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金鋒
摘要:要實現我國鄉村振興,核心是實現鄉村的產業振興,走三產融合發展的道路,拉長農業產業鏈,提升農業產業價值鏈。走農村產業融合發展之路,就要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做好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相關服務;要通過農業高質量發展,夯實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基石;大力發展鄉村休閑旅游業,促進農村產業深度融合,推動農村產業鏈發展。
關鍵詞:鄉村振興;產業振興;產業融合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上明確提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因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在《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中也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沒有農業農村的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的現代化。”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在鄉村尤為突出。傳統的鄉村產業主要是以家庭為單位,以種植業、養殖業為主的小農經濟,缺少現代技術的支撐,規模小、商品化程度低、效益低,這也是農村大量青壯年勞動力流失的核心原因。要實現鄉村振興,根本就在于實現鄉村的產業振興,而要振興鄉村產業就必須超越傳統的小農經濟經營模式,拉長鄉村產業鏈、提高產業鏈的價值、提高經濟效益,走一條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之路。
一、黨和政府:發揮主導作用,做好農村產業融合的相關服務
通過產業的融合發展實現我國鄉村振興的戰略目標,在發揮市場基礎作用的前提下,發揮好我國各級黨組織和政府的主導作用。
(一)厘清政府與市場、國家與社會的關系
處理好政府與市場、國家與社會的關系是實現社會經濟良性發展的前提。關于政府和市場、國家和社會相互關系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模式,主要有三種路徑選擇。第一種是反對國家、政府對社會和市場進行干預的古典自由主義模式;第二種是國家、政府與社會和市場合作,國家、政府對社會和市場進行一定積極干預的模式;第三種是國家、政府控制社會經濟發展所需的一切要素資源配置的蘇聯斯大林模式。這三種發展模式各有利弊。新中國經過七十多年的砥礪發展,正在走出一條鄉村振興的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
(二)充分發揮政府在農村產業融合中的主導作用
首先,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實現農村的產業融合發展。這是因為,后發國家要實現超越式發展,往往采取國家、政府主導式的發展戰略。新中國建立之初,相對于發達國家,我國生產力嚴重落后,當時借鑒和學習了蘇聯斯大林模式,迅速醫治了長年戰爭所帶來的創傷。其次,從1978 年改革開放至今,我國不斷優化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最后,我國廣大農村市場經濟不夠發達,市場主體少且不強大,并且實現產業融合發展所需的各種要素資源相對匱乏,比如資金、技術、人才、信息和網絡交通基礎設施等,這就需要國家政府發揮主導作用予以紓解。并且,農村扶貧攻堅和今后的鞏固農村脫貧成果工作,以及如何對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和鄉村振興發展進行各方面的科學規劃,這些都需要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
(三)轉換政府職能,做好農村產業融合的服務工作
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和政府要在通過農村產業的融合發展實現鄉村振興的戰略中發揮主導作用,并不是說要讓政府包攬一切,或者說是直接介入農村各種產業的企業經營之中。我國政府必須實現功能的轉型,作為服務型政府就要避免直接介入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各個過程,而是要為每一個環節做好服務。各地方政府要為地方的產業融合發展做好規劃,制定出具體的政策,協調和處理好勞資矛盾問題,做好招商引資工作,為鄉村規模產業的用地做好土地流轉服務等工作。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強化政府公共服務供給。政府要構建市場、引導市場、開發市場、服務市場,通過市場來解決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所需要的人才、資金、技術、經營主體、信息等問題。在對交通、水電這些基礎設施進行建設的過程中,必須要以政府為第一責任主體。中共中央和國務院也明確指出政府要“加快推進村莊規劃工作”,“加強鄉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工作,要“提升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政府必須“強化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投入保障”,要“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工作。
二、農業:通過高質量發展,夯實農村的產業融合基石
