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靜 錢玉瑩 戴禮鳴 李林 侯志楠
髖關節骨折多伴有劇烈的疼痛,患者會由此出現焦慮、緊張、恐懼等不良情緒,依從性和配合度相對較差,這也給麻醉和手術的順利進行帶來一定程度的影響。從既往臨床病例資料來看,超聲引導下的髂筋膜間隙阻滯(fascia iliaca compartment block,FICB)在緩解髖關節置換手術患者疼痛方面具有顯著的效果[1]。為進一步提升超聲引導下FICB的臨床價值,本研究探討綜合護理干預聯合麻醉配合在超聲引導下FICB 中的應用效果。
選取2020 年6 月—2021 年7 月擇期行髖關節置換手術60 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家屬均知情同意參加本研究,按照組間基本資料匹配的原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 例。觀察組中男9 例,女21 例;平均年齡80.73±9.53 歲;平均體質量51.80±6.35 kg;ASA 分級:Ⅱ級10 例,Ⅲ級20 例。對照組中男11 例,女19 例;平均年齡78.23±10.81 歲;平均體質量53.90±6.92 kg;ASA 分級:Ⅱ級12 例,Ⅲ級18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通過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
兩組患者均實施全身麻醉或椎管內麻醉聯合FICB,將患者置于仰臥位,開放外周靜脈通路,消毒皮膚鋪單,使用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將4~15 MHz 高頻超聲探頭平行放置于腹股溝韌帶下方1 cm處,股動脈外側,髂恥連線中外1/3 處,獲得清晰的髂筋膜、髂腰肌超聲視野,采用平面內技術進行穿刺[2],先注入適量生理鹽水或局麻藥,確定針尖位置是否符合要求,回抽無血注入0.3%鹽酸羅哌卡因30 ml,神經阻滯后15 min 且患者疼痛明顯緩解后實施椎管內麻醉或全身麻醉。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包括術前訪視給予健康指導,術中觀察及術后安全轉運交接。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予以綜合護理干預,具體內容如下。
(1)情緒疏導: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患者講解術中情況、術后注意事項,向患者介紹劇烈疼痛的概念、程度、危害性以及鎮痛的必要性[3],以護理人員制作的視頻及漫畫手冊向患者進行健康知識宣教,并通過相似病歷對比的形式讓患者了解疼痛可能持續的時間以及有效應對方案,幫助患者正確認識自身疾病,消除恐懼等不良心理。
(2)麻醉準備:患者入室后仔細核對手術相關信息,并配合麻醉醫生連接監護儀,再次向患者介紹麻醉過程中的注意事項;實施預保溫,提前調整室內溫度至24~26℃,若患者感覺溫度過低,可使用保溫毯;確保手術室各設備均處于完好備用狀態。
(3)麻醉配合:調整合適的仰臥位,連接電源根據要求選擇線陣凸形探頭,待消毒鋪巾工作完成后,及時將高頻線陣探頭遞于麻醉醫師協助其套無菌保護套并完成探頭涂抹耦合劑的工作;其次,在麻醉醫師完成穿刺和神經定位的操作中,協助完成超聲焦點深度的調整工作,以確保圖像的清晰度;推注麻醉藥物后,耐心詢問患者的感受,觀察病情防止局部麻醉藥中毒及神經損傷等潛在不良事件的發生。
(1)焦慮情緒:采用焦慮視覺模擬量表(VAS-A)評價干預前后兩組患者的焦慮水平,分值0~10 分,0 分為鎮定,10 分為非常焦慮,評分越高焦慮程度越高[4]。
(2)麻醉參數:比較兩組患者麻醉參數指標,包括FICB 前準備時間、FICB 操作時間以及手術時間。
(3)滿意程度:術后回訪調查兩組患者對手術室護理服務的滿意度,結果分為完全滿意、基本滿意、不滿意3 項。
采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等級資料比較采用秩和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患者焦慮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焦慮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干預前后兩組患者焦慮評分比較(分)
觀察組患者FICB 前準備時間和FICB 操作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手術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麻醉參數指標比較(min)
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程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程度比較
