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凡凡 王繼峰
摘要:大學生自由時間存在結構、質量、目的異化的問題,癥結在于對自由時間的內涵與價值理解不準確、高校主文化缺失、消費社會的彌漫。重塑自由時間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性、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與穩固意識形態的要求。高校要更新思政課堂視域、革新“第二課堂”、善用主題班會;社會要規范媒體宣傳,減少對自由時間“娛樂化”的提法;大學生要重新審視自由時間的內涵與價值,合理規劃自由時間,有意識提高從事高級活動的比例。
關鍵詞:高校主文化;自由時間異化;消費社會;高級活動
根據馬克思對時間概念的劃分,有學者認為,學校場域中的大學生時間可以劃分為教育必要時間與自由時間。教育必要時間指大學生完成規定的學習任務所用的時間,自由時間是除去必要時間以外的時間。有學者認為,自由時間是實現人類解放的發展空間,內含階級對立與斗爭,以人的發展與文明進步為價值追求[1]。然而,反觀當下大學生,對自由時間的內涵與價值意蘊理解不透徹,加之消費社會的物欲橫流、媒體“娛樂至死”的宣傳報道以及高校主文化地位的缺失,導致大學生的自由時間利用率低下,斗爭性與創造性特征不明顯,全面發展的價值追求模糊不清,學校場域中的自由時間異化問題逐漸浮現且愈發嚴重。
一、態勢掃描:學校場域中大學生自由時間異化表征
(一)自由時間結構異化:閑暇時間比重高
自由時間與閑暇時間通常同時出現,兩者之間存在密切聯系。調查顯示,50%大學生平均每天至少有四小時以上的自由時間,消遣娛樂占82.04%,睡覺占54.92%,從事高層次的活動僅占25.73%[2]。可以看出,大學生的自由時間充足,但自由時間中閑暇時間比重大,用于娛樂消遣時間多,自由時間“娛樂化”特征明顯,“娛樂至死”傾向嚴重。反過來,大學生在自由時間從事高級活動時間較少,參與促進個體全面發展的興趣、愛好事項積極性低下。
(二)自由時間質量異化:創造性動機匱乏
自由時間是創造的搖籃,創造所依賴的靈感、想象力多是自由思想的結晶[3]。自由時間是創造性思維產生的前提。在勞動時間里,人們被維持生活所需的各種事物纏繞,腦海里充斥著勞作的辛苦,無暇顧及創造性思維的培育。自由時間的富余使人從簡單、重復的機械勞動中解放出來,是培育創造性思維的沃土。自由時間為思想提供馳騁的天地,有廣闊空間供自身發揮[4]。自由時間對人來說并不全是積極存在的,創造性是衡量自由時間積極性的關鍵性標準。人類在自由時間里所產生的科學、藝術、文學等一切社會文明是自由時間促進人的積極性存在的驗證。因此,自由時間是創造性思維產生的前提,創造性的成果是驗證自由時間積極性的有效途徑。大學生的自由時間中創造性匱乏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創造性的高級活動少。調查顯示,65.3%的學生沒有參加過創新活動,超過63%的學生對“互聯網+”等一無所知[5]。超過半數的大學生對國家級創新創業大賽不關注,參與性低。第二,創造性意識弱。對參加“挑戰杯”大學生的調查發現,近25%大學生表示參加比賽是老師的安排,參賽動機表現出強功利性與弱主動性[6]。
(三)自由時間目的性異化:功利性特征明顯
自由時間應以人的發展與文明進步為價值追求,然而,當下自由時間的目的性逐漸異化,帶有功利性的目的追求愈發明顯。有學者認為,人們對自由時間的認知存在偏差,以提升勞動技能為目標安排的自由時間,多帶有功利性和目的性[7]。這一窘境在大學生群體中更為突出,關于大學生參與輔導班類型的調查顯示,參加英語等考試類輔導班的學生占77%,考駕照學生占10%,參加個人興趣愛好類輔導班學生僅占4%[8]。還有大學生利用自由時間進行兼職的問題突出。不可否認,兼職可以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自立自強精神,但多數大學生兼職是為了賺取更多的零花錢。可見大學生在利用自由時間的目的性上功利性較強,更傾向于為未來生活或當下生活做準備,忽視個人興趣愛好的發展,其實質是對自由時間本質認識模糊不清,導致自由時間目的異化。
二、癥結分析:大學生自由時間異化的原因
(一)個人:對時間的內涵以及價值趨向理解不準確
大學生對時間內涵理解模糊的實質是對自由時間與閑暇時間把握不準確,這種不準確體現在對二者概念屬性邊界的厘定上。在時間的內涵上存在著一種對立,即時間二元對立。馬克思認為時間有三種內涵:必要勞動時間、閑暇時間、高級活動時間。消費主義認為時間分為兩種:勞動時間與閑暇時間[9]。在消費社會氛圍的侵染下,大學生傾向于認同消費主義對時間內涵的理解,將從事高級活動時間從腦海中剔除,這是對自由時間內涵異化的關鍵所在。
