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海霞
(山東省淄博市周村區婦幼保健院 山東 淄博 255300)
疾病防控一直是醫學界中一項重要的研究課題,目前我國疾病預防的最重要手段之一為預防接種。兒童機體免疫系統尚處于發育階段,是疾病的易感人群,故其是我國預防接種的一個重要群體。盡管國民對預防接種基本都比較重視,但是由于家長對疫苗的相關認知程度不一、加之兒童對于疫苗接種存在一定的恐懼心理,在接種過程中易出現哭鬧、不配合情況,導致在小兒預防接種時常常會有接種不及時或接種過程未能正常完成的情況,這樣既容易造成醫療糾紛也會導致兒童面臨更大的健康隱患,隨時有可能威脅到兒童的生長發育,進而對社會及家庭帶來嚴重的負擔,制約社會的發展進步[1]。針對該類現狀,相關部門勢必要從家長及兒童角度著手,既要做好宣傳工作,使家長更加明確預防接種疫苗對于兒童未來成長健康的長遠意義,同時也要根據兒童的個性化差異對其進行鼓勵指導,使其減少對疫苗接種產生恐懼心理,更加積極主動配合醫護人員進行疾病預防接種,從而降低接種過程中出現不良事件的幾率,同時保障自身遠期健康,而整個過程即為系統護理干預,將其應用在兒童預防接種中其主要作用是提升疫苗接種成功率,減少接種不良反應事件發生,從而達到預防疾病,推動預防接種事業的健康發展[2-3]。基于此,為探討將該護理模式應用于小兒預防接種中的效果特選取2020年5月至2020年8月期間我院接收的80例小兒預防接種為分析對象,并結合相關文獻進行了分組對比研究,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選取2020年5月至2020年8月期間來我院接種門診接種的80例小兒,采用隨機分組法將其分為常規組40例和觀察組40例,分別采取常規護理和系統護理。常規組小兒中男孩兒29例,女孩兒11例,年齡分布在1-6歲,平均(3.13±1.25)歲;觀察組小兒中男孩兒24例,女孩兒16例,年齡分布在1.2-7歲,平均(4.62±1.75)歲。兩組小兒基本資料無明顯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此次研究中選取的接種疫苗的小兒符合以下條件:(1)健康狀況良好,生長發育正常,均遵照我國兒童計劃免疫接種程序進行對應疫苗接種;(2)接種兒童家屬對研究概況知情并任何,在相關知情同意書上簽字。排除下列兒童:(1)疫苗接種禁忌癥兒童,包括近期有發熱、腹瀉癥狀、罹患傳染病、接種部位皮膚破損、重大器官功能異常兒童。(2)兒童患有先天性智力障礙、語言溝通障礙及應激反應激烈,哭鬧嚴重、依從性極差兒童;(3)肝、腎、心、肺等器官組織功能異常者。
常規組小兒采取常規護理,在接種前引導兒童取號等待,詢問家長兒童身體健康狀況、出生史、過敏史等,播放動畫片緩解兒童緊張情緒,接種后囑咐家長在觀察室觀察半小時再離開、24小時內不要給孩子洗澡等注意事項。觀察組小兒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給予系統護理,具體包括如下內容:(1)接種前相關護理:首先,整理歸納接種兒童的免疫計劃檔案,詳細記錄兒童詳細信息,家長詳細填寫兒童信息并簽字包括其健康狀況、有無過敏史、家族遺傳病、禁忌癥、家長聯系方式等。對小兒家長進行預防接種知識宣講,需注意對不同職業、年齡的家長采取針對性的方式,以便能更好增加對知識的了解及重視程度。(2)接種過程護理:護理人員需仔細核對接種的疫苗種類、批號和有效日期等信息,再進行兒童身份信息確認,確保一切無誤后再進行接種。接種時調節好小兒體位,并可用玩具或其他方式分散小兒注意力,以便減輕其恐懼度從而更好的配合接種流程。(3)接種后護理:接種結束后護理人員需囑咐小兒家長留院觀察30分鐘,在此期間囑家屬密切觀察小兒精神狀態、皮膚狀態及體溫情況,如發現異常狀況應立即報告給醫師進行處理。同時指導家屬回家后應注意的護理事宜,包括接種部位皮膚紅腫的護理,告知家屬局部皮膚紅腫屬正常現象,一般可在2-3d自行緩解,如紅腫持續存在且有擴展及化膿趨勢應及時送醫診治。同時囑兒童注意休息和飲食,多飲用溫水,忌著涼,不吃魚蝦海鮮及刺激辛辣食品,多吃蔬果,保證充足的睡眠和良好的精神狀態,小兒接種后可能會出現短時間的發熱現象,囑家長及時觀察小兒的精神狀態和體溫情況,溫度低于38.5℃的可進行物理降溫,超過38.5℃要及時送醫治療。
以小兒接種及時率、疼痛感、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家長護理滿意度作為本次研究的觀察指標。①小兒接種及時率評估,以我院自制評分標準判定其接種及時與否。②疼痛感采用兒童疼痛行為評分(MBPS評分)進行評定,主要包括其行為情況、哭鬧情況以及面部表情等,分數越高表示疼痛感越強。③接種后不良反應發生情況以發熱、局部紅腫、哭鬧、腹瀉作為本次研究的觀察指標。④小兒家長護理滿意度情況均使用我院自制的包括護理內容、護理態度及護理效果三個維度的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進行評估,總分100分,可劃分為三個等級:0-59分為“不滿意”:表示家長認為相關護理措施對減輕小兒接種疼痛感及減少不良反應發生無明顯作用;60-85分為“基本滿意”:表示家長認為相關護理措施對減輕小兒接種疼痛感及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具有一定作用;86-100分表示“非常滿意”:表示家長認為相關護理措施對減輕小兒接種疼痛感及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具有明顯作用。

