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婷婷 于文婷 梁 紅
(泰安市中心醫院/普通婦科 山東 泰安 271000)
子宮肌瘤是臨床中發病率較高的女性生殖系統良性腫瘤病變,發病的主要原因與性激素水平異常、遺傳因素或肥胖等有關。現階段針對該疾病的治療包括藥物和手術療法,雖然治療和病情不會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但是患者治療后的恢復效果與很多因素有關,因此為患者提供有效的且具有科學性的護理干預對提升其療效和生活質量等均有重要意義[1]。為提升患者治療效果,盡快康復需要機槍患者的護理管理工作,其中護理質量持續改進方案是一種新型護理管理模式,主要通過增強護理人員業務能力和服務水平,控制護理方案的各個環節質量以提升整體護理質量[2-3]。為探究該種護理模式在子宮肌瘤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本次選取2020年9月至2021年10月期間在我院就診的86例患者平均分組執行常規護理和護理質量持續改進方案以明確其效果。具體如下所述:
選取2020年9月至2021年10月期間在我院就診的子宮肌瘤患者共86例參與研究,納入標準:經臨床檢查和超聲掃描確診為子宮肌瘤;意識清楚,認知功能正常;對本次研究知情并自愿參與;排除標準:子宮惡性腫瘤患者;合并免疫系統病變或自身免疫缺陷患者;臨床資料不全患者。根據抽簽法隨機將其分為兩組,包括參照組和研究組,每組43例。參照組患者年齡22~60歲,平均年齡(42.35±2.42)歲,包括單發肌瘤25例,多發肌瘤18例,其中黏膜下肌瘤12例,肌壁間肌瘤18例和漿膜下肌瘤13例;研究組患者年齡23~58歲,平均年齡(42.41±2.39)歲,包括單發肌瘤27例,多發肌瘤16例,其中黏膜下肌瘤10例,肌壁間肌瘤22例和漿膜下肌瘤11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的統計學檢驗結果顯示差異不明顯(P>0.05),具有可比性。我院倫理委員會知曉且同意本次研究。
參照組患者開展常規護理干預,主要措施為護理人員在患者入院后指導其完成系統性檢查,掌握其疾病狀態和基礎信息,開展健康教育,介紹疾病和治療相關知識,使患者明確疾病的進展情況以及可能出現的不良情況,加強患者對疾病和治療的重視,為其介紹治療成功案例以緩解其擔憂或焦慮等負面心理,使其建立積極的心態面對疾病和治療。對患者病情變化和生命體征指標進行嚴密監測和記錄,聯系患者家屬進一步掌握患者的相關情況,與家屬共同為患者建立多方面支持體系,幫助其轉移對疾病的注意力,提升其治療配合度等。
研究組患者基于常規護理干預開展護理質量持續改進方案,具體措施包括:①首先建立護理質量持續改進方案管理小組,任命婦產科護士長為小組組長,通過調查結合科室實際情況分析并明確患者的護理需求,以專科護理人員的實際工作情況為依據篩選能夠入組工作的護理人員,包括科室主管護師、質控護士等,為成員進行護理質量改進、細節護理和護理流程等專業培訓,并在通過考核后入組。②以患者的實際護理需求為依據,并結合以往的臨床護理經驗對原有的護理管理規章制度進行優化和完善,制定針對性護理路徑表以明確護理人員的工作職責和具體內容,對工作流程進行規范化處理,并且需要護士長對護理人員的工作執行情況進行監管和指導,主管護師實施具體的護理方案,而質控護士需要完成細節監控,加強交接班記錄和管理,收集和整理患者的相關信息,定期對臨床護理工作執行進度和效果進行評估,并以實際情況為依據對護理方案進行調整。③制定符合實際的護理人員工作手冊,準確界定基礎護理、病房管理、安全護理和護理文書寫作等相關內容,并確定具體要求以使護理人員根據要求執行護理方案;加強對患者的心理護理,觀察患者的情緒變化并對其心理健康狀態進行評估,明確患者心理特征以及不良情緒產生的原因,為其提供針對性心理引導和護理干預,針對性格較為安靜內向的患者可為其介紹一些治療成功的案例以增強其治療信心,針對性格比較活潑的外向患者應引導其主動傾訴內心想法,指導其正確發泄情緒的措施;針對手術治療患者應加強圍術期護理,做好術前準備和探視工作,術中做好保暖護理并良好的與醫生配合完成手術,術后按摩患者肢體、及時換藥,告知患者盡早下床活動對康復的重要性,協助其完成肢體主動和被動訓練促進其盡快康復。針對藥物治療患者應進行用藥指導,使患者明確遵醫囑用藥對治療效果的影響,關注其用藥后不良反應情況并及時處理,避免影響藥物效果。④每周定時進行總結會議,對本周內護理方案執行情況、患者恢復情況等進行分析和評價,及時發現并處理護理期間出現的問題,調整護理方案并在下一個護理周期中應用經過調整優化的護理方案,以達到護理質量持續改進的目的。
比較兩組患者護理質量評分、護理滿意度以及護理前后生活質量評分。
護理質量評分包括基礎護理、安全護理、病房管理和護理文書四個方面,每方面總分100分,分數越高則護理質量越高[4]。
護理滿意度采取問卷調查法,問卷共100分,85分以上為滿意,70~84分為基本滿意,70分以下為不滿意,滿意度+基本滿意度=總滿意度。
生活質量評分包括生理、心理及社會三方面,每方面總分100分,分數越高則生活質量越高[5]。