大學生對自由時間價值的理解存在兩種截然相反的趨向。其一,消費社會借助媒體與人的消費欲望,使自由時間帶有奢侈浪費的意味。其二,以追求個人自由發展為目的,自由時間具有積極意義[10]。大學生面對這兩種價值取向時,消費媒介素養匱乏,消費理性能力較弱,易被消費社會的符號所魅惑,傾向于無限擴大自身的欲望,沉醉于消費帶來的快感,異化了自由時間于人的自由發展的本質價值取向。
(二)消費社會:物欲氛圍的侵染
1、附魅的商品。商品的價值可以分為使用價值與符號價值,使用價值是商品的固有屬性,是本質性價值,主要體現商品的使用功能。符號價值是商品的附加價值,是從屬性價值,表現為商品的符號功能。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未完全定型,處于“灌漿”階段,缺乏對商品的使用價值與符號價值甄別與區分的能力,容易出現重符號價值輕實用價值的傾向。這一傾向在消費社會的誘導下,大學生易掉入符號“魅力”的漩渦不能自拔,導致大學生投入大量的自由時間用于外出購物或通過網絡無休止的對比篩選符號商品。久之,大學生消耗了自由時間,被物欲橫流的社會遮蔽了心靈,熱衷物質消費拋棄精神消費,消磨了創造性精神,造成斗爭性與創造性的主觀能動意識下降。
2、對自由時間“娛樂化”的提法。當代社會存在對自由時間“娛樂化”的提法。如,將“五一”“十一”假期稱為“五一黃金周”“十一黃金周”,將春節假期稱為“春節七天樂”。在這種“娛樂化”氛圍的滲透下,大學生利用假期周邊游的現象逐漸增多,大學生“背包客”的旅游形象很常見。無可否認,假期可以使大學生從繁重的學習任務中解脫,得以放松和休閑,但是,社會將包含從事高級活動的時間簡單地等同于旅游、娛樂等的休閑時間,是對大學生群體的一種誤導,導致大學生對自由時間利用的異化。7FCA4B55-7592-4EF3-B3F2-79BF872C8189
(三)高校:校園主文化地位的缺失
校園主文化作用的發揮主要依靠思想政治教育引導,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導途徑表現在思想政治教育課堂、學生活動“第二課堂”等形式。目前,思政課堂與第二課堂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思想政治教育課堂的視域更新不及時。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門與時俱進的學科。目前我國已經進入了社會主義新時代,生產力得到極大解放,自由時間富足。新的時代背景導致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出現新的矛盾,思想政治教育的自由時間視域就是其中之一。以往思想政治教育對大學生的引導多關注道德修養、行為習慣與人生價值,沒有主動將視域轉向自由時間,沒有積極主動承載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任務。
2、“第二課堂”活動質量有待提升。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指出:“社會實踐、社會活動以及校內各類學生社團活動是學生的第二課堂,對拓展學生眼界和能力、充實學生社會體驗和豐富學生生活十分有益。”然而,反觀高校的“第二課堂”建設,存在活動信息“滿天飛”,活動把關不嚴,活動質量差等問題。同時存在“第二課堂”目的性偏離問題,由促進個人綜合發展偏向獲得學分以順利畢業的功利性目的,大學生為獲得畢業所需的學分而參與各類活動,顯得愈發“忙碌”,卻沒有起到發展自身能力的作用。
三、價值意蘊:重塑自由時間的意義追尋
(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性的要求
以自由時間為抓手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質量的有效途徑。有學者認為,以自由時間為切入點,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與獲得感[11]。大學生進行學期總結時,往往因虛度光陰、碌碌無為而悔恨,根本原因在于沒有意識到自由時間的重要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借助大學生反思的契機,及時給予思想引導,既體現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及時性,又體現工作的親和力,展現了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關照情懷。