要通過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實現我國鄉村振興戰略,關鍵在于實現我國農業的高質量發展。我國傳統農業是以家庭為單位的小農經營模式,改革開放以后建立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雖極大程度地調動了農民生產經營的積極性,但缺點是規模小、現代化程度低,產業鏈短、商品化程度低、缺乏世界市場競爭力,抵抗自然災害和市場風險能力低、經濟效益低,這也是農村勞動力大量流入城市的最主要原因。因此,要通過農村的產業融合來實現鄉村的振興,就必須實現我國農業的高質量發展,同時農村產業融合發展也是我國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
(一)優化我國農村產業結構
優化農村的產業結構就是要因地制宜,在充分考察調研后進行科學決策,確定適合本地區氣候、水土條件和市場需求的各具特色的優質農村產業,而不是千年不變地種植傳統的幾種農作物或養殖傳統的農村家禽牲畜,這是實現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重要內容。產業融合并不是必須由一個經營主體發展出一二三產業,多經營主體經營內容的多樣化和多元化也是一種產業融合。這是解決我國城鄉發展不平衡、鄉村不同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延長農村產業鏈、提高產業鏈價值,實現農村產業興旺、提高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近些年來,駐馬店不少地區因地制宜發展了具有本地特色的農產品種植養殖產業,比如平輿白芝麻、泌陽花菇、確山板栗、正陽三黃雞等,已經成為了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確山煙葉和中藥材也聞名全國;泌陽縣擁有中國第一肉牛品牌夏南牛等。中共中央和國務院也提出要“依托鄉村特色優勢資源,打造農業全產業鏈”。DDCFAEBD-214A-44B9-9730-14098E9F5894
(二)大力提升農產品精深加工能力
提升農產品的精深加工能力就是要延長農產品的產業鏈,讓更多經過精深加工的農產品走向市場,并具備一定的市場競爭力,提高農產品產業鏈的價值,從而提高農民收入。提升農產品的精深加工能力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式實現:一是加強農村不同經營主體的合作。比如,政府通過組織各種形式的農業合作社,引導先進技術設備的引進,并為其提供政府資助資金或助其貸款,以建立農產品精深加工企業。二是在有條件的鄉鎮或縣城設立開發區,通過招商引資或者鼓勵當地經營主體的形式,直接建立農產品精深加工企業,通過“企業+農戶”的訂單農業等途徑實現對當地農產品的精深加工。中共中央和國務院也提出要“突出抓好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兩類經營主體,鼓勵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
(三)打造農村產業產品的知名品牌
品牌是產品的外在名稱符號,當市場中的某一產品得到了廣大消費者的認可之后,這一外在形象符號就會被記住,從而使消費者產生消費選擇的偏好,提高該產品的經濟效益。在傳統的小農經濟時代,中國農民缺乏品牌意識也缺乏經營品牌的能力。要實現我國農村產業的融合發展、提高農村產業的經濟效益,首先,必須走規模化經營之路,只有規模化的農村產業才有能力經營品牌戰略;其次,必須發揮政府的服務作用,政府要選定產品,為其品牌化經營提供引導和各種支持。
我國農村產業要發展,不僅要“酒香不怕巷子深”,更要“酒香還要常吆喝”。比如,駐馬店市充分發揮政府職能,運用行政手段推進農業品牌發展,圍繞“一鄉一業、一村一品”,建立起“企業為主、市場導向、政府推動”的發展機制。政府相關部門要為農產品品牌建設大開綠燈、搭建平臺,在資金、宣傳、稅費、金融、對外促銷等方面大力扶持本地農產品品牌企業及推動其他涉農主體的發展。時至今日,駐馬店市晨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打造的“巨型一號絲瓜水”,河南鑫芳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發展打造的“番順番茄”,平輿康博匯鑫油脂有限公司打造的“阿誠芝麻香油”,河南雙峰酒業有限公司打造的“羋玥干紅葡萄酒”,以及正陽花生、泌陽香菇、邵店黃姜等帶有地域標志的產品,都已經發展成為在區域內具有相當知名度和美譽度的品牌產品。
三、休閑旅游業:促進農村產業深度融合,為鄉村振興提供新動能
(一)我國具有大力發展農村休閑旅游產業的社會經濟條件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以及人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消費結構日益向休閑娛樂型轉變。大量城市居民長期生活在快節奏、高樓林立、車水馬龍、喧鬧嘈雜的大都市環境之中,需要回歸自然、放松身心、體驗不同的生活情趣。而具有自然特性的農村民居、民俗和鄉村田野能夠為都市居民提供這樣的服務。也就是說,現代化的都市為農業休閑旅游提供了廣闊的市場,因此,通過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業走三產融合發展之路必然給鄉村振興提供契機。
(二)大力發展農村休閑旅游產業,推動農村產業鏈發展
黨中央和國務院也非常重視發展鄉村旅游業對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目標的作用。中共中央和國務院也提出要“開發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精品線路”,發展農村休閑農業,通過“實施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精品工程,建設一批設施完備、功能多樣的休閑觀光園區、森林人家、康養基地、鄉村民宿、特色小鎮”。通過發展鄉村休閑旅游業,不僅可以實現鄉村產業的融合發展,還可以拉長農業產業鏈,提高產業鏈價值,從而實現鄉村振興。
結語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了鄉村振興的戰略。要實現鄉村振興,核心在于實現農村的產業振興,走三產融合發展的道路。這需要社會各方面的共同支持,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從多個方面入手,群策群力,鄉村振興的目標必然能夠實現。DDCFAEBD-214A-44B9-9730-14098E9F5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