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文婷 梁 紅 孟婷婷
(泰安市中心醫院/普通婦科 山東 泰安 271000)
慢性盆腔炎為臨床發生率相對較高的且好發于育齡期女性的婦科疾病,由于近些年我國社會經濟水平快速提升,國民生活環境發生了較大的改變,導致慢性盆腔炎患者基數持續擴增[1]。罹患該病后,患者的癥狀表現多集中于腰部疼痛、腹部腫脹、月經失調等,病情持續發展甚至存在不孕不育的風險。現階段醫療技術的發展與完善促使該病的臨床治療形成了成熟的體系,一般均能達到滿意的治療效果,但治療期間仍面臨較多的挑戰,例如患者負面情緒影響治療依從性、不良生活習慣弱化治療效果等,對此,亟需探討有效的護理方案進行干預,保障患者預后。整體護理屬于一種綜合護理模式,其內容涵蓋心理、生理、日常生活等方面,可保證護理工作的全面性[2]。本次在慢性盆腔炎患者臨床中落實該護理模式,并以常規護理進行對比,發現整體護理對患者預后有可靠的促進效果,因此現就具體研究內容作如下報道:
將2020年7月至2021年7月間我院收治的慢性盆腔炎患者篩選出93例納為本次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因易疲勞、下腹墜痛等癥狀就診后經血常規、B超等檢查確診為慢性盆腔炎者;②本人及(或)家屬知情并授權本研究者;排除標準:①臨床資料不全者;②合并其他嚴重盆腔疾病者;③特殊生理階段者;④全身感染癥狀者;⑤并發惡性腫瘤者;⑥認知障礙、溝通障礙、精神疾病者等;本研究由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根據隨機動態數字表以對照組(n=46)、干預組(n=47)進行劃分;其中對照組患者的年齡為26-63(43.46±3.36)歲,病程為1-6(3.82±0.91)年;干預組患者的年齡為28-64(43.97±3.45)歲,病程為1-9(4.06±1.14)年;以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應數據進行比較,組間差異并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即研究符合開展要求。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科學評估患者病情,詢問、記錄患者的基本信息,做好患者生命體征的監測工作,為患者提供良好的住院環境,遵醫囑指導患者用藥,并密切觀察用藥后反應,及時就異常情況告知醫生對癥處理,告知患者日常生活、飲食注意事項等。
干預組實施整體護理;①心理護理。密切關注患者的情緒、心率改變情況,注重日常與患者溝通,及時把握患者的內在需求,以便可通過有效的安撫措施緩解患者的負面情緒,促使患者以良好的心態積極面對治療[3]。②健康宣教。以通俗易懂的語言為患者講解疾病與治療相關知識,同時還要結合患者具體情況為其制定適合的宣教方案并在日常生活中落實,確保患者可正確認知疾病與可能存在的并發癥等,同時還要幫助患者掌握疾病防護技巧,以提高患者規范自身生活行為的意識與能力。③飲食護理。幫助患者制定健康合理的飲食方案,確保符合清淡易消化原則,禁止攝入一切辛辣刺激性食物;同時還要叮囑患者日常多飲水。④疼痛護理。治療期間需密切觀察患者是否存在疼痛表現,并評估疼痛誘因、程度等,以此為依據為患者制定適宜的干預方案,例如輕度疼痛可通過轉移注意力的方案緩解,重度疼痛可通過按摩等物理性方案進行緩解,重度疼痛需要遵醫囑給予鎮痛藥物等[4]。⑤用藥指導。在遵醫囑告知患者用藥相關信息的同時,還要密切觀察患者用藥后的反應,以便及時調整用藥劑量、時間等,同時針對異常情況可及時發現、告知醫生對癥處理[5]。⑥運動護理。治療期間適當的進行運動鍛煉對改善患者機體素質有較好的助益,有利于提高治療效果,護理人員可結合患者喜好、機體耐受性等為其制定體操、慢跑等運動方案,通過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環強化機體免疫力[6]。⑦會陰部護理。叮囑患者日常生活中穿戴純棉內衣褲并勤更換,同時還要做好會陰部的清潔工作,若產生任何不適感,均需要立即告知醫生處理。
參考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視覺模擬量表(VAS)以及簡易生活質量調查問卷(SF-36)評估并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心理狀態、疼痛程度、生活質量;其中SAS、SDS、VAS評分越低越好;而SF-36包含精力、生理職能、精神健康、社會功能四個維度,所得分值越高越好。另統計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評估標準為患者匿名投票對護理服務進行非常滿意、一般滿意、不滿意的評價,(非常滿意+一般滿意)/總例數×100%=滿意度。
針對研究中的觀察指標借助SPSS19.0軟件做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即正態分布、近似正態分布的指標通過均數±標準差(Mean±SD)進行表述,當方差齊時以t比較兩個正態分布的獨立樣本,若方差不齊則通過t`進行比較;呈非正態分布分布的兩獨立樣本或多組獨立樣本的組間比較采用非參數統計方法的秩和檢驗(Wilcoxon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比較兩個或多個發生率或結構比之間是否存在差異,采用卡方檢驗。概率(Probability)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前兩組患者的SAS、SDS、VAS評分基本一致,即組間差異不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但經護理后,干預組患者的上述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同期,即組間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1:

