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育英
(山東省臨沂市費縣中醫醫院 山東 臨沂 273400)
乳腺癌是一種以乳腺上皮細胞異型增生并惡性增殖為病理基礎的惡性腫瘤,多見于中年女性群體[1]。根據乳腺癌患者的癌細胞侵犯范圍可以分為原位癌和浸潤性癌,從而判斷患者的腫瘤嚴重程度,采取相應的治療手段[2];當乳腺癌的異性增生的腫瘤細胞未經有效控制時,其癌細胞會經由血液系統、淋巴系統逐漸擴散至患者其他組織部位[3]。由于乳腺癌發展早期患者無明顯病理體征,只能通過相關檢查才能確診乳腺癌,因此當患者發現已經患病時,治療難度較大。一旦確診后,應盡早采取治療措施,乳腺癌病情屬于早期的患者經過手術治療后生存率均較高;一旦乳腺癌發生轉移,手術治療后的生存率會降低很多[4]。在乳腺癌外科手術中,患者會出現嚴重程度不一的應激反應,減緩患者的術后患肢恢復;手術期間的護理與患者術后恢復有著密切的聯系,相關研究指出將常規護理結合快速康復外科理念對乳腺癌患者的術后恢復有較為重要的作用[5],本次研究在乳腺癌外科手術期間實施結合快速康復理念的護理干預,探討其具體作用。
1.1.1一般資料
研究時間安排在2018年5月-2020年5月,從我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中選擇合適的研究對象,共78例患者,均處于外科圍手術期,將其運用雙盲法分組,觀察組與參照組各有39例,表1內兩組數據經比對可得出,結果不具有差異性(P>0.05)。

表1 兩組一般資料
1.1.2納入標準
(1)經臨床癥狀、相關檢查確診為乳腺癌的患者;(2)接受手術治療的患者;(3)自愿配合治療且已簽署此次研究同意書的患者。
1.1.3排除標準
(1)存在重癥疾病或精神異常的患者;(2)存在凝血功能異常或血液性疾病的患者;(3)存在傳染病或認知障礙的患者;(4)存在感染或生命垂危的患者。
1.2.1常規護理
①按照醫生要求給藥,注意患者圍手術期間的心理狀態,注意每日病房的打掃與通風。②手術前將手術時間及準備工作告知。③患者麻醉清醒后7小時進行少量進食或飲水,建議患者進行適當的活動,促進患肢血液流動。
1.2.2與快速康復外科理念結合的護理干預
(1)對觀察組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及術前乳腺癌疾病及手術宣教。①在手術時間確定后,對患者及其家屬普及乳腺癌知識,詳細講解乳腺癌的發生原因、臨床癥狀、治療手段及其他相關知識,讓患者對疾病有較好的了解。②將具體手術時間、手術指導醫師以及術后可能會出現的不良事件讓患者了解。③手術前陪同患者進行術后患肢功能鍛煉演示,將屈肘、握拳、后伸等動作進行示范,并指導患者正確操作。④強調術后肢體功能鍛煉的重要性,提高患者及其家屬的重視度,建議家屬陪同并督促患者術后進行相關患肢功能鍛煉。
(2)①在進行乳腺癌手術前,患者在術前進行為期8消失的禁食以及禁水措施,并根據快速康復理念在術前2小時適當飲用糖水補充,保證患者的術中體能。②在術前觀察患者的情緒波動,觀察其是否出現嚴重的焦慮、抑郁傾向,當患者負性情緒較為嚴重時,適當給予其口頭安慰以改善患者的焦慮心理。在此同時測量患者上肢的相關周徑,記錄患者上肢上舉的高度以及肩關節旋轉、外展的角度。
(3)在乳腺癌手術中,注意患者身體的保溫情況,如出現較低體溫時,應調整空調溫度或相關保溫設備進行升溫。
(4)乳腺癌術后,對患者進行快速康復鍛煉,同時對患者的手術傷口進行密切關注,避免手術患肢發生水腫、感染等不良事件。①當患者身體的麻藥作用逐漸小時后,指導患者進行握拳運動,活動時需要患者主動進行患肢手指活動;握拳活動量可以在患者患肢疼痛忍受范圍內,盡量每天多做,至少5~6次,有助于盡快恢復患肢的功能,加快血液流動速度。②術后第二天或第三天,指導患者開始進行上舉運動,每天可以進行3~7次,每次盡可能患肢向上舉,護理人員記錄下每天上舉的高度值,根據患肢恢復情況逐漸增加上舉高度及上舉次數。③術后第五天,指導患者進行爬墻運動,剛開始每天進行1~2次即可;之后逐漸增加爬墻次數及爬墻的高度。④術后一周可以開始進行旋轉、后伸、外展等活動,并逐漸開始進行日常活動如洗臉、梳頭等動作。⑤為患者提供舒適、干凈的恢復環境,每日進行2~3次通風,注意室內的保暖。同時對患者的情緒及心理進行關心,鼓勵患者保持愉悅、輕松的心情進行患肢功能鍛煉,建議患者飲食以富含維生素、蛋白質類的食物為主,患肢恢復期間盡量不食用高脂肪或難消化類食物。
(1)比較兩組術后上肢功能恢復評分,上肢功能包括上肢前屈、上肢后伸、上肢內收、上肢外展,各項功能評分越高,上肢的恢復情況越好。
(2)分析組間術后不良事件的發生情況,術后不良時間包括患肢水腫、積液、皮瓣壞死、發熱、血腫,不良事件的總發生率為五項不良事件發生率之和。
(3)比較組間護理滿意評分及住院時間,護理滿意評分越高,患者的滿意度越高。

