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打贏脫貧攻堅戰后,陜西省把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作為“十四五”時期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重要任務。當前,陜西農村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面臨著脫貧地區防止返貧致貧風險任務重、產業發展可持續能力不強、部分脫貧人口內生動力不足等突出問題。因此,必須健全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幫扶機制、建立推動脫貧地區產業發展壯大支持機制和激發脫貧人口內生動力機制,全力鞏固拓展農村脫貧攻堅成果。
關鍵詞:脫貧攻堅成果;產業發展;內生動力
貧困問題具有復雜性和系統性,脫貧攻堅戰的勝利和農村絕對貧困的消除并不意味著農村不再貧困。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是陜西省“十四五”期間的一項重要任務。
一、“十四五”時期陜西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現實要求
(一)提高脫貧地區可持續發展能力的要求
黨的十八大以來,陜西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和來陜考察重要講話精神,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經過全省上下共同努力,56個貧困縣全部摘帽,288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問題得到歷史性解決,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1]。但也要看到,56個貧困縣(區)雖然整體貧困問題得到解決,但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其落后地位,特別是原11個深度貧困縣(區),經濟發展仍舊滯后,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低于陜西省平均水平。因此,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是提高脫貧人口、脫貧地區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客觀要求。
(二)夯實鄉村振興基礎的要求
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我國“三農”工作重心從集中資源支持脫貪攻堅轉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當前,陜西省農村絕對貧困雖然消除,但在已脫貧地區和脫貧人口中,有的產業基礎比較弱,有的產業項目同質化嚴重,有的就業不夠穩定,有的政策性收入占比高[2],貧困地區的脫貧基礎、御險能力、產業支撐等都還比較脆弱,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根基還不牢固。因此,只有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增強脫貧地區經濟活力和發展后勁,夯實鄉村振興基礎,才能進一步實現鄉村振興宏偉目標。
(三)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要求
鞏固拓展脫貪攻堅成果關系到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2021年中央1 號文件指出“構建新發展格局,潛力后勁在‘三農,迫切需要擴大農村需求,暢通城鄉經濟循環”。《2020年陜西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數據顯示,2020年陜西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 868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 316元,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2020年陜西省貧困地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739元,低于全省農村居民平均水平2577元,低于全國農村居民平均水平6392元。2020年陜西省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22 866元,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1 376元,城鄉居民人均消費支出比值為2.01;2020年陜西省城鎮消費品零售額8543.60億元,鄉村消費品零售額1062.32億元,城鄉消費品零售額比值為8.04。這些數據表明,鄉村是一個巨大的、潛在的消費市場,農村需求是形成國內大循環的基礎。擴大農村消費市場、暢通城鄉經濟循環,關鍵在于提高農民收入。只有鞏固拓展脫貪攻堅成果,持續增加農民收入,才能擴大國內市場,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構建新發展格局。
二、“十四五”時期陜西農村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面臨的主要問題
當前,陜西省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任務艱巨而繁重,突出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脫貧地區防止返貧致貧風險任務重
1、返貧風險大。一是政策性脫貧特征比較明顯。打贏脫貧攻堅戰,如期實現脫貧摘帽,是在密集的政策優惠、超常規政策力度下實現的,脫貧基礎比較脆弱[3]。2020年,陜西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轉移性收入占比約27%,比例相對較高。二是脫貧人口自我發展能力弱。脫貧攻堅戰雖然取得全面勝利,但脫貧攻堅解決的是農村貧困人口的基本生存和發展問題,就是穩定實現“兩不愁三保障”。剛剛越過貧困線的脫貧人口自我發展能力弱,特別是2020年脫貧的18.34萬剩余貧困人口,承受風險能力差,容易返貧。三是生態環境不佳。脫貧地區大多是自然條件差的地區,特別是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山大溝深,土地瘠薄,暴雨洪澇、泥石流等自然災害頻發,返貧問題嚴峻。此外,還存在其他不確定性因素的影響,如鎮安野豬對農作物、中藥材的危害也非常嚴重,直接影響農民收入,加大了農戶返貧風險。四是受疫情影響,陜西省經濟增速下滑,脫貧人口就業渠道收窄,這對于主要依靠務工收入的脫貧戶來講,影響非常大,返貧壓力不容小覷。
