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 新 遲婷婷
(聊城市人民醫院 山東 聊城 252000)
伴隨著年齡的增高及人體肌能的退減,老年人關節壞死的發病率持續升高。人工骨關節置換術是臨床常見的治療關節病癥的方法,根據選用金屬材料、高分子聚乙烯材料、陶瓷材料等幫助人體進行假肢塑造,替代患病骨關節作用,具備良好的中、長期結果。可是,關節感染、松動等病發癥也明顯危害病人生活品質和治療效果[1-2]。為防止提升病人附加的心身痛楚與經濟壓力,圍手術治療護理措施慢慢變成現在臨床常見的方式。此次科學研究根據接收醫院76例骨關節置換術病人,剖析圍手術治療護理措施在預防骨關節置換術中臨床醫學功效,現報導如下所示。
入組目標為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76例骨關節置換術病人,在其中男性患者總共49例,女性患者總共27例,年齡在62到84歲范圍內,均值為(68.3±3.2)歲,現病史6個月-9年,均值為(1.3±0.4)年,在其中44例膝關節置換術,32例髖關節置換術。列入規范:①病人全部合乎骨關節置換術手術治療原則。②無較嚴重并發癥,未使用危害藥品。③合乎倫理道德規范,簽定同意書等。清除規范:①身患免疫系統病癥、血液方面的疾病或是手術前已產生骨關節感染者。②手術前長期應用激素類藥物病人,或是骨腫瘤等比較嚴重病癥。③資料不完全者。全部納入病人依照隨機數字表法分成課題組和參照組,每一組38例,兩組一般資料方面差別無統計學意義(P值>0.05),具備對比性。
病人均給予基本護理措施,課題組在基礎護理上給予圍手術治療護理措施。圍手術治療護理措施措施如下所示:(1)手術前的護理:①手術前探望、評定。病人手術治療前1天,對病人身體狀況開展多方面的手術前評定,搜集病人詳細定期檢查醫治材料;評定病人有沒有感染灶;查驗病人手術治療區肌膚周邊有沒有破潰、壓瘡等情形存在。②有效運用抗生素類藥物。病人治療進行前半小時需逐漸應用抗生素類藥物,通常于手術前提前準備的房間內進行,以靜脈血管的注射給藥。手術前用心查驗有關儀器設備是不是處在正常的運行狀態,并消毒殺菌。③做好手術室的維護保養,減少傷口感染發生率。臨近手術治療前的1個小時常規進行層流,而對手術進行前需要保證層流半小時后。(2)手術中護理:①規范無菌操作,規定手術間隔、時間。每一臺手術護理人員都需要更換無菌手套,此外,在向主刀醫師傳送假體的時候,要及時給其全新無菌鹽水浸潤假體,以防止使假體的滅菌情況遭到到毀壞。②有效控制溫度濕度,對病人開展皮膚消毒及其麻醉時,室溫始終保持在26℃或27℃左右,治療過程,室溫控制為22℃到24℃左右,環境濕度控制在50%-60%范圍內,依據病人的身體情況決策是不是必須在床上置放水循環復溫墊,防止手術后產生寒顫、創口感染等一系列的病發癥。(3)手術后的措施:①手術后記錄患者心電監護情況,轉運病人到醫院病房,保障安全。②緊密觀察病人手術治療狀況,進一步加強病發癥的預防工作。緊密觀察病人創口出血、腫脹等情形的產生,手術后積極主動抗感染、止血等對癥治療解決,防止肌膚壓瘡、便秘的產生。
傷口感染例數(感染發生率)和手術治療時間對比;運用本院設計制作的護理滿意度測評表點評兩組護理滿意情況(預實驗效果良好,靈敏度為92.2%,特異度為85.3%),總成績100分:十分令人滿意(≥80分),較令人滿意(60-80分),不滿意(<60分),滿意率=(十分令人滿意+較令人滿意)/總例數×100%。
運用SPSS13.0統計分析軟件開展,計量資料以(x±s)表明,查驗是否合乎正態分布方差齊性行組間的t檢驗;計量資料用百分數表明,選用χ2檢測;P值<0.05表明差別具備統計學意義。
課題組歷經圍手術治療護理感染發生率明顯少于參照組,課題組手術治療時間明顯短于參照組。

表1 兩組感染發生率和手術治療時間對比
課題組護理滿意情況明顯超過參照組。

表2 兩組患者滿意率(N,%)
在現代發達國家,人工骨關節成功地應用于患者,逐漸發展成一種治療骨關節疾病的新技術,它能很好地根除晚期膝關節病痛,大大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在發達國家較為流行。全髖置換術是治療全髖損傷的一種重要方法,它可以替代由人工髖臼和人工股骨頭組成的全骨關節,使患者恢復正常生理功能。但因患者自身免疫受手術因素的影響,手術器械、手術室環境、醫護人員及其他潛在的傳染來源,使全骨關節置換術中感染的幾率明顯增加。在治療嚴重骨關節疾病中,人工膝關節置換是比較常用的術式,對于股骨頭壞死、股骨頸骨折等嚴重關節性疾病的治療結果較好,但是,在進行人工膝關節置換術中,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容易引起術中感染,不但使手術療效大大減弱,而且使病人住院時間延長,治療花費也增加,而且由于住院治療時間的增長,病人身體常并發褥瘡、醫院感染等,加重了病人的生理和心理負擔。因此,在人工膝關節置換術中應加強護理,降低術中感染的產生,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關節置換術是使用人工方式填補喪失基本功能關節運動方式,關鍵適應證為骨壞死和粉碎性骨折不能夠復位者、疼痛及活動困難的關節類疾病、僵硬或活動艱難的類風濕關節炎及其腫瘤等[3]。
膝關節置換和髖關節置換普遍的后遺癥有骨關節假體松動、骨關節機械型不成功,如關節脫位,磨損,鎖住體制不成功,假體破裂等、靜脈血栓產生和肺動脈梗塞、關節置換術后假體周邊感染、手術后神經受損,血管損害,假體周邊骨折、關節置換術后關節不穩定,關節僵硬及其手術后疼痛等,在其中手術全過程感染是常見的病發癥,比較嚴重干擾治療效果,因而護理干預對疾病治療尤為重要[4]。圍手術治療護理措施是臨床醫學常見的護理方法,圍手術期是手術治療的重要過程,從患者決定采用手術治療,到手術過程直到基本恢復,包括手術治療前、手術中及術后的時間,實際指的是從明確做手術時起,直至與此次手術治療相關的醫治基本完成,時間約在手術前一周至手術后1-2周[5]。
文中根據搜集醫院76例骨關節置換術,數據分析圍手術治療護理措施實際效果,數據顯示課題組歷經圍手術治療護理感染發生率為2.63%,小于參照組的15.79%,差別具備統計學意義(P值<0.05),課題組手術治療時間為(2.8±0.4)h,短于參照組的(3.5±0.7)h,差別具備統計學意義(P值<0.05);課題組滿意率為97.37%,高過參照組的78.75%,差別具備統計學意義(P值<0.05)。圍手術治療護理措施能夠顯著降低骨關節置換術感染發生率,提升病人護理滿意情況,臨床醫學上必須積極提升其手術前、術中以及手術后的護理措施,最大化控制感染情況的產生,推動病人早日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