相比參照組,研究組患者護理質量評分更高(P<0.05)。如表1所示:

表1 兩組患者護理質量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護理前生活質量評分差異不明顯(P>0.05),相比參照組,研究組患者護理后生活質量評分更高(P<0.05)。如表2所示: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相比參照組,研究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更高(P<0.05)。如表3所示:

表3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
子宮肌瘤是臨床婦產科常見疾病之一,是子宮平滑肌組織增生所引起的一種生殖系統良性腫瘤,目前尚未完全明確該疾病的病因,可能與激素、遺傳或干細胞等因素有關。該疾病若不及時進行有效治療可能造成患者流產、不孕等情況,甚至有癌變風險,這對于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嚴重不良影響,同時也導致患者生活質量明顯下降[6]。由此可見針對子宮肌瘤患者在其住院就醫期間為其實施有效的護理干預,對于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和提升護理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護理質量是評估醫院護理干預效果的一項主要指標,隨著我國醫學領域護理理念的良好發展,不僅要重視患者的病情控制和恢復效果,還需要加強對其整體狀態的關注,故對于患者護理質量方面的要求逐漸更高。但目前對于該疾病患者的具體護理模式選擇仍無統一標準,需要進行深入研究。以往臨床中主要為子宮肌瘤患者提供常規護理干預,對于疾病的干預方式和效果跟給重視,通過健康教育加強患者對疾病的認知,結合患者的治療方式和基礎情況遵醫囑進行護理服務,以促進其病情盡快恢復。但是常規護理干預實施期間缺乏對工作的分析和系統性指導,未能持續改進護理期間出現的問題,導致其臨床應用受限,且效果并不理想。在本次研究中參照組開展常規護理,研究組開展護理質量持續改進方案,結果顯示相比參照組,研究組患者護理質量評分更高,生活質量評分更高,護理滿意度更高,這與高紅蓮[7]、竇慧娟[8]和顧維維[9]等人的三項研究結果具有較高一致性,提示在子宮肌瘤患者的臨床護理工作中護理質量持續改進方案的應用對于促進患者康復,改善其生活質量和提升護理質量方面相比常規護理更具優勢。探究原因可能與下述相關因素有關:護理質量持續改進方案是提升臨床護理工作質量的主要措施之一,特點體現在規范化和循序漸進性兩方面,該種護理模式給予專業化護理流程更多關注,通過建立護理小組和成員的專業培訓增強護理人員的工作能力,明確組長和成員的不同工作職責和內容,確保護理人員在工作中所執行的護理措施有據可循,充分考慮并結合患者實際情況開展不同治療方式下的護理干預,加強患者的心理指導,不僅可以有效改善其負面情緒,還可以更加深入的掌握患者病情和心理等方面情況,這對于后續護理干預的實施有保障作用。此外更為注重護理方案中的質量改進,定期通過會議分析護理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并制定調整和解決方案,以維持整體護理方案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并在下一個護理周期中執行經過優化的護理方案,確保持續改進護理質量。
綜上,子宮肌瘤臨床實施護理質量持續改進方案對于提升患者護理質量和生活質量有重要作用,還可提高患者護理滿意度,對于患者的康復有促進作用,因此可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