2、致貧風險高。脫貧攻堅期間未享受到扶貧政策的邊緣戶群體極有可能是致貧風險最高群體,這一現象應當引起高度關注。脫貧攻堅期間,以收入線為主要標準納入建檔立卡的貧困戶與沒有納入的低收入邊緣戶之間并無實質性明顯差異。但由于扶貧政策和幫扶措施強調精準性,導致邊緣戶群體無法享受到各類優惠扶貧政策,缺少福利保障,對疾病、災害等風險沖擊抵御能力較弱,很容易陷入貧困[4]。
(二)脫貧地區產業發展可持續能力不強
1、縣域主導產業發展不充分。陜西省大部分脫貧縣鄉村主導產業種類多且雜,農業生產專業化、規模化、標準化水平不夠高,難以成為帶動縣域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如肉雞作為丹鳳縣主導產業,2020年產值僅為6.67億元。多數鄉村企業缺少人才、資金和技術,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特別是農產品精深加工能力不足,產業鏈條較短。
2、經營主體帶動能力弱。大部分脫貧縣受經濟發展滯后影響,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數量少,且多數是小微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弱勢地位。在對陜南16個重點幫扶縣調研中發現,僅有5個縣(區)有國家級規模以上龍頭企業,占比不及1/3,帶動農戶能力有限。
3、利益聯結機制不健全。一些龍頭企業出于經營成本、盈利性考慮,帶動農戶意愿不強,再加上經營主體素質參差不齊,雖然享受諸多政策優惠,但實質上并沒有與農戶形成緊密利益聯結機制。33207F7F-5A67-453B-9785-0D27C4D9F5DC
(三)部分脫貧群眾內生動力不足
1、缺乏依靠自身勤勞致富的文化氛圍。脫貧攻堅期間,由于時間緊、任務重,各地都相繼出臺了一些特惠政策、突擊政策,致使一些貧困群眾陷入“福利陷阱”,滋生了“等、靠、要”思想,產生一批有勞動能力卻不愿勞動的懶漢,致使一些群眾雖然在基本生活上實現了脫貧,但思想上并沒有脫貧,仍抱有不勞而獲的心態,對“邊緣戶”和通過自己辛勤勞動努力脫貧的貧困戶產生負面作用,影響社會風氣。調研中發現,目前部分脫貧縣區仍不同程度存在抱有“等、靠、要”思想的農戶,干活時出工不出力,致使一些脫貧村在脫貧后難以形成自力更生、勤勞致富的正向氛圍。在這種環境下,部分脫貧群眾自我發展的內生動力不強。
2、脫貧群眾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教育扶貧只是解決了農村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問題,脫貧群眾的文化程度并沒有從根本上得到提高,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因為缺乏必要的就業技能,脫貧群眾只能安于現狀,致富奔小康的意愿不強,動力不足。
3、脫貧群眾主體作用沒有發揮出來。脫貧攻堅戰中,貧困群眾作為幫扶對象,在“三保障”方面受益頗多,但與之相比,付出的成本卻很少,這使得貧困人口的主體作用不能被激發。這種惰性思維在打贏脫貧攻堅戰后又延續下來,造成部分脫貧群眾沒有真正參與到鄉村振興進程中去,脫貧群眾的主體作用沒有發揮出來。
三、“十四五”時期陜西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對策建議
(一)全面落實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
1、精準確立監測對象。要將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嚴重困難戶作為重點監測對象。此外,對非貧困縣、非貧困村也要重點排查,確保不留盲區。重點監測收入支出狀況、“兩不愁三保障”及飲水安全狀況。在具體操作中,各地需要根據實際情況精準確立監測對象。如,嵐皋縣把縣域內家庭人均純收入低于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60%的農戶全部納入監測范圍;寶雞市渭濱區把“六類家庭”作為重點監測對象,定期排查,及時發現,及時納入。
2、分類施策精準幫扶。抓住返貧致貧關鍵因素,快速啟動發現和響應機制,分類施策,實施精準幫扶,從根本上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如,白河縣按有勞、無勞和障礙性無勞的劃分對納入的“兩類人員”分三類精準施策幫扶,對有勞家庭落實具體幫扶政策,全力支持發展;對無勞家庭落實兜底保障;對因照顧家中失能人員無法外出務工者就近落實公益崗。同時,有針對性地做好源頭預防和應對措施落實,全面防范返貧致貧風險。
3、實施多平臺數據共享。健全防返貧監測數據平臺,加強相關部門、單位數據共享和對接,對監測對象、幫扶對象實施動態管理。如,銅川市耀州區運用國家建檔立卡系統信息、省級大數據平臺監測信息和“掌上扶貧”微信小程序、“12317”扶貧監督舉報平臺,掌握異常數據信息,實施動態監測分析,及時發現返貧致貧風險傾向人群,盡早干預,盡快幫扶。
(二)構建脫貧地區產業發展壯大支持機制
1、全面提升產業可持續發展能力。(1)加快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促進農業提質增效、農民持續增收的重要途徑。特別是要推動粗加工向精深加工發展,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供應鏈,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加強農產品倉儲保險冷鏈物流設施建設,大力發展休閑農業、農村電商等新產業形態,拓寬農民增收空間。
(2)強化農業科技支撐。完善的設施裝備、先進的科學技術是農業現代化的標志。陜西高校數量居全國前列,要充分發揮高校科技和人才優勢,高校創新創業聯盟,推動產學研企深度融合,推動農業節本增效提質[5]。