自由時間的異化是制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的“短板”,如不及時關注并加以引導,將導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性降低,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出現滑坡。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以自由時間為抓手,積極主動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短板進行“補位”,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質量。
(二)實現人全面發展的必然途徑
自由時間的屬性決定了其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時間前提,個人在自由時間里發揮所長、挖掘潛能、張揚個性,人的本質得以實現[12]。
在繁雜的學習任務下,大學生不能從教育必要時間中解放出來,終日要為學習而忙碌,加之高校是培養專業性人才的場所,個人專精于某一專業性知識與技能,導致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成為“烏托邦”。自由時間的自由性、創造性等特點使得大學生從學習中解放出來,有較為廣闊的空間來發展自身的興趣愛好,獲得除專業以外的其他知識與技能,養成多方位的綜合素養,從而使得全面發展成為可能。
(三)穩固意識形態工作的關鍵
自由時間的內涵以及它所構成的生活空間,均具有重要而隱蔽的意識形態功能[13]。大學生的意識形態決定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局性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圍繞鞏固大學生意識形態展開,對大學生自由時間的管理是意識形態工作中的關鍵一環。但自由時間對大學生并不總是積極存在的,如果任由大學生異化自由時間的價值和內涵,將導致大學生的意識形態陣地被其他非主導性意識形態占領,將會對大學生意識形態工作產生極強的破壞,侵占主流意識形態的地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占領大學生自由時間的新陣地是穩固意識形態工作的關鍵。
四、重塑路徑:引導大學生有效利用自由時間
(一)高校應發揮主文化的價值引領作用
1、重視思想政治教育課堂主渠道作用的發揮。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與時俱進的內在性特征,真正發揮思想政治教育課堂的時代價值引領。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門教育引導大學生價值觀的學科,大學生處在社會中,且不斷受到時代環境影響,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立德樹人”作用的發揮需要緊密契合時代新要求。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對廣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殷切期望:“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應靈活多變,不應照本宣科。雖然教學大綱對該課程的課時、內容有相應規定,但并非一成不變,應將當下時代特征與矛盾問題融入到課程體系之中。其次,作為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主體的教師應對當下社會變遷所產生的熱點問題密切關注,了解大學生所想與所需,有的放矢。最后,變革課程組織形式,利用“對分課堂”先講授自由時間的相關概念知識,讓大學生對自由時間有輪廓性悉知,課后以作業形式布置相關自學任務,下次課再以匯報形式分享自學成果,可以使“自由時間”的相關知識內化到學生自我認知中,反思自由時間利用現狀,由內進行自我思想政治教育。
2、革新“第二課堂”。高校要轉變“第二課堂”的目的性,“第二課堂”的功能不在于讓學生在談笑風生中獲得學分,浪費大量的自由時間,應以促進大學生綜合素養的發展為目的。高校要對活動的組織開展嚴格把關,減少活動開展的數量,提高活動開展的質量。高校要結合院校專業設置、院校所在地地方文化等因素,建設系列特色鮮明與育人導向顯著的“第二課堂”活動,讓大學生可以利用有限的自由時間實現最大化發展。
3、利用主題班會,為符號商品祛魅。媒介信息帶有強烈的意識形態及價值觀,不可避免地帶有國家、階級和階層的烙印[14]。大學生群體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未完全成熟,面對廣告媒體所宣揚的符號商品缺乏甄別能力,容易被符號所魅惑,使符號商品有機可乘。高校要利用主題班會等途徑開展消費教育,引導大學生明辨商品價值概念,正確對待商品的使用價值與符號價值,培養大學生消費理性,合理為符號商品祛魅,由物欲世界向精神世界轉變,更為注重商品使用價值。
(二)社會應倡導理性消費