表1 護理前后SAS、SDS、VAS評分對比
護理前兩組患者的精力、生理職能、精神健康、社會功能評分無明顯差異(P>0.05),而經護理后,干預組患者上述維度的分值均高于對照組(P<0.05)。如表2:

表2 護理前后SF-36問卷評分對比
干預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為95.74%,與對照組的76.09%比較,差異同樣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3:

表3 護理滿意度對比
受慢性盆腔炎影響,患者不僅會產生生理疼痛,其精神、心理健康也會受到干擾,導致患者滋生大量的負面情緒,弱化治療效果的同時,還會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7]。所以在臨床治療期間,需輔以有效的護理干預方案,幫助患者糾正生理、心理不良狀態,提高治療依從性,促進預后。基于此,本次為探討可靠的護理干預方案,將2020年7月至2021年7月間我院收治的慢性盆腔炎患者篩選出93例納為研究對象,以常規護理、整體護理進行對比,結果發現,護理后,干預組患者的SAS、SDS、VAS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同期,SF-36各項評分則高于對照組同期(P<0.05);另干預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為95.74%,與對照組的76.09%比較,差異同樣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證實整體護理對慢性盆腔炎患者的預后有積極作用。
原因分析,既往臨床實施的常規護理將患者病情作為關注重點,而且護理方式、內容較為單一,并沒有關注患者的精神、心理層面,導致護理人員與患者之間缺乏有效的交流,護理服務落實效果并不理想[8]。整體護理是關注護理全面性、整體性的服務模式,要求護理人員內在評估患者病情、基礎情況的基礎之上,結合患者的個體需求為其制定針對性護理方案,相對比常規護理而言,更具有科學性與有效性。在本次研究中所落實的整體護理方案,護理人員需要為患者提供心理護理與健康宣教,幫助患者正確認知疾病與治療相關知識的同時,還能及時把握患者日常中的情緒狀態、內在需求,從而采取適宜的方式幫助患者緩解不良情緒,降低焦慮、抑郁風險,提高患者的醫護依從性、配合度[9];此外,還能幫助患者掌握良好的自我護理方法,進一步保障治療效果。不僅如此,整體護理還涵蓋飲食護理、運動護理、個人衛生護理等方面,可通過為患者制定健康的飲食方案、運動方案糾正患者的不良喜好,同時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在提高患者機體免疫力的同時,減少不利于病情康復或可能導致病情復發的誘因,從而保證治療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10]。
綜上所述,慢性盆腔炎患者臨床治療期間接受整體護理,相對比常規護理而言更利于緩解患者的身心負擔,幫助患者獲取更為可靠的預后質量;同時也能減少護患糾紛,因此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