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君 趙文蕾 馮 怡
(1 萊州市人民醫院 山東 煙臺 261400 2 萊州市第二人民醫院 261400)
糖尿病屬于常見病、多發病范疇,現今,在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不斷變化的前提下,我國糖尿病患者人數快速增加,且患病年齡越來越年輕,成為危害人類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1]。多由環境因素和遺傳因素導致,遺傳因素雖然能夠提高患病率,但并不代表只要存在遺傳因素便一定會患病,大多數情況下,由環境因素與遺傳因素共同作用引發糖尿病[2]。其中最主要的環境因素為不健康的生活飲食方式,如營養過剩、缺少運動、暴飲暴食等[3]。加上目前糖尿病無法治愈,只有通過各種藥物良好控制血糖,所以,糖尿病患者保持健康的生活飲食方式非常重要,可將血糖維持在一定范圍內,避免因為高血糖誘發血管、神經病變,出現各種并發癥[4]。促使糖尿病患者保持健康的生活飲食方式前提為健康知識的掌握程度,當足夠了解糖尿病以及其危害性,才會有意識在生活中養成良好習慣,做到規律飲食[5]。基于此,探析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在糖尿病護理中的效果。
將2020年3月-2021年3月收治的92例糖尿病患者視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參照組,每組46例。參照組中男性26例,女性20例,年齡34-69歲,平均(48.04±4.13)歲,病程1-8年,平均(3.79±0.75)年;實驗組中男性24例,女性22例,年齡34-68歲,平均(48.01±4.09)歲,病程2-8年,平均(3.83±0.76)年。比較實驗組與參照組患者的基本信息,不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①屬于糖尿病診斷標準;②自愿參與此次研究;③醫學倫理委員會對研究表示允許;④均為1型或是2型糖尿病患者,無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和特殊類型糖尿病患者。排除標準:①不屬于糖尿病診斷標準;②不愿意參與此次研究;③認知障礙患者;④重大器官功能障礙患者;⑤缺少臨床資料。
參照組僅進行一般護理,未采取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實驗組在一般護理中采取全程健康教育模式。(1)一般護理:①病情監測;護理期間,護理人員需要對患者進行病情監測,觀察血糖水平變化情況,并詳細記錄,以判斷藥物效果,幫助醫生及時調整治療方案。如果監測期間出現任何異常,如血糖過度升高,應該立刻告知醫生,同時積極找尋導致異常的原因,展開處理。除監測血糖外,注意觀察患者的面部表情和肢體行動等,因為盡管均為糖尿病患者,但由于血糖水平不同,臨床癥狀存在差異,對病程較長的患者,護理人員需要加強監測,提高重視。②用藥護理;當前治療糖尿病的藥物主要有口服和注射制劑兩種,根據不同的用藥方式,護理人員需要詳細告訴患者具體的用藥方法和相關注意事項,如口服藥物的劑量、用藥時間等,注射制劑的操作方法、用藥時間等,防止出現不良反應。③環境管理;對病房進行一般管理,定期開窗保持室內空氣流通,提供各種生活用品,每日對病房、病床整理,保持地面干凈整潔。對年齡稍大或行動不便的患者可貼警示標語,避免摔倒。調整室內溫度與濕度,讓患者在舒適的環境中接受治療。④心理干預;許多糖尿病患者在得知自己患有糖尿病后,心情多郁悶,容易出現負性情緒,加之為控制血糖水平,需要長期用藥,進一步加重負性情緒。護理過程中應該關注患者的情緒變化情況,主動交談,適當鼓勵、支持,引導逐漸樹立治療信心,保持良好心態。
(2)全程健康教育模式:①入院前健康教育;入院前健康教育主要指就診時的健康教育,不少患者雖然病程不短,卻對糖尿病沒有過多了解。另外,糖尿病前期癥狀不明顯,沒有嚴重的不適癥狀和臨床表現,當出現不適癥狀后,病情往往已經比較嚴重。因此,大部分患者在就診前對糖尿病相關知識掌握程度低,為幫助正確認識糖尿病,在后期嚴格按照醫囑用藥,入院前健康教育具有關鍵作用。護理人員需耐心對患者講解糖尿病病理知識,如不同進程的臨床癥狀、發病原因、血糖過高的危害、治療方式等,使患者對糖尿病和自身病情有一定了解。②入院后健康教育;入院后及時為患者發放健康宣傳手冊,同時結合手冊再次講解糖尿病有關知識,講解時語速不要過快過慢,聲音洪亮,盡量用貼近患者生活的話語,且引導提出疑惑,正確解答,讓其對糖尿病有更加全面的認識。由于患者不是專業的醫護人員,講解后如果不進行鞏固很容易遺忘,可提醒隨時翻閱健康宣傳手冊。重點講述健康生活飲食的重要性,禁止抽煙喝酒,以清淡飲食為主,最好不要食用硬質食物,為增強體質,可適當展開運動鍛煉,避免激烈運動,以散步、慢跑等為主。③出院健康教育;出院前再次對患者和家屬強調健康生活飲食的重要性,集中展開健康教育,提醒定期復查,嚴格按照規定用藥,不要更改藥量或是因無明顯癥狀而停藥。與患者保持聯系,進行電話隨訪,或者是通過添加微信、QQ建立健康教育群組,在群內定期推送關于糖尿病的文章或視頻,在線解答疑惑。