超聲引導下FICB 是近幾年來新興的一種應用于髖關節置換手術鎮痛的有效手段,鎮痛效果良好且安全性理想,取得了顯著效果。但目前關于麻醉配合及綜合護理要點的研究相對較少。從既往臨床經驗的總結來看,髖關節骨折患者以老年人為主,相對于其他年齡階層的人群而言,老年人不僅臟器功能退化明顯,且多數合并有一種或多種基礎性疾病,若術中護理及麻醉配合不合理,可能會阻礙手術順利進行,增加術后并發癥發生風險,嚴重者甚至危及生命。其次,麻醉是一門極其專業且精細的學科,除了基本的麻醉藥物用量外,護理人員的配合是否到位也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麻醉效果[5-6];大多數老年手術患者無法從專業的角度理解麻醉,加上疾病本身的疼痛對手術預后的未知,很容易出現焦慮、緊張、恐懼和煩躁等不良情緒,也會主觀的擔憂麻醉效果和安全性,依從性和配合度易受到影響[7]。因此護理的第一個要點便是緩解患者的負性情緒,通過講解、舉例、圖文宣教、觀看視頻等形式幫助患者詳細了解麻醉和手術,幫助其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8],也讓患者相信在麻醉醫師的精確處理下,能夠在無痛的狀態下接受治療,改善心理應激,使生命體征趨于穩定,不僅有利于保證手術的順利進行,也能夠降低術中用藥[9]。
髖關節置換手術患者術前疼痛可影響椎管內麻醉體位的擺放,術后疼痛不僅會對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影響,同時也是誘發心血管及呼吸系統并發癥的獨立風險因素[10-11],延長患者康復進程,增加術后風險性。相對于常規的麻醉而言,超聲引導下FICB 是依靠一定容量的局麻藥在髂筋膜間隙內擴散阻滯相關神經,達到降低患者疼痛感的效果;在阻滯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暴露部分軀體,老年人的體溫調節能力較差,因此護理人員應預見性地調整手術室溫度,必要時使用保溫毯,防止低體溫等不良事件發生[12];實施阻滯麻醉前由于疼痛及個人情緒的影響,使患者配合麻醉的依從性降低,因此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導,擺放或改變患者體位時盡量做到動作輕柔,輕輕握住患者的手給予支持與鼓勵,能夠密切護患關系,減輕焦慮情緒,提升配合能力。超聲定位FICB 較傳統的盲探“落空法”成功率明顯增高,超聲定位不僅能夠幫助醫師更加準確的定位穿刺針位置,還能夠詳細觀察患者的神經結構,有助于提升藥物的擴散效果[13-14],這也是超聲引導下FICB 安全性理想的關鍵,但從實際應用來看,上述操作很難由麻醉醫師獨立完成,這也對護理配合提出了更高且更專業的要求,良好的護理配合須貫穿于患者入室后的情感管理、FICB 前的準備以及FICB 操作配合的高準確性3 個環節,3 個環節科學到位是保證麻醉及手術順利開展的關鍵[15]。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FICB 前準備時間和FICB 操作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焦慮評分低于對照組,提示綜合護理干預聯合麻醉配合可縮短FICB 前準備時間及操作時間,緩解焦慮情緒。髖關節置換手術患者患肢的疼痛會影響患者麻醉手術的依從性及康復進程,除了使用藥物緩解疼痛外,對患者進行疼痛認知教育,提升其認知水平,從而提高其對疼痛的耐受性也是一種可行方法,綜合護理干預體系下的健康宣教和情緒疏導,可幫助患者正確認知各時間段疼痛發生的原因,避免由此產生負面情緒而加劇疼痛。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理滿意程度高于對照組。患者的滿意率并不直接代表麻醉或手術效果,絕大部分患者對于醫護服務的滿意評價大多停留在主觀層面,由于客觀原因引起的自身焦慮、恐懼等情緒以及劇烈的疼痛,很容易讓患者主觀認為是醫護服務不到位,患者并不能從專業和客觀的角度去分析某一項醫療護理行為[16]。綜合護理干預體系下的術前健康宣教、術中安慰與疏導、術后康復指導,讓患者對疼痛和手術有一個正確的認知,認知水平的提升有助于解除患者的疑慮和恐懼;其次,從患者的主觀情感角度來看,綜合護理體系下強調患者情緒和依從性的重要性,護理人員在患者進入手術室且意識狀態相對良好的情況下進行反復的溝通交流和情緒疏導,能夠讓其感受到被尊重和被關心[17],主觀情緒被照顧也有助于提升其護理滿意度;最后,從麻醉效果來講,超聲引導下FICB 是一種科學有效的治療手段,治療進程和效果符合臨床預期也是推動和諧護患關系建立的重要因素[18]。
綜上所述,綜合護理干預及良好的麻醉配合在超聲引導下FICB 中應用,能夠有效縮短麻醉前準備時間、操作時間,進一步提升麻醉效果,保證手術正常進行,同時有助于建立和諧護患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