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娟 武建鳳 張曉霞
宮頸癌是婦科常見惡性腫瘤,發病率位于女性惡性腫瘤疾病的第4 位,發病主要是由高危人乳頭瘤病毒(HPV)持續感染所導致,最常見于50~55歲的中年婦女,近年來逐漸呈年輕化趨勢[1]。手術切除是宮頸癌的主要治療手段,術后還需要進行長期的放化療來維持和改善手術效果。臨床研究[2-3]發現,營養不良在惡性腫瘤患者中的發病率極高,會直接導致生存期變短,病死率增高。惡性腫瘤患者營養不良的發生與患者性別、年齡、體質量丟失、癌痛、放化療不良反應和睡眠質量等因素相關,同時又會反過來加重患者的放化療不良反應,降低治療效果。宮頸癌患者大多在家庭和社會中承擔著重要角色,受疾病、放化療、家務工作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患者營養不良風險更大,因而更需要加強對患者的營養管理[4]。基于此,本次研究對100 例宮頸癌患者比較全程營養追蹤管理和行為干預的應用效果。
選取我院2019 年4 月—2021 年6月收治的100 例宮頸癌放化療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組間基本特征具有可比性的原則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50 例。本次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的要求,且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入選患者和家屬均簽署研究知情同意書。兩組患者年齡、病程、體質指數、患者自評-主觀全面評定量表(PG-SGA)評分、腫瘤分期、腫瘤類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基本資料比較
1.2.1 納入條件 ①入選患者均符合《宮頸癌診斷與治療指南(第四版)》[5]診斷標準,結合術后病理明確診斷為宮頸癌;②術后在我院進行規律的放化療;③預計生存期限>6 個月;④患者年齡在18~75 周歲;⑤意識清楚,語言表達能力正常,小學以上文化水平,具有一定認知能力,具有配合研究和調查的能力;⑥臨床資料完整。
1.2.2 排除條件 ①合并其他嚴重外科疾病;②合并有嚴重精神障礙、心理障礙、認知障礙、語言障礙和視聽障礙等不能配合研究;③合并有低蛋白血癥;④明確拒絕參與研究和隨訪;⑤臨床資料不全。
對照組患者在放化療期間進行常規護理,包括:開始放化療前向患者發放健康教育手冊,講解宮頸癌的相關知識和放化療方案、療程、注意事項、可能出現的副作用和不良反應等;告知患者在放化療期間飲食應遵循高熱量、高維生素、高蛋白質的原則,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和產氣食物,多飲水;觀察患者在放化療期間有無尿急、尿頻、尿痛等癥狀,有無陰道出血和出血量多少,發現異常及時報告醫師;指導患者保持良好心態,日常加強休息,進行適量運動鍛煉,保持規律作息,改善不良生活習慣。觀察組在常規干預基礎上實施全程營養追蹤管理,具體方案如下:
1.3.1 成立營養管理小組 由研究者牽頭,與1名營養科醫師、2 名放療科醫師和2 名護士、1 名腫瘤科醫師、腫瘤科護士長、4 名腫瘤科責任護士共同組成營養管理小組,研究者負責協調各方,營養科醫師負責對入組患者進行營養評估并指導實施營養干預,放療科醫師負責制訂和調整患者放療方案,腫瘤科醫師負責制訂和調整患者整體治療方案,追蹤評估患者治療效果;腫瘤科護士長負責對研究護士進行宮頸癌相關護理知識的全面培訓。
1.3.2 營養評估 在患者入院48 h 內由責任護士負責對其進行全面評估,收集患者一般資料、病史資料、日常飲食情況等,以PG-SGA[6]為評估工具,對患者近期營養狀況進行評估,其中評分為0~3 分表明患者營養良好,評分4~8 分為中度營養不良,>8 分提示患者嚴重營養不良。同時結合實驗室營養相關指標的檢查結果,準確掌握患者的營養風險。
1.3.3 全程營養追蹤管理