觀察兩組患者的健康知識掌握程度、護理滿意指數和干預前后的血糖水平,健康知識掌握程度用自制的健康知識問卷表調查,滿分100分,90分及以上為優秀,60-89分為良好,59分及以下為較差,優良率為優秀率與良好率之和;護理滿意指數用自制的問卷表調查,滿分為10分,8分及以上為非常滿意,4-7分為一般滿意,3分及以下為不滿意,滿意指數為非常滿意率與一般滿意率之和;血糖水平包括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分別在護理前后采集靜脈血檢測。
實驗組健康知識掌握優良率95.65%高于參照組健康知識掌握優良率84.78%,組間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1。

表1 兩組健康知識掌握程度比較[n,(%)]
實驗組護理滿意指數97.83%高于參照組護理滿意指數86.96%,組間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護理滿意指數比較[n,(%)]
干預前,實驗組與參照組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以及糖化血紅蛋白之間不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實驗組與參照組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以及糖化血紅蛋白均有所下降,其中實驗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以及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均低于參照組,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干預前后的血糖水平比較
糖尿病患者因為血糖上升,導致身體出現一系列癥狀,如果不有效控制血糖,當病情發展到出現并發癥時,將造成對應器官受損,如糖尿病足、動脈粥樣硬化、腎功能衰竭等[6]。此外,糖尿病患者體內胰島素分泌不足,無法良好對抗升糖激素,十分容易引起血糖升高[7]。所以,在積極治療的同時,正確的護理方式也非常重要。
此次研究將全程健康教育模式與一般護理進行對比,結果發現,干預后,實驗組健康知識掌握優良率95.65%高于參照組健康知識掌握優良率84.78%,實驗組護理滿意指數97.83%高于參照組護理滿意指數86.96%,實驗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以及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均低于參照組。說明在一般護理中采取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對提高健康知識掌握優良率、護理滿意指數和控制血糖水平有明顯優勢。這是由于一般護理只是對患者進行基礎護理,實施監測病情、用藥護理、環境管理和心理干預,沒有認識到健康教育對糖尿病患者的重要性。如今常見的糖尿病類型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這兩種糖尿病尚不能完全治愈,只能借助藥物控制血糖水平,防止病情愈加嚴重[8]。在長期治療中,患者極易出現煩躁等負性情緒,很難嚴格按照醫囑用藥,出現停藥、隨意更改藥量等現象,且由于缺乏糖尿病相關知識,沒有形成健康的生活飲食習慣,造成血糖控制效果不佳[9]。全程健康教育模式的主要內容為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使其對自身病情和糖尿病更加了解,進而促使按照醫囑用藥以及養成健康的生活飲食習慣。分別從入院前、入院后和出院三個階段實施,每個階段的教育內容雖有所不同,卻緊密聯系,環環相扣。陳珺[10]在研究中也表示,全程健康教育模式護理干預可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形成良好的血糖控制習慣,提高護理滿意度,與此次研究結果吻合。
總而言之,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在糖尿病護理中的效果明顯,不僅能夠讓患者掌握更多關于糖尿病的健康知識,提高護理滿意指數,而且血糖控制效果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