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曉曉 周亞爽 曹玲 李晗
摘要:為充分發揮林木種苗生產技術課程的思政教育功能,團隊在探索課程思政教學方法過程中,深入分析經典詩詞和共產黨百年奮斗史中與課程相關的思政元素,對照課程的章節內容,找準切入點,將其與教學知識點相融合,將愛國主義教育、價值觀培養、職業道德教育等內容融入教學過程,培養德才兼備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
關鍵詞:林木種苗生產技術;課程思政;人才培養
高校思政工作是一項重大的政治任務和戰略工程,對大學生愛國主義價值觀的形成具有重大引導意義。近些年,黨和國家極其重視高校思政工作,多次發表有關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講話,強調各類課程開展思政教育的重要性,旨在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到教育教學全過程,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質量,也為課程思政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課程思政就是以課程為載體,以各學科知識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為切入點,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的育人實踐。在新時代,如何進一步貫徹落實課程思政政策和文件精神,將課程思政做實做細,需要一線專業課教師在認識上不斷深化,在實踐中不斷探索[1]。
一、林木種苗生產技術課程教學開展思政教育的意義
林木種苗生產技術是農林職業院校林業技術專業的核心課,該課程涵蓋了良種選育、苗圃建立、種實生產、播種育苗、無性繁殖育苗、大田管理、苗木出圃等內容。通過課程學習,使學生熟練掌握并應用種苗生產的基本知識和技能,以提升綜合素質和職業能力。教學過程中,加強思政教育和價值觀引導,使學生在學習專業技能的同時,思想素養也得到提高,增強專業自信,強化責任擔當,激發愛國主義情懷,提高“學林、愛林、護林、造林”的熱情,甘愿為林業生產和生態文明建設做貢獻。
二、林木種苗生產技術課程思政元素來源
林木種苗生產技術作為一門應用性學科,涉及林業、生態、經濟、政治等多個方面。因此,在學習過程中,可從歷史重要事件、科學家故事、時代楷模、國家政策、法律法規以及日常生活等方面入手,挖掘其蘊含的思政元素,找準與課程內容相關的切入點。
(一)經典詩詞為課程思政提供文化來源
儒家的經典著作《論語》,內容涉及學習、做人、修身、踐行、教育等方面,是以“育人”為中心理念的思想政治教育“百科全書”。其中,“不恥下問”的謙遜好學精神,“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的仁愛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處世之道,“言必信,行必果”的誠信文化等,一直是我們奮發進取的力量源泉,煥發著長久的生命力,激勵著人們努力前行久
偉大思想家老子的《道德經》是德育思想的經典,始終圍繞著“道”和“德”來展開,提出培養“上德之人”的目標,用“上善若水”來說明至高無上的品性。
岳飛《滿江紅》中的“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激勵我們珍惜生命和時光,把握機遇,報效祖國;王昌齡的“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引導我們有責任與擔當,勇于肩負歷史使命;毛澤東詩詞“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表達出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強調了不怕困難、勇敢頑強、迎難而上的進取精神;“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道出了不怕犧牲、堅定信心、頑強拼搏的意志。
從經典詩詞中汲取營養,既是對黨中央提出的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增強文化育人的積極回應,也賦予德育教育新的載體和形式,將優秀歷史文化與品德教育有機結合,并融入到專業課程教學中,讓專業課學習更具知識性、趣味性,讓經典文化進課堂、進頭腦。
(二)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史為課程思政提供精神來源
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歷程繪制出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無私奉獻、奮勇拼搏的偉大圖景,涌現出了一大批視死如歸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頑強奮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獻的先進模范,形成了一系列偉大精神。從精神譜系中汲取豐厚營養,汲取前行的力量[3]。
紅色精神已經深深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和靈魂,成為鼓舞和激勵中國人民不斷攻堅克難、不斷前進的強大精神動力。如,“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紅船精神,“堅定理想、艱苦奮斗”的長征精神,“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紅旗渠精神,“團結一致、公平競爭”的奧運精神,“精準務實、攻堅克難”的脫貧攻堅精神,“保衛和平、反抗侵略”的抗美援朝精神,“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抗疫精神,還有雷鋒精神、焦裕祿精神、抗洪精神、工匠精神、塞罕壩精神、航天精神等[4]。
