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華
(淄博市桓臺縣馬橋鎮中心衛生院 山東 淄博 256400)
2型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的代謝類疾病,主要是由于患者體內的胰島素分泌不足或抵抗血糖水平升高的病因,該類疾病主要多發于中年人,由于不規律的飲食生活習慣以及自身的遺傳,都是疾病發生的主要因素,臨床又將該疾病稱為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占總糖尿病患者的90%以上[1]。該疾病臨床主要表現為尿頻、多飲、多食、體重減輕的癥狀,少數患者還會出現疲倦酸痛的現象[2]。同時,2型糖尿病還會造成諸多的并發癥產生,如:心臟病、腦卒中、視網膜病斑等,嚴重時還會引起肝腎功能衰竭、酮癥酸中毒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3]。臨床主要治療措施采用胰島素治療,該藥物主要是根據胰腺內的β細胞接受內源性或外源性刺激后分泌出的蛋白質給予,可降低血糖激素的合成同時不影響糖原蛋白質的運轉合成[4]。但該藥物長期使用會導致機體出現耐藥性或注射局部組織出現紅腫、凹陷以及皮下脂肪萎縮、低血糖等不良反應。因此,有效的治療方式可減少藥物的不良反應促使患者更好的控制血糖。基于此,本文展開對照實驗詳細地分析了,胰島素聯合二甲雙胍對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的影響作用,具體結果報道如下。
摘取我院2019年5月~2021年5月期間,收治的2型糖尿病治療的86例患者作為觀察者,并根據2型糖尿病患者的臨床病例進行分組,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且每組患者例數各43例;對照組患者年齡介于35~68歲之間,平均年齡(45.68±1.58)歲;血糖濃度介于160~185mg/dl,平均(170.25±10.25)mg/dl;空腹血糖7.05~18.41mmol/L,平均(12.35±1.25)mmol/L;男29例,女14例;體重指數(BMI)28.37~35.24kg/m2,平均(32.58±1.57)kg/m2;觀察組患者年齡介于35~69歲之間,平均年齡(45.98±1.43)歲;血糖濃度介于165~184mg/dl,平均(170.48±10.31)mg/dl;空腹血糖7.13~17.04mmol/L,平均(12.68±1.41)mmol/L;男28例,女15例;體重指數(BMI)28.59~34.47kg/m2,平均(32.02±1.31)kg/m2。對照組及觀察組患者一般資料經統計學計算,差異不具備統計意義,P>0.05,可進行對比。
納入標準:(1)患者入院期間均出現意識水平下降、低血壓、“三多一少”現象,并經臨床診斷餐后2h血糖≥11.1mmol/L、尿糖≥7.0mmol/L、尿酮體均呈陽性符合《2021 USPSTF建議聲明:糖尿病前期和2型糖尿病的篩查》可診斷為2型糖尿病[5];(2)合并嚴重代謝紊亂、消耗性疾病以及進行性視網膜病變者;(3)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并簽署同意書者。
排除標準:(1)合并此次研究中藥物存有過敏史或對研究中藥物不耐受者;(2)合并心、肝腎功能不全或嚴重感染、燒傷、外傷者;(3)入院前1個月接受過重大手術、妊娠期、哺乳期婦女;(4)蛋白質過敏、溶血性黃疸者。
對照組行胰島素藥物治療,皮下注射使用地特胰島素注射液(諾和平)(生產廠家:諾和諾德(中國)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40106;產品規格:300單位/3ml/支(筆芯))1次/d,并根據患者血糖實際情況增加減用藥次數,晚餐后注射、睡前或晨起注射2h后進行,經皮下注射,連續治療3周。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二甲雙胍治療,服用鹽酸二甲雙胍緩釋片(生產廠家:正大天晴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31104;產品規格:0.5g)餐后服用起始劑量為0.5g,并根據患者血糖實際情況適當增加減藥物劑量,胰島素同對照組給予操作,連續治療3周。
(1)比較對照組及觀察組患者血脂相關指標,具體包含: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脂蛋白αLP(A);(2)對兩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紅蛋白指標進行對比;(3)采取我院自制的調查問卷表對86例2型糖尿病患者進行調查,具體分為:顯效(患者住院期間的臨床癥狀全部消失,且血糖水平控制在正常目標范圍內)、有效(患者臨床癥狀均有所改善,且血糖水平控制在目標控制的范圍最小標準)、無效(患者臨床癥狀無明顯改善,且血糖水平無明顯變化或血糖升高)并比較兩組患者總治療有效率。

藥物治療前,對照組及觀察組患者TC、TG、HDL-C、LDL-C、LP(A)指標無顯著變化,且P>0.05;藥物治療實施后TC、TG、HDL-C、LDL-C、LP(A)指標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且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血脂相關指標比較
藥物聯合治療前,觀察組患者血糖相關指標水平變化同對照組相比無差異,差異不存在統計意義,且P>0.05;經治療,觀察組血糖水平同對照組相比,差異具備統計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血糖水平比較
觀察組治療有效率同對照組相比,總治療有效率要高于對照組,且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有效率對比(n/%)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額問題逐漸加深以及群眾日常生活節奏的加快,糖尿病已成為常見的慢性疾病[6]。我國2型糖尿病患病率自從1980年的0.67%持續上升到10.4%,[7]。由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日常生活習慣較難控制以及不良的生活飲食,血糖控制不平穩,較常用胰島素進行治療,但胰島素長期使用注射會造成機體皮下脂肪出現萎縮的現象或對藥物產生耐藥性。因此,在治療過程中需配合藥物治療進而更好的維持血糖的穩定性,保證患者血糖維持在控制的目標范圍內。
胰島素是一種根據體內糖代謝的過程促進糖原的合成同時抑制糖異生,減少脂肪的分解,促進氨基酸進入細胞內增加蛋白質的合成,同時胰島素也是唯一可降低血糖的激素類藥物,但長時間的注射胰島素患者易出現不良反應。而二甲雙胍屬于一種有機化合物類藥物,也是作為治療2型糖尿病患者的一線藥物,同時該藥物還可抑制腫瘤的生長,排泄的方式主要通過尿液排泄,不溶于血漿中的血漿蛋白,該藥物的作用方式與胰島素不同,該藥物對脂肪合成無促進作用,同時對健康者的血糖無降低作用,且在服用過程中患者不會出現低血糖的不良反應,與胰島素聯合使用還可增加降血糖的作用,增加治療效果。因此,胰島素與二甲雙胍藥物的聯合可提高血糖水平的降低作用,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水平以及血脂相關指標,對患者控制血糖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同時還可降低低血糖發生的概率,提高臨床治療效果。本文研究結果顯示:藥物治療前,觀察組患者的血脂相關指標以及血糖相關指標同對照組相比均無顯著變化,且差異不具有統計意義P>0.05;經聯合藥物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血脂相關指標和血糖相關水平變化同對照組相比,結果具備統計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且P<0.05。說明二者藥物的聯合能更好地幫助患者控制血糖水平,提高臨床治療有效率。
綜上所述,2型糖尿病患者應用胰島素聯合二甲雙胍可降低患者餐后血糖水平以及空腹血糖,同時,還能利于患者調節血脂血糖值,促進患者調控血糖增加康復效果提高臨床治療有效率,具有較高的臨床推廣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