隨之出現咳嗽、無力咳痰等不良情況[1]。分泌的黏液會對呼吸道造成堵塞情況,因此發生呼吸障礙,因患者肺通氣換氣功能發生損傷,導致肺部分泌物堆積在肺部,進而對呼吸道造成阻塞情況,會將呼吸障礙加重,對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對于重癥肺炎患者實行振動排痰機、護理干預,其血氣指標改善明顯[2-3]。
試驗起初、終止時間分別為2018.12、2019.12,雙盲法對試驗納入的樣本重癥肺炎患者70例進行分組,n=35例/組。對一般數據進行整理分析,比對結果無顯著差異性(p>0.05)。如表中顯示。

表1 一般數據
所有患者均獲得普通護理干預,主要實施呼吸肌群訓練、運動干預、音樂療法等。運動指導主要以頸部鍛煉為主,進行適當行走鍛煉,及時更換體位,讓患者保持平臥位實施頸部訓練,使軀干維持不動狀態,指導患者讓下頜與胸前緊貼。讓患者保持正坐位,使其頭部向后仰,讓后腦盡量與頸部貼近。更換體位時,保持平臥變半臥、坐位變直立位,采取散步的方式進行行走鍛煉,在病區走廊中進行行走。呼吸肌群鍛煉主要采取腹式呼吸、縮唇呼吸等方法,需嚴格依照患者的耐受程度決定單次鍛煉強度。主要為患者播放輕柔的音樂,并告知患者隨著音樂節奏進行運動,可實行深呼吸鍛煉,使呼吸肌群鍛煉方式予以豐富。
參照組實行人工叩擊排痰措施,在操作時讓護理人員并攏五指,讓指關節呈微屈狀態,讓掌心表現為杯口狀。對患者的背部進行叩擊,導致腕關節出現乏力,因頸背交接部位逐漸下降,當叩擊到胸腹交接部位,由上向下往返進行,在患者的耐受度下決定叩擊力度。每天叩擊排痰次數為3次,叩擊時間每次維持在15分鐘左右,在餐前實施輔助排痰干預。
研究組實行振動排痰機排痰措施,在實際操作中,調整排痰機,模式設置為人工自動模式。護理人員需讓患者保持側臥位,將軟墊放置在患者身體下方,實現固定體位的效果,選取90cm直徑的圓形海綿振動頭。護理人員手握振動手柄,讓其振動頭與背部皮膚相接觸,隨后依照先左側后右側的順序實施,在由下至上的順序實行循環振動,重視振動部位為頸背交接和肺門部位,在振動中對患者的表情變化進行觀察,依照患者的耐受程度對振動強度進行調整。每天振動次數設置為2次,一般在餐前或者餐后實施,振動排痰時間一般維持在10分鐘左右最佳。
觀察比對血氣指標水平、排痰量。
SPSS22.0統計學計算數據,計數資料和計量資料行t和卡方檢驗,判斷結果有差異(p<0.05)。
排痰和護理干預實施前,組間血氣指標水平比對不具有差異性(p>0.05);實施后所有人員的血氣指標水平均得到明顯改善,且研究組較優(p<0.05),見表2。

表2 比對血氣指標水平
排痰量在實施后明顯減少,比對后有差異(p<0.05),見表3。

表3 比對排痰量(mL)
重癥肺炎疾病群體會伴有呼吸困難情況,會降低咳嗽反射能力,導致呼吸道分泌物不利于排出體外,增加感染幾率。實行排痰措施可使重癥肺炎患者呼吸通暢情況予以保證,針對感染予以良好控制[4]。以往常采取人工叩擊方式促進排痰,導致工作人員工作量增加,如叩擊力度不足、頻率不一致,僅會對淺層進行作用,降低排痰效果[5]。
振動排痰機的主要作用力為水平和垂直力,主要借助定向周期變化作用力對痰液進行松動,對痰液進行定向擠推,使穿透性提升,進而使肺部深部痰液快速排出。振動排痰機聯合護理指導,將重癥肺炎人員的排痰效果提升,利于盡早排出痰液,將血氣指標予以改善[6-7]。
振動排痰機借助垂直力對病灶進行直接作用,借助叩擊、震顫等方式對痰液進行液化和松動,水平力的作用主要實施定向推擠,促進一經液化、松動痰液自終末細支氣管中向主支氣管中移動,進行良好咳嗽,促進痰液咳出,讓患者呼吸道處于暢通狀態,將呼吸功能獲得明顯改善[8]。與人工叩擊排痰相比,振動排痰機具有較強的穿透性、漸變操作、叩擊力均勻、頻率一致的特點,將患者的肺氧合功能提升,使呼吸道阻力降低,將肺部順應性提升,促進肺泡血氧之間交換[9]。借助振動排痰機治療,聯合運動和呼吸鍛煉,可使患者的呼吸肌肌力予以改善,改善呼吸功能。借助音樂療法將患者不良情緒予以調整,使依從性提升,利于盡早恢復[10]。
綜上所述,重癥肺炎疾病人員在獲得振動排痰機、護理干預綜合指導后,排痰量明顯減少,使排痰效果提升,利于痰液排出,血氣指標逐漸區域正常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