(1)加強營養宣教:在患者住院期間,選取合適時間,通過發放營養知識宣傳彩頁,由責任護士負責對患者進行營養知識的床旁講解,講解時間為30 min 左右。床旁講解需根據患者的日常飲食情況和文化程度進行個體化指導,如存在不良飲食習慣的患者,護士應重點指出其對疾病治療的不利影響,讓患者和家屬加以重視,及時改正。針對文化水平較高的患者和家屬,在講解時護士需解釋清楚飲食原則即可,如清淡、易消化、高維生素、優質蛋白質等。針對文化程度較低的患者和家屬,護士需細致講解到具體包括哪些日常食物,以保證患者理解。組織營養知識小講座,向患者和家屬講解營養篩查的方法,營養管理和監測在疾病治療中的重要性,改善營養的方法和途徑,不良飲食習慣的危害等,提高患者對營養的重視和認識。
(2)動態監測營養狀態:根據患者PG-SGA評分結果對患者進行動態營養監測,營養良好患者每月評估1 次,中度營養不良患者每2 周評估1 次,嚴重營養不良患者每周評估1 次。針對營養狀態持續無改善甚至變差的患者,護士應及時了解患者飲食狀況,綜合相關檢查結果,配合醫師為患者調整改善營養方案。指導患者寫飲食日記,記錄自己每日飲食情況和體質量,護士定期查看患者飲食日記,通過飲食日記和體質量變化來評估患者飲食營養的依從性。
(3)延續性營養指導:①護士與患者建立微信群,推送宮頸癌患者飲食營養的相關科學文章、視頻和宣傳圖片等,在每次放化療1 周內指導患者每日報告飲食情況,了解患者有無胃腸道不良反應、食欲下降等情況發生,針對患者相關情況及時進行處理和調整。②行為干預。護士每2 周與患者進行1 次面對面交談,了解患者這2 周內用藥、飲食、心理、運動和生活狀態,向患者強調良好的情緒可以改善免疫功能,有利于對抗疾病;針對存在不良情緒的患者,護士可通過向患者講解各種治療手段的優勢,講解治愈病例來提高患者康復信心,另一方面,引導患者保持平穩心態,正視疾病,指導患者通過肌肉放松訓練、聽輕音樂來轉移對疾病的注意力。指導家屬積極分擔家務,減輕患者體力消耗,多鼓勵和陪伴患者參加社區活動,多陪伴患者進行適量的有氧運動鍛煉。在性生活方面為患者提供指導,向患者和家屬講解女性生殖系統解剖知識,告知患者營養不良免疫功能下降,精神狀況差,放化療不良反應等也會對其性生活產生影響,引導患者配偶多理解和體諒患者。
(1)免疫功能:通過實驗室檢查檢測患者干預前和干預3 個月后免疫球蛋白IgA、IgG、IgM 以及CD3+、CD4+的水平。
(2)營養狀況:通過實驗室檢查檢測患者干預前和干預3 個月后血紅蛋白(Hb)、血清白蛋白(ALB)和前清蛋白(PAB)的水平。
(3)生活質量:選用歐洲癌癥患者生存質量測定量表(EORCT QLQ-C30)[7]于干預前和干預3個月后對患者生活質量進行評估。該量表包括功能、總生活質量和癥狀3 大領域,本研究采用其中的功能領域和癥狀領域,功能領域包括軀體、角色、社會、情緒和認知5 個維度,采用4 級評分(1~4 分),得分越高生活質量越好;癥狀領域包含了癌癥常見的9 種癥狀,采用4 級評分(1~4 分),得分越高生活質量越差。計分時采用標準化得分,每個維度將粗分轉化為0~100 分。
采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組間率的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的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患者免疫球蛋白IgA、IgG、IgM以及CD3+和CD4+等免疫功能指標的水平值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3 個月后,觀察組免疫球蛋白IgA、IgG、IgM 以及CD3+和CD4+等免疫功能指標的水平值均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免疫功能相關指標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血紅蛋白、血清白蛋白和前清蛋白等營養指標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3 