馬克斯·韋伯認為理性化過程的核心是“祛魅”,人們日益從“魅惑”中解放出來,并獲得理解世界、控制世界的主體性地位[15]。社會應倡導大學生在面對消費社會的魅惑時,把理性放置在認識事務的主導地位,從而為消費社會祛魅。7FCA4B55-7592-4EF3-B3F2-79BF872C8189
消費社會斑駁陸離的廣告易使大學生眼花繚亂,需規范廣告媒體宣傳報道,平衡消費時間與個人發展時間之間的矛盾。廣告媒體為促進社會大眾積極消費,號召人們投身到消費熱潮中,既消化生產可能帶來的壓力,又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但也要及時提醒社會公眾尤其是青年大學生分配更多時間在高級活動上。如,號召大學生利用假期進行閱讀、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等,宣傳利用自由時間促進個人發展的正面形象,以此來平衡消費需要與個人發展需要之間的時間矛盾。
(三)個人應把握自由時間的內涵與價值
1、重新審視自由時間的內涵與價值。個人是重塑自由時間的關鍵,因此,大學生重塑自由時間的首要任務是更新對自由時間的內涵認知。面對消費主義與馬克思主義對自由時間內涵的不同理解要能做出明確的價值判斷并作出理性選擇。馬克思并不否認自由時間內涵中蘊藏的閑暇意味,他反對的是將自由時間內涵窄化,忽視自由時間是人的發展空間的異化趨向。因此,大學生需平衡自由時間中閑暇時間與從事高級活動時間的結構關系,不能顧此失彼,應使自由時間既能滿足自我日常休閑娛樂的需要,又能持續不斷促進自身健康和諧發展。
2、有意識規劃自由時間。大學生要對自由時間進行合理規劃。一是要規劃教育必要時間與自由時間,在不影響教育必要時間的前提下擴大自由時間,從而更好地發展個性與興趣。二是要規劃自由時間中閑暇時間與從事高級活動時間的比例。大學生閑暇時間比例過高容易被消費社會的物欲誘惑所侵蝕,進而導致思想道德修養滑坡,應有意識提高自由時間中從事高級活動的時間比例,提升自身價值內涵。
結語
高校場域中的大學生自由時間異化問題由來已久,及時重塑自由時間迫在眉睫,這一問題的解決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高校要發揮主文化的主導作用,積極改進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革新“第二課堂”活動,社會要削弱對自由時間不恰當的提法,規范媒體關于“泛娛樂化”的宣傳報道,個人要充分認識自由時間的內涵與價值取向,做好自由時間規劃,提高高級活動比例。今后,高校仍需探索全媒體時代背景下大學生自由時間教育體系,理順實踐建構路徑,做好大學生價值引領工作。
參考文獻:
[1][7][11][13]姚文杰.自由時間: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視域[J].思想教育研究.2020(6):21-25.
[2]張曉沛.大學生閑暇生活及教育方策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5.
[3][12]陳彥霞,龐曉光.自由時間和人的全面發展[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2(9):45-47.
[4]陸彥明,馬惠娣.馬克思休閑思想初探[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2(1):44-48.
[5]王一宇.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學生科研創新精神培養途徑探析[J].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2017(3):175-177.
[6]張磊.大學生“挑戰杯”競賽實效性研究——基于98位參賽者的問卷調查與半結構化訪談[J].中國青年研究,2017(8):105-109.
[8]陳英.大學生閑暇教育的現狀及對策研究[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14.
[9]劉方喜.試論“自由時間”的雙重內涵及兩種價值趨向[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6(9):96-99.
[10]馬惠娣,成素梅.關于自由時間的理性思考[J].自然辯證法研究,1999(1):36-41.
[14]張冠文,于健.淺論媒介素養教育[J].中國遠程教育,2003(13):69-71.
[15]王澤應.祛魅的意義與危機——馬克斯·韋伯祛魅觀及其影響探論[J].湖南社會科學,2009(4):1-8.7FCA4B55-7592-4EF3-B3F2-79BF872C8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