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非

離開課堂已經多年,但每天仍然在想課堂上發生的事,這種職業記憶難以磨滅。個人的快樂和煩惱,絕大多數與職業有關。在和青年同行交談時,我總是很羨慕他們,教育教學過程中雖然會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難,但我認為,教師的職業特點是“比一般人會學”,因此也會有許多一般人難以感受到的樂趣。不能深知其味,過早倦怠的人,很可能不適合當教師。
很遺憾,許多人并不了解這一點。幾十年中,我不斷被追問“當時為什么選擇師范?”“那么好的機會,為什么不離開學校?”甚至經常被人表揚“堅守在教學一線”“直到退休那天,還在教室里上課”……我不明白,按他們的價值觀,我這個人應當選擇什么樣的職業,又該怎樣“上進”、怎樣“成功”;我更沒想過,一名教師恬然自安地在教室,和學生一起學習,怎么會被人認為是委屈和苦難。我從沒有“堅守”,因為我和學生在一起,我也在學習。教學于我而言,如同在自己的地里耕作,別人怎么能感受我的愉快?生命的體驗是獨特的,每種職業都會讓人對勞動場所產生情感。有位醫生說過,手術室是令許多人恐懼的地方,可是我在這里工作了三十多年,我每天在這里做那些有風險的事,但想到那些手術后的患者能健康地活著,我甘之如飴。
教師也一樣,教師面對的是活生生的人,這些兒童,這些少年,他們今后會成為勞動者,會成為父親母親,會成為有豐富思想情感的人。在這樣的日常工作中,我逐漸認識生命的意義和工作的價值,怎么會認為這項工作需要“堅守”?
想到這些問題,也是因為不久前又被人表揚了一次,說我“長久守望”。我無力再重復解釋了。有些人愛說“堅守”,很可能與他們自身經歷的教育有關,他受了不太正常的教育,有苦痛的記憶,比如,中小學12年,學習負擔過重,壓力過大,沒有自由的思想情感,因而把教育當作“不得已”,他實在不了解教育教學的內涵,有時不免寫出似是而非的話,造成社會對教育教學更多的誤解。學生時期的經歷讓他不想也不敢從事中小學教育,指望他寫出真實的學校和課堂,這種要求可能太高了。
更有一些領導、管理教育的人也鄙薄教育教學工作。最近參與同行茶會,對一些教育管理干部違反常識、違背教育規律,以及傷害學生和教師的行為展開討論,我們發現一個共同特點:這些管理干部過早地脫離教學,在教室里、在課堂上待的時間太短了。
如果他們能在教室里多待一段時間,如果他們熱愛課堂,能在教學中和學生一同學習,成為善于學習的人,他們對課堂的情感,會讓他們成為善于思考、有智慧的管理者。至少,在管理工作中,他們能懂得尊重內行、遵守常識,而不是簡單地發號施令,把管理崗位官僚化。
教育教學工作中,熱愛,是最難得的稟賦。人各有志,很多教師適合從事教學、熱愛課堂,對學生而言,他們最需要這樣的教師;遇上一心“求上進”、想脫離課堂的教師,或許會使他們形成對“教育”的誤解。二十多年前,有位教師被任命為某名校校長,大家紛紛恭賀,我當眾表示了惋惜。那位校長退休時坦言,在校長的崗位上雖然也盡力了,但相較而言,如果仍在教室上課,他做的事也許會更有創造性,也會有更多的發現和快樂。
他的話,耐人尋味。
責任編輯:王梓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