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淑英
小古文雖然篇幅較小,但蘊含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學習小古文,可以使學生接受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和感染,更好地傳承中華文化。近年來教材中小古文篇目的增加,也體現了國家對古文教學和傳統文化的重視。在教學時,教師應遵守循序漸進的原則,設計符合學生發展規律的教學方法,由淺入深,由易到難,不斷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從初步接受小古文到深入理解小古文,為初高中的文言文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并能充分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
一、讀寫結合,建構運用語文素養
語言的運用不僅包括字、詞的搭配,還有基本的句式等,教師需要幫助學生對語言進行表層感知。小古文篇幅小,朗讀有韻味,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誦讀,可以幫助學生培養語感,在不斷的朗讀中品味小古文的語言,感受文章所蘊含的情感。對于故事性的小古文,學生通過朗讀可以具體感知其主要內容;而對于說理性的小古文,學生則可以在朗讀中感悟哲理與智慧。
教師可以鼓勵中高年級的學生在學習小古文后進行一定的仿寫或續寫練習,這不僅可以檢測學生的學習成果,也可以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如教學《司馬光》時,教師可以根據文中“群兒戲于庭”一句,利用相關的圖片,讓學生進行仿寫。在教學《楊氏之子》這篇小古文時,教師可以把班級學生分成三組,分別擴寫楊氏之子的外貌、孔君平的動作和對話以及楊氏之子反駁時的聰明。不論學生寫的文字是否有錯誤,教師都能強烈地感受到學生對文言文的興趣和熱情。由此可見,只要教師充分引導,仿寫小古文并不是遙不可及。
二、靈活教學,發展提升思維素養
小古文雖然篇幅較小,但教師也應注意方法的靈活性。有些小古文有很強的故事性,如《司馬光》全文只有30個字,但清晰地描寫了孩子們玩耍及發生意外并得救的完整過程。在教學“眾皆棄去”一句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想象:這句話只有4個字,但描寫了群兒在發生意外之時的表現,那他們在逃跑時可能會說些什么?做些什么呢?學生們會想象有的孩子會哭著跑開,有的孩子甚至在跑的過程中摔了一跤,有的孩子會大聲呼救,還有的可能會去找大人……這些想象都是合理的,教師也可以請學生適當地表演這些畫面,這樣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還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度,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這句話。
再如《伯牙鼓琴》一文不但描寫了伯牙和鐘子期之間的友情,還描寫了伯牙的琴技高超,琴音動人。教師可以適當利用《高山流水》這一樂曲,幫助學生體會伯牙的琴技。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想象:伯牙除了彈奏高山和流水,還可能會彈奏什么呢?鐘子期聽了會如何贊美呢?這樣不僅打開了學生的思維,還可以引導學生進行仿寫,從而提高學生的語言素養。
三、對比體驗,豐富提高審美素養
在學習《司馬光》一文時,大部分學生已經讀過現代文版本,也有一部分學生已經能夠用自己的話把這個故事復述出來,因此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對比閱讀,通過直觀的對比感受,體會小古文的語言特點,這樣不僅豐富了教學活動,還完成了課后練習,達到了教學目標。同時,在對比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明白,學習古文并不難,只要善于對比和思考,小古文比現代文更有趣,小古文可以只有30個字,而現代文則需要更多的篇幅。通過對比,學生能夠體會到小古文語言精練、富有情趣的特征。
四、把握精髓,傳承理解文化素養
古文中蘊含的歷史文化是代代傳承下來的優秀文化。小古文的學習,就是引領學生穿梭歷史時光,去了解古人的生活及思想,去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因此教師要利用小古文這一橋梁,搭建學生走向歷史的路。
例如《少年中國說(節選)》一文生動地表達了一百多年前梁啟超先生強烈的進取之心和對中國的熱愛期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補充相關背景知識,介紹戊戌變法前后的中國,讓學生體會梁啟超開闊的視野和博大的心胸,并體會如今中國的強大,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
總而言之,小古文在小學的教學中應以“激趣”為主,教師要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為初高中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因此教師應選擇適合學生的學習方法,引領學生走入小古文,走入歷史,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