(3)扎實推動農業綠色發展。綠色是引領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要積極發展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地理標志農產品生產,提升農產品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水平[6],走綠色可持續發展道路。
2、高質量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1)提升家庭農場發展質量。加快培育一大批規模適度、生產集約、管理先進、效益明顯的家庭農場,積極開展家庭農場示范縣、示范家庭農場創建,鞏固提升家庭農場生產經營能力和帶動能力[7]。
(2)規范提升農民專業合作社。進一步完善農民合作社運行機制和經營模式,強化指導監督,創新服務方式,不斷增強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經濟實力、發展活力和帶動農戶能力[8]。
(3)做大做強龍頭企業。一方面,有針對性地引入一批經營規模大、輻射面廣、影響力大、帶動農戶能力強的外地龍頭企業;另一方面,圍繞農業全產業鏈建設,出臺激勵政策,引導農業龍頭企業重點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技術創新、品牌培育和市場拓展,使之成為引領現代農業的中堅力量[9]。
3、進一步完善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1)提高農民參與程度。一是鼓勵農民以土地、林權等開展多種形式合作,強化農民作為市場主體的平等地位。二是挖掘農村集體經濟潛力,讓農民參與產業融合發展。三是積極培育社會化服務組織,為農民參與產業融合創造良好條件[10]。
(2)完善利益聯結模式。積極完善“公司+合作社+農戶”“公司+基地+農戶”等農企融合共贏模式,明確產業分工,提升組織化程度,構建科學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確保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良好,以產業興旺促農民增收。
(3)強化政策扶持引導。發揮政府扶持資金作用,凡享受政府扶持資金、補貼補助、貼息貸款的新型經營主體,應把帶動農戶發展作為重要社會責任。凡申請財政扶持資金、補貼補助、貼息貸款和依托政府擔保機構獲得產業扶持貸款的龍頭企業、能人大戶,應把帶動農戶增收作為前提條件,明確帶動農戶的方式和數量,讓農民實實在在地參與進去。
(三)構建激發脫貧人口內生動力機制
內生動力問題不解決,脫貧成效難以持續。因此,必須采取有力措施,激發脫貧群眾內生動力。
1、營造勤勞致富的文化氛圍。(1)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中華民族是一個勤勞、勇敢、智慧的民族,對于肩負時代重任的當代農民,應大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踐行“幸福是奮斗出來的”“櫓起袖子加油干”,引導其依靠自身努力創造美好生活。33207F7F-5A67-453B-9785-0D27C4D9F5DC
(2)發揮典型引領作用。在脫貧地區切實發揮奮進致富典型示范引導作用,特別是要用身邊事激勵身邊人,激發脫貧群眾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3)實施正向激勵機制。必須形成有勞才有得、多勞多得的激勵機制,精神激勵和物質激勵并用,治懶根、拔窮根、祛愚昧。
2、提高脫貧群眾的綜合素質。(1)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導,加強對脫貧群眾思想、文化、道德、法律的教育,幫助脫貧群眾樹立正確價值觀,引導脫貧群眾用自己的雙手創造幸福生活。
(2)注重實用技能培訓。圍繞產業和就業需要,把市場需求和培訓內容結合起來,培養脫貧群眾成為懂技術、肯吃苦、善經營的勞動者,提高群眾的發展能力。
(3)創新農村成人學習方式。利用建設數字鄉村契機,打造適合農民學習的優質網絡平臺,讓農民通過好的文化欄目、優質短視頻、專家學者們通俗易懂的優質線上課程進行學習;邀請“土專家”“田秀才”到田間地頭進行實踐操作,對農民進行手把手指導;不定期邀請知名專家開展各種形式的講座,讓農民通過“富腦袋”實現“富口袋”。
3、以有力措施帶動脫貧群眾積極參加鄉村振興。(1)引導農民群眾參與當地鄉村振興規劃的制定與推行,激發農民個人歸屬感和集體榮譽感,進而把這種歸屬感、榮譽感轉化為創造美好生活的內生動力。
(2)把農民群眾的實際需要作為制定政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利用政策激發脫貧群眾過上更加美好生活的內生動力。
(3)支持鼓勵農民參加鄉村基礎設施建設與維護,讓農民真正參與到鄉村振興中去,切實增強農民群眾的主人翁意識和責任感。
參考文獻:
[1]陜西省扶貧開發辦公室課題組.陜西打贏脫貧攻堅戰的經驗與啟示[J].新西部,2021(Z1):79-83.
[2]民政部召開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擴大)會議專題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J].中國民政,2020(07):30-31.
[3]張娟娟.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思考——基于陜西省11個深度貧困縣的分析[J].宏觀經濟管理,2020(03):67-72.
[4]張克俊,杜嬋.后全面小康社會我國貧困治理的任務變化與政策轉型[J].中州學刊,2020(10):40-47.
[5]《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零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315.
[6]仲欣.推動農業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發展[N].黑河日報,2022-02-14(03).
[7][8][9]高云才.家庭農場農業高質量發展生力軍[N].人民日報,2019-10-14(10).
[10]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 2022)[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43-44.33207F7F-5A67-453B-9785-0D27C4D9F5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