個月后,觀察組血紅蛋白、血清白蛋白和前清蛋白等營養指標水平均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營養相關指標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生命質量各維度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3 個月后,觀察組功能領域各維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癥狀領域評分低于對照組,各指標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生命質量評分比較(分)
癌癥對患者的身心影響巨大,而作為女性患者,宮頸癌手術治療時子宮的切除意味著其生殖器和生育能力的喪失,再加上術后長時間的放化療,使得該疾病對患者心理狀態的影響更加嚴重,導致患者整體生活質量下降。
有研究[8]指出,營養不良是癌癥患者預后不良的重要影響因素,會導致機體組織和細胞的修復能力、免疫功能下降,影響放化療藥物的代謝和吸收,最終影響患者治療效果,因此臨床中應加強對癌癥患者的營養干預。本次研究通過對觀察組宮頸癌放療患者進行全程營養追蹤管理,結果顯示,患者營養指標和免疫指標的改善情況優于對照組,這一結果與王曉玲等[9]的類似研究結果一致,表明全程營養追蹤管理可有效提高宮頸癌患者的免疫功能和營養狀況。本次研究首先成立了營養管理小組,由多學科協作,以PG-SGA 營養評估工具為基礎,對入組宮頸癌患者進行了全面細致的營養評估,了解了患者目前的營養狀況和風險,以及影響患者營養狀況的相關個體原因,在此基礎上,通過一對一指導和集中講解的方式對患者進行營養知識宣教,提高了患者對營養管理的認知和重視度,然后通過PGSGA 營養評估工具和飲食日記來對患者的飲食營養情況進行了持續動態的監測,針對患者營養改善和惡化情況,在營養管理小組的共同協作下,對營養方案進行動態調整,同時還通過微信交流和定期面對面交談的方式對患者營養管理進行持續指導,最終促進營養狀況的改善和免疫功能的提升。薛志芳等[10]相關研究指出,全程營養管理是一種全新的營養管理理念,根據PG-SGA 評分和實驗室指標對患者營養和免疫功能進行準確評估,在專業營養師的指導下制訂飲食營養方案,能夠最大限度地降低癌癥患者營養和免疫風險,減輕放化療以及疾病慢性消耗對機體的損傷,從而保證治療效果的改善。
生活質量為評價患者預后和護理效果的重要指標,生活質量的提升也成為癌癥患者治療的護理目標之一[11]。黃麗金等[12]研究指出,宮頸癌患者在術后放化療的過程中生活質量受其心理狀態、共性癥狀、毒副作用等影響較大,進行全程營養追蹤管理,觀察組患者生活質量的改善優于對照組,這一結果表明全程營養追蹤管理可有效提升宮頸癌患者的生活質量,與學者李靖等[13]的研究結果一致。這主要是因為,在全程營養追蹤管理干預下,患者營養管理知識和能力均有所提升,營養狀況和免疫功能也得到了改善,此外,通過對患者的行為干預,指導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情緒,加強運動鍛煉,積極參加社交,引導患者最大程度地提高生活舒適度,回歸社會,最終促進患者生活質量的整體提升。孫仁娟等[14]的類似研究指出,通過對癌癥放療患者實施全程營養管理,采用團隊合作的營養管理模式,對患者進行全程、個體化的營養管理,能夠有效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馮林梅[15]相關研究顯示,加強對宮頸癌患者的行為護理干預,對患者的疾病管理行為進行指導、控制和矯正,以改變其不利于健康和疾病康復的行為,有利于患者疾病治療效果改善,幫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行為模式。
綜上所述,對宮頸癌放療患者實施全程營養追蹤管理,可有效提高患者免疫功能,改善營養狀況,提升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