兩組術后上肢功能恢復評分中,觀察組各項評分更高,兩組相比差異較大(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上肢功能恢復評分比較分)
兩組術后不良事件中,參照組各項不良事件的發生率更高,為66.66%,兩組相比差異較大(p<0.05),觀察組發生率為17.94%,見表3。

表3 分析組間術后不良事件的發生情況[例(%)]
兩組護理滿意評分中,觀察組分值更高,兩組相比差異較大(p<0.05);兩組手術住院時間方面,參照組所用時間更高,兩組相比差異較大(p<0.05),見表4。

表4 組間護理滿意評分及住院時間比較
乳腺癌手術需要將患者的相關淋巴及脂肪組織進行切除,將腫瘤細胞清除,從而控制病情[6]。手術切除對患者的患肢上臂造成了一定的損傷,脂肪組織及淋巴的切除使淋巴回流通道造成了不良影響,術后部分患者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患肢水腫[7];且術后手術傷口的恢復過程中,患肢多項功能會受到影響,活動范圍及角度均會受到影響,患者術后若不進行積極康復鍛煉,患肢恢復后會對生活及工作造成很大的不良影響[8]。因此,在乳腺癌患者圍手術期間需要加強護理干預,幫助患者患肢更好地恢復,并指導患者進行科學、有效的患肢康復鍛煉。近些年來,快速康復理念在不斷地發展、完善,越來越多醫院中將其運用至各科護理中,效果較為顯著[9]。該種理念國外有著較好的應用,其通過多種方式綜合干預,緩解患者應手術產生的應激反應,促進患者外科手術后的恢復,并減少術后不良事件的發生[10]。
此次研究數據顯示,在術后上肢功能恢復中,觀察組患者恢復情況更優,差異較大(p<0.05),數據表明在術后進行快速康復護理干預能夠明顯改善患肢的功能恢復情況,使患肢更快更好地往正常水平發展。在兩組患者術后不良事件發生情況中,參照組各項不良事件的發生率更高(66.66%),組間相比差異較大(p<0.05),說明常規護理對乳腺癌患者術后不良事件的改善作用較小,而常規護理結合快速康復外科理念的觀察組不良事件的發生率為17.94%,說明該種理念有利于患者術后患肢的康復,在術后麻藥作用消失后,護理人員便指導患者進行握拳運動,并逐漸增加患肢的活動量,從而減少患肢出現水腫、積液等不良事件的發生;同時在患肢康復的最好時間里進行患肢功能鍛煉,減少了住院時間。與觀察組相比,參照組的住院時間更長,患者患肢康復的時間用的更久,組間差異較大(p<0.05);相關研究數據表明,在護理中運用快速康復外科理念能夠加快患者的恢復速度,提高整體治療效果,減少恢復時間;這與此次研究數據相符,且患者對結合快速康復外科理念的護理干預更為青睞。
綜上所述,在乳腺癌圍術期護理中應用快速康復理念有利于提高手術效果,加快術后患肢恢復速度,減少患肢術后不良事件的發生,讓患者更為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