觀察組接種及時率92.5%,高于常規組的80.0%(P<0.05),見表1。

表1 兩組小兒接種及時率對比[n(%)]
觀察組小兒疼痛感結果比常規組更低(P<0.05),具體見表2。

表2 兩組小兒疼痛感比較
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5.00%,低于對照組的25.00%(P<0.05),見表3。

表3 兩組小兒接種后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n(%)]
觀察組小兒家長護理總滿意率為5.00%,低于對照組的25.00%(P<0.05),見表4。

表4 兩組小兒家長護理滿意度比較[n(%)]
預防接種對于阻斷多種傳染病及流行病具有重要的意義,也是我國兒童保健的一項重要內容。但由于家長對所接種疫苗的了解程度有限,加之兒童的年齡特點導致其在疫苗接種過程中容易出現哭鬧、不配合的情況,常常導致疫苗接種不及時或接種過程被中斷等事件發生,一方面制約了我國預防保健醫療事業的健康發展,另一方面也在無形中使兒童的生長發育面臨著一些潛在的健康隱患[4-5]。因此,加強預防接種宣傳力度有重要臨床意義,此外,接種后部分兒童可能會出現接種部位疼痛、紅腫硬結、發熱、頭暈、嘔吐等不良癥狀,如果接種部位出現局部紅腫、疼痛的現象,這是正常的局部反應,一般3-5天可逐漸消失[6]。個別寶寶接種后會出現局部硬化的現象,可以用生土豆切片,敷在紅腫或硬結處,每次10-15分鐘,每天2次,紅腫或硬結在2-3周內會完全消失,不影響疫苗的效果。因此適宜的護理干預對小兒接種的不良反應有一定針對效果。有相關研究表明對小兒預防接種給予系統護理,可有效提高其接種及時率,對緩解小兒疼痛感具有重要作用[7-8]。
此次探究結果顯示,經系統護理干預后觀察組小兒的接種及時率明顯高于常規組,接種過程中小兒疼痛感及接種后不良反應發生率較常規組更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是由于系統護理干預過程中,家長對于免疫接種的認識進一步加深,且在該護理模式下,對于下一次的免疫接種日期都有提醒,由此使得疫苗接種的及時率得以提升。此外,該種模式下,醫護人員充分從小兒心理及年齡特點出發,對其采取對應的注意力轉移,減少其疫苗注射過程中的恐懼心理,使得免疫注射過程更加順利,而在玩具、動畫片、有趣的游戲分散注意力的過程中,能夠有效緩解小兒的疼痛感,從而減輕其機體應激反應,降低相關不良反應發生風險。另外,觀察組小兒家長護理滿意率高于常規組(P<0.05),提示應用系統護理能夠有效提高小兒家長護理滿意度。分析原因可能與實施系統護理能夠有效減輕患兒接種疼痛感,降低接種后不良反應發生率有關。
綜上所述,系統護理應用于小兒預防接種中有較好效果,可有效提高接種及時率, 緩解小兒疼痛感,降低相關不良反應發生風險,提高小兒家長護理滿意度,具有實用價值,值得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