學習中國共產黨百年歷史,感受紅色精神,讓學生體會力量的源泉,從歷史的教科書中汲取營養,有助于學生正確看待和理解世界,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有助于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激勵當代大學生為富國強國、人民幸福貢獻自己的力量[5]。
三、林木種苗生產技術課程思政探索與切入點分析
林木種苗生產是我國林業建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林以種為本,種以質為先。豐富的優良種苗是林業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需求,是我國林業產業體系建設的迫切要求,是生態文明體系建設的重點內容,因此,必須大力發展林木種苗產業,加強種苗的選育、培養和推廣,為林業生產綠化提供充足的優質苗木。
(一)育苗前準備
在林木良種選育部分,介紹林木育種專家金志明的育種故事:幾十秋如一日,從事小葉楊的速生和抗逆性等優良特性的選育工作,結束了吉林省“八百里旱海”的面貌,加快了“三北”防護林的建設速度。以此來學習育種家鍥而不舍、始終如一的奮斗精神,腳踏實地、潛心鉆研的科研精神。雖然已經取得累累碩果,仍然志在千里,決心為長白松良種選育再立新功。以此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增強學生的責任意識,為生態環境建設貢獻智慧和力量。
苗圃建立是一個綜合項目,需要對所屬區域的植被、土壤、水源、交通、病蟲害等相關因子進行全面的調查。苗圃規劃設計,需要學生具備較強的溝通協調能力,學會知識遷移與應用,進行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同時需要對土地租賃價格、農資價格、土建材料價格等進行成本的預算和預期收益分析,使學生養成認真細心、責任擔當等良好的職業素養和社會責任感,培養安全生產意識和林業法律觀念。3BD9E3CE-382E-4E03-A011-C5653442A612
(二)苗木培育
在種實生產環節,科學、適時采種直接影響種子的品質和產量。適時的采收就需要熟悉林木結實規律,掌握種實成熟特征和脫落習性,這就要求學生能理論聯系實際,善于觀察,勤于思考,發現規律。實踐課程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促使他們合理分工,培養團結協作、吃苦耐勞的職業品格,繼承林業人不畏艱辛、不懈進取的精神。
播種育苗必須選用檢驗合格的種子。為了使種子發芽迅速整齊,保證苗木產量和質量,播種前要對采收的種子進行精選、消毒、催芽、包衣等一些列處理。通過觀看電視劇片段《最美的青春》,了解塞罕壩林場建設過程:通過幾代塞罕壩人艱苦奮斗、接力傳承,最終為京津地區構筑起一道堅實的綠色屏障。以此來學習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的塞罕壩精神。通過親自體驗播種過程,使學生樹立良好的勞動觀念,掌握實生苗繁育的基礎知識與技能,培養艱苦奮斗、吃苦耐勞的職業精神,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珍惜資源,保護環境,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6]。
扦插、嫁接、分株、壓條等營養繁殖,是利用植物的根、莖、葉、芽等營養器官,在適宜的環境條件下,將其培養成獨立新植株的育苗方法。基于“愛國、敬業、精技、創新”的人才培養目標,本單元教學過程中,本著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在學生動手操作過程中發現問題,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分析問題,旨在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的能力,樹立團隊協作意識,提升吃苦耐勞、求真務實的職業精神和愛崗敬業、勇于創新的工匠精神。
講解嫁接起源時,告訴學生《爾雅》最早對此有所記載,后來在白居易《長恨歌》里有“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之句。人們根據自然界中連理枝、連理樹的現象,發明了嫁接技術。從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現象發現規律,培養學生勤于觀察、善于思考的能力。學習百姓心中的“活雷鋒”張慶連不忘初心,引領群眾播翠撒綠、奉獻社會,深入田間地頭,指導農民種植果木、經營苗圃,用精湛的技術和豐富的經驗帶領貧困戶走上致富路。
(三)苗木田間管理
苗木的大田管理主要包括土肥水等的管理和自然災害的防治。介紹2021年新疆“最美科技工作者”蔣貴菊推廣保護性耕作,在生產車間、在實驗室、在草原、在田間地頭、在學校課堂、在醫療一線為當地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潛心研究、刻苦鉆研,把論文寫在車間里、寫在大地上、寫在課堂上、寫在為群眾健康服務的第一線,旨在讓土地“肥”起來,農民富起來。通過這些案例,引導學生不斷從先進典范身上汲取精神營養,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報國之志,并鼓勵學生把這些精神轉化為投身努力學習以及科研創新的實際行動。
