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苗苗
(河南護理職業學院 河南 安陽 455001)
目前多數高職護理院校對病理學教學大多偏重概念、理論的講解,疏于從護理角度對臨床案例進行解讀,忽略對實際觀察和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不能適應OBE理念下護理人才的培養需求[1]。勝任力是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McClelland首先提出的概念,包含知識、技能等外顯部分和態度、動機等內在部分,后者是決定人們行為及表現的關鍵因素。培養出有崗位勝任力的學生是學校的核心競爭力[2],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筆者根據高職護理專業的培養目標,以崗位勝任力為導向,進行病理學教學方法的改革初探。
PBL教學法(Problem Based Learning),是以問題為基礎、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3.4],CBL教學法(Case Based Learning),是在PBL教學方法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是授課教師根據教學目標,以典型臨床病例為切入點,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小組討論式教學模式。教師依據教學大綱涉及與之相關的問題,引導、啟發學生圍繞所學知識展開討論,學生通過典型病例,經過獨立思考和共同探討得出相關結論,極大地幫助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記憶,并促使理論知識向實踐應用的轉化,培養學生初步的臨床思維能力[5]。近年來,PBL+CBL聯合教學法已在國內部分醫學院校的臨床學科教學中實施應用,突顯了它們的優勢,被認定為可行的、引入入勝的、主動學習方法[6-7]。但在基礎醫學教學中該聯合應用的研究還較少。鑒于此,我們在高職護理專業病理學教學中也引入PBL+CBL聯合教學法,并通過專業知識測試成績、學習能動性、知識理解力、臨床思維能力,課堂專注力等方面進行教學效果評價,并與傳統教學法進行比較。現以局部血液循環障礙中的《血栓形成》為例,具體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20級河南護理職業學院護理專業一年級學生100名,作為研究對象,以班級為單位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50名,兩組學生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1.2.1教學方法
兩組學生由同一名教師授課,教材均選用河南科技技術出版社出版,黃敬堂主編的《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授課內容為:局部血液循環障礙中的《血栓形成》。
1.2.1.1對照組,采用傳統講授式教學法。授課教師依據教學大綱,通過多媒體課件對血栓形成的概念、發生條件機制、病理變化、結局和影響等知識點進行逐一講解,最后歸納總結。
1.2.1.2研究組,采用PBL+CBL聯合教學法。教學過程中,如血栓形成的概念、發生條件機制、病理變化,對機體的影響等知識,均是要求學生掌握的知識點,但對于初學者而言,內容較為抽象,不容易理解。課前,教師借助智慧課堂推送典型案例:患者王某,男,62歲,以“膽囊結石伴高血壓,高血脂,心功能不全,需手術”為主訴入院,入院第二天行“膽囊切除術”,手術順利。于術后一周,突然下床活動時,猝死。經法醫鑒定為:肺動脈血栓栓塞。同時派發學習任務:1.該病人術后護理重點有哪些?2.肺動脈血栓栓塞的栓子來源于何處?如何形成?--引導學生利用線上線下資源對案例展開研究,達到主動預習,獨立思考的學習效果。課中以視頻帶入真實場景,再現術后治療護理的全過程,并啟發學生運用血栓形成的相關知識,找出視頻中存在的護理問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知識的遷移能力。患者因術后心率過快,需持續泵入藥物控制心率,值班護士便將藥物直接接入下肢靜脈通路。幾天后,待各項指標正常,停住輸液,卻因突然下床,當場死亡。引導學生思考:術前哪些體征與血栓形成相關?術后是否存在不妥的護理措施?如何避免?先以小組形式,展開組內討論,相互交流學習難點及問題,讓學生們的知識結構在思維的碰撞中不斷構建完善。鼓勵學生踴躍發言,小組代表完成發言匯報后,進行組間的相互提問和交流,有利于知識點鞏固加深。最后教師點評總結,根據討論的難點,給出補充建議,適時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健康所系,性命相托”,作為一名有崗位勝任力的護士,不僅要熟練護理技能,夯實理論基礎,更要有高度的責任心,敏銳的洞察力,在工作中時刻的提高警惕性,不斷的改進護理措施,規避風險。
1.2.2教學效果評價
1.2.2.1考試測評 根據教學大綱要求的專業知識,對兩組學生進行智慧課堂閉卷考試。理論考試為80道單選題,平時成績以課堂回答問題及提交的實驗作業為依據。
1.2.2.2調查問卷 對兩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內容包括能否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提高課堂知識理解力、鍛煉臨床思維、提高課堂專注力等方面。發放問卷100份,每組各50份,共收回100份。
1.3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或構成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學生考試測評結果比較 滿分100分(理論成績80分,平時成績20分),研究組學生理論考試成績[(71.10±6.837)分]明顯高于對照組[(56.5±9.765)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8.660,P<0.01), 研究組平時考核成績 [(17.92±1.275)分]明顯高于對照組[(16.42±1.311)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5.800,P<0.01)見表1。

表1 兩組學生授課后的考核成績評分對比(x± s)
2.2 兩組學生問卷調查結果比較 CBL+PBL聯合教學法能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提高知識的理解力、鍛煉臨床思維能力、提高課堂專注力等。見表2。

表2 兩組學生問卷調查結果比較[n(%)]
病理學是一門重要的醫學基礎學科,內容涉及解剖,生理,組織胚胎等多個學科領域,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及實踐性,知識點晦澀難懂,學生學習積極性普遍不高,尤其是高職院校推行單招政策之后,學生基礎差,整個課堂氣氛沉悶,直接影響到教學質量和其他后續課程的學習。為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驅動力,提高課堂效果,培養更多有崗位勝任力的醫護人員,在病理教學中,我們不僅以護理應用有密切聯系的知識作為教學重點,體現“必需”“實用”的原則,在教學方法上,也要敢于打破傳統教學,尋找更加適合的教學方法。本次研究中應用PBL+CBL聯合教學法,取得顯著效果。其中PBL和CBL分別是以問題和案例為基礎的教學方法,將兩者聯合應用,有效的提升了教學質量,主要體現在專業知識考試成績、學習能動性、知識理解力、臨床思維能力、課堂專注力等方面。分析其原因,開展 PBL+CBL聯合教學法有助于將抽象的概念、復雜的并病變具體化,學生不再單純的依靠晦澀、抽象的概念展開學習,而是通過臨床案例和派發的學習任務,有目的的展開研究,啟迪學生的臨床思維,調動學生利用線上線下資源主動探索。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快速掌握相關理論知識,有效提高了學習效果。課上通過小組討論,把課堂還給學生,有助于將學生注意力吸引至課堂,促使其積極參與課堂活動,有效激發了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通過相互交流學習難點及問題,讓學生們的知識結構在思維的碰撞中不斷構建完善。鼓勵學生進行組間的互相提問和討論,有利于增強學生對知識的深入理解和鞏固,進一步提升學習效率。最后,每一組同學代表做完報告總結后,由教師進行點評,對其優秀之處給以表揚,針對問題及時指正,使學生從中受到啟發,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
綜上所述,PBL+CBL聯合教學法在病理學教學中起到積極作用,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更好、更快的掌握病理學基礎知識;還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及學習能力,教學效果明顯優于傳統教學,值得進一步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