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兆書
摘要:對于如何提升小學數學課題的教學效能,前人已經做出了非常多的研究,也也提出了很多非常有意義的教育意見。此時,針對小學三年級這一數學教育階段,結合具體的數學內容,做出數學課堂之中的課程導入、情境設計以及合作互動方面的探究,由此總結出一條有效的數學課堂教學之路。
關鍵詞:小學;三年級;數學;效能
前言
就當前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情況而言,依然存在教育過程不夠活躍、情境不夠生動以及互動不夠充分,這些都是影響學生學習的一些誘因,因而如何促使學生在數學課堂之中尋找到自我、提升自我的良好學習能力,都是教師應該思考到的問題。此時,針對小學三年級數學課堂教學的現狀,就如何提升數學課堂內的教學效能,將做出如下的分析與探究。
一、懂得把握課堂導入的時機,提升學生的學習熱情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的課前導入工作十分重要,只有一開始就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讓他們迅速知道自己要學習什么內容、開展怎樣的數學課程知識研究,都有利于促使學生真正尋找到合適的數學學習道路。其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來做好相關的小學三年級數學課前導入工作,教師需要針對數學課程教學的內容,選擇與課程內容相關的圖片、文字、聲音及動畫影像等教學素材,而后則是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直觀地呈現上述素材,并逐漸導入相關的課程教學內容,促使學生初步感知課程內容。在做好這些教學導入準備之后,教師可以利用趣味的數學知識問答,向學生拋出學習問題,并鼓勵學生積極的回答問題,從而在數學課堂教學之初,盡可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
以小學三年級數學之中的“分米的認識”內容為例,開展課程教學之前,就要把握好教育內容的導入時機,學會利用生動形象的內容來吸引學生的學習目光,使其可以盡快集中到數學課堂之內。此時,就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去展現1分米的長度概念。比如,向學生展現各種日常生活之中常見的實物,好比桌子、黑板、課本等,并結合文具尺子,引導學生看一看其中的刻度,并指出從0刻度到10這一區間之內的長度就是1分米的長度概念,由此讓學生認清1分米到底有多長,進而知道多媒體教學設備之中展現出來的實物應該如何用分米進行表示,最終構建起知識之間的聯系。此時,學生就可以根據形象生動的圖片以及尺子這一實物,展開關于1分米的探究,以將學生的注意力盡快集中到數學課堂之中,引導學生去探索1分米的長度概念,并由不同的實物來鍛煉學生對分米這一長度概念的利用[1]。
二、以有趣的問題來營造數學學習與探索情境氛圍
一個針對性的數學課程問題都是指導學生更好探究數學知識的過程,且也要注意問題之中的一個趣味性,使得學生根據這一趣味問題,尋找問題的解決方案而不斷展開學習和探究,有利于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此時,教師依然可以結合學生的現實生活,從生活中挖掘數學問題,并營造相關的教學情境來引出問題,使得學生學會從生活之中尋找到數學知識的聯系。同時,教師還要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知識基礎水平等方面,去合理設計探討的問題,使得學生在一個適合自己能力范圍之內的知識探究之中掌握數學知識原理。
以小學三年級數學“平行四邊形”圖形內容為例,教師先引入一張日常生活之中的圖片,并要求學生尋找到圖片之中所學習過的平面圖形,好比正方形、長方形,并由這些圖形來探討其結構特征。如正方形是四條邊都一樣長的圖形,由圖形的理解與認知的過程中,進一步引入關于平行四邊形的結構認知問題,如出示一幅平行四邊形的實物圖片,并詢問學生這一圖片之中的圖形是正方形嗎?是長方形嗎?此時,學生可以自由回答,回答之后教師接著問這些圖形有幾條邊?幾個角?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書本之內的平行四邊形定義,向學生解釋平行四邊形的結構意義與特點,由此打開學生的圖形結構認知學習。之后,教師可以準備好一些實物素材內容,讓學生拿著老師給出來的素材,如一些硬紙條,去模擬剪出一個個平行四邊形,然后將各個邊相交的點訂起來,并拉一拉,去感受其中的變化。可見,在這樣一個互動以及實踐的教育情境之內,學生都是處于一個比較開放的學習情境氛圍之中,有利于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與熱情,且他們的學習意識也是開放的,這對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有著重要的意義。
三、引導學生之間展開數學課堂合作學習
學生之間開展合作,是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互動能力的一次有效嘗試,且適當的合作也能讓學生獲得不一樣的學習想法,有利于開拓學生的學習視野。此時,教師可以組織數學的合作學習活動,以此來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效率。在合作學習中,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能力及水平,按照基本目標-中層目標-發展目標的層次確定不同層次的合作學習目標。然后,將同一層次的學生歸為一組,共同完成同一層次的教學目標。同時,給予學生充足自由的學習時間展開學習,并要求學生們記錄合作學習的過程及心得體會。此外,還要鼓勵學生展開組內的合作互評,互相分析組內成員的學習情況,以在相互分析之中,實現學生之間的共同進步。
繼續以“平行四邊形”結構特征探索為例,比如,基本目標是面向學習成績一般、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教師將這部分學生歸為一個層次,并展開分組合作學習,學習目標包括:讓學生感受大量空間實物及模型,然后概括出平行四邊形的結構特征。中層目標主要對學習能力處于中等水平、理解能力尚好的學生,這部分學生不僅要掌握平行四邊形的結構特征,還要引導學生學會根據平行四邊形的結構特征判斷現實生活之中的哪些物體屬于這種圖形。發展目標主要以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為目標,引入課外的探討案例,來強化學生對平行四邊形結構特征的認知。在分好組和確定好分層目標之后,教師可以例舉一些日常生活常見的物體,引導學生展開結構特征的學習,以此來打開學生的合作學習思路[2]。
四、結語
綜上所述,做好小學三年級數學課堂教學工作,就要懂得開發學生的智慧,給予學生適當的學習與探索時間,讓學生真正投入到數學課堂之內,享受學習的樂趣,這樣的數學課程才意義,因而文章也從這些方面來展開數學課程知識的探索。
參考文獻:
[1]李雪.淺析小學生數學課堂參與度的提升策略[J].讀天下,2021,3(21):105-105.
[2]張璽元,馮瑰.提高小學三年級數學課堂提問有效性的對策[J].課程教育研究,2022,5(47):35-35.A21E8D57-E478-4B4B-937C-2AF7B5912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