學習國內外施肥與灌溉新技術及發展趨勢時,如水肥一體化技術、智慧林業技術等,培養學生的開拓創新精神和為國為民的情懷。苗木灌溉離不開水,通過講解以色列這個極度缺水的國家創造的節水奇跡,引入滴灌節水灌溉措施,植入節約資源、節約用水的觀念;通過介紹世界第八大奇跡林州紅旗渠修建過程,使學生了解上世紀60年代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10萬林州人民憑借自己的雙手,歷經10年在太行山懸崖峭壁上鑿出全長1500km的人工天河,結束了十年九旱、水貴如油的苦難歷史。以此培養學生“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同時,警示學生珍惜當下的幸福生活,不負時代、不負韶華。
森林病蟲害是“不冒煙的森林火災”。在病蟲害防控方面,我國一直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7]。介紹新聞媒體報道的無人機噴霧防治病蟲害,讓學生了解科技發展對林業生產的影響,讓學生了解我國防治林業有害生物的政策,并讓學生了解專業化防治病蟲害的前景,有助于學生創新創業意識培養,引導學生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培養學生科技興林、服務鄉村振興的責任感,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和積極性。
苗木生長離不開土壤、水分、空氣、光照等自然環境條件,從事苗木生產注定面對烈日、狂風、冰雪等惡劣生產環境,“面朝黃土背朝天”“滿腳泥巴一身汗”更是常有的事。因此,在授課過程中,應加強勞動教育,培養學生吃苦耐勞、務實求真的品質,為學生職業發展奠定基礎。課堂中引入黨的十九大代表、我校園藝學院優秀畢業生牛文梅的事跡:踏實肯干、不辭勞苦,用實際行動踐行“踏遍青山終不悔”的錚錚誓言,為美麗河南建設貢獻力量。學習我校優秀畢業生“現代艾草之父”馬文曉:研究和推廣艾草的當代價值,并通過影視作品《艾向人間》來推動艾企業發展,使艾產品“走出去”,為弘揚我國傳統中醫文化助力添彩。學習優秀畢業生先進事跡,激發學生熱愛林草、獻身林草的熱情,增強學生自信心,力爭靠自己的專業特長為社會爭光添彩。
(四)苗木出圃
苗木經過一定時期的培育,達到綠化要求的規格時即可出圃。出圃主要包括苗木分級、統計、包裝運輸和檢驗消毒等環節,苗木分級和統計要按照一定的標準進行,強調培養合格苗木以提高森林質量,以此來塑造精益求精、實事求是、誠信經營、公正執法的職業品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之下,檢驗消毒顯得尤為重要。講解由于監管疏漏,美國白蛾隨軍用物資傳入亞洲,入侵我國后,對我國10多個省份的林木造成嚴重危害,它所到之處就像被火燒一樣,又稱為“無煙的火災”。介紹冷鏈食品、進口水果蔬菜等攜帶新冠病毒的案例,以此突出檢驗檢疫的重要性,激發學生愛國主義情懷,增強社會責任感,有助于大學生牢固樹立“四個意識”,以實際行動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結語
培根在《習慣論》中寫道:“思想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習慣,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8]。因此,解決了思想認知上的問題,學習起來才會事半功倍,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這樣一把利器,會讓學生的思想變得通透、行為變得通達。
林木種苗生產技術課程教學過程中開展課程思政,在理論和實踐教學的各個環節,潤物細無聲地融入思政教育元素,讓思政理念細水長流式地貫穿于課程教學的全過程,讓學生的專業知識、實踐技能與思政素養得到全方位發展與提升,實現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面育人的“三全育人”目標,以培養品學兼優的高素質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
參考文獻:
[1]洪鑌.專業課“課程思政”的課堂教學設計——以“中級財務會計”課程為例[J].廈門城市職業學院學報,2020,22(03):15-19.
[2]孫士現,顧永安.《論語》在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文化育人基因探究[J].繼續教育研究,2019(05):103-107.
[3]習近平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強調: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以優異成績迎接建黨一百周年[N].人民日報,2021-02-22(01).
[4]胡耀南,徐思思.在黨史學習教育中賡續紅色精神[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1(12):45-47.
[5]李燕妮.基于活動載體下開展大學生紅色教育的探討[J].智庫時代,2018(46):59-60.
[6]黃少軍,周曉舟,馬留輝,等.《藥用植物栽培技術》課程思政的設計與實施[J].廣西質量監督導報,2021(05):171-173.
[7]王海光.普通植物病理學課程思政元素挖掘和思政教學案例設計[J].天津農業科學,2021,27(04):72-81.
[8]岳鑫,劉德旺,張英,等.思政教育融入藥用植物栽培學教學的探索[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20,18(18):152-154.3BD9E3CE-382E-4E03-A011-C5653442A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