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杰平
摘要:民間風俗文化即民俗,具有多種多樣的表現形式,如民間故事、民間舞蹈、民間技藝等,而這些民俗文化的表現形式,除了具有顯著的地域性文化特征之外,還與歲時節日等民俗有關,是多種民俗活動的形象載體,它的傳承發展亦需在特定的民俗環境中進行。本文以秧歌為個例,運用分析、綜合和比較等方法,對民間舞蹈中的民俗文化特征進行初步探討,厘清其適應當地群眾的民俗心理、行為的需要,并與當地的民風民俗相互影響滲透的關系。
關鍵詞:民俗文化;民間舞蹈;秧歌
秧歌是民間常見的、人們喜聞樂見的一種民間舞蹈,動作活潑、質樸,帶有極大的即興創造成分,同時又遵循一定的套路進行表演,充滿民間生活的情趣。由于秧歌舞蹈形態異彩紛呈,自娛性和觀賞性較高,深受廣大人民群眾喜愛。
一、民間舞蹈與歲時節日民俗
鐘敬文先生在論及民間舞蹈的社會功能時指出:“以文娛活動辭舊迎新是民間舞蹈最廣泛的社會功能,在年節時扭秧歌、耍花燈、男女老少尾隨舞隊,人們既是舞隊的觀賞者,又是舞隊的助興者,人越集越多,舞越演越歡。白天是陣容龐大的秧歌隊,晚上則是氣勢宏偉的花燈隊”。對一地民間舞蹈的考察離不開與之相關的各類民俗事象,民間舞蹈不受時間、場地、人數的限制,自由宣泄內心情感,在歲時節日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民俗活動的重要表現方式。
人們通常把燈節中表演的各種民間舞蹈統稱為“扭秧歌”,其中保持著許多古老的風俗習慣,主要流行于陜北、山西等地。一年一度的燈節對于過去相對貧困的山村居民是難得的娛樂機會,激烈歡騰的場面,鑼鼓聲、鞭炮聲由遠而近,各路秧歌隊盡興表演,隊伍越演越大,或踩高蹺、或持紅綢、或持扇……表演形式多樣,滿足了民眾的審美體驗和情感宣泄的需要。
民間舞蹈與民俗活動密切相關,民間舞蹈的多數活動都是在歲時節日中進行的。中國歷來重視樂舞在節日風俗中起的作用,漢武帝每逢正月十五盛燈火;隋煬帝在正月十五那日,調數萬人在皇城門外著盛裝,通宵歌舞;唐玄宗時期,在上元夜張燈結彩,載歌載舞;宋代,增添了多種娛樂活動;元、明以后,各府縣多撰寫地方志,主要描繪民間舞蹈的內容和形式,有踩高蹺、扭秧歌、打腰鼓等等。所以,要研究民間舞蹈,就不可以脫離當地的民風民俗。反之,民俗研究中,對于民間舞蹈的研究,就不可或缺。
民俗學家張紫晨在《舞蹈藝術與民俗文化》提出:“民間風俗為舞蹈藝術提供了內容、氣氛和表現環境,而舞蹈又是民俗文化整體中有形傳承的重要表現。特別是民間舞蹈,往往與民間風俗互相滲透、結為一體”。民間舞蹈與民間習俗緊密相關。民俗為民間舞蹈提供了必要的舞臺,節日的周期性又為秧歌的延續提供了有利條件。絕大多數秧歌的表演不是單獨進行的,一般會在元宵節和廟會來表演,種類繁多,形式多樣,成為節日民俗里固定的內容。秧歌在特定的歲時節日里表演,因此也可以把它看作是節日民俗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民間舞蹈是多種民俗事物的形象載體
秧歌最初是農民田間勞作時所唱之歌,由一般演唱發展為多種戲曲人物扮相的民間舞形式,它與民間口頭文學、民間游戲娛樂、民間信仰、民間戲曲、民間工藝美術等聯系密切。秧歌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充分說明了秧歌不僅使人們享受美感,自身參與還可以盡情地宣泄情感。民間口頭文學增強了秧歌的趣味性,解釋了眾多民間舞蹈的內容,同時民間舞蹈又是眾多民間口頭文學的形象載體。
民間戲曲的成分增添了秧歌的藝術效果。在秧歌的表演當中有不同的戲曲人物扮相,服飾多是戲曲人物的衣著,表演者可以按照自己的生活扮演不同的形象。流傳于山西武鄉的頂燈秧歌,表演者要在面部和后腦勺畫上臉譜,臉譜的圖案主要來自戲曲人物,描繪的人物臉譜一前一后都是大花臉,如京劇《穆柯寨》(楊家將演義穆桂英成長之地)中的孟良、《霸王別姬》中的霸王,頂燈表演者在正對或背對觀眾時,都會露出或威武、或猙獰、或詼諧的臉譜化面孔。
同時,秧歌的表演,也和戲曲一樣,有生、旦、丑等行當的劃分,如山東膠州秧歌所扮演的鼓子就是戲曲的老生,棒槌扮如戲曲中的小生、武生,翠花扮如青衣,扇女扮如花旦。又如遼南高蹺秧歌的扮演者,女角稱上裝,男角稱下裝,頭蹺扮如武丑,二蹺扮如武旦,所表演的曲目,都取自于戲曲劇目,每出戲都動作風趣幽默、技藝精湛,充滿著民間鄉土氣息。
和諧,是貫穿所有民俗活動的一條主線,秧歌作為一種民俗娛樂活動,在起到情感宣泄功能的同時,也可以促進人們之間的交流。秧歌的表演從另一層角度理解,可以是一種軟化劑,是為村上搞和諧的一種方式。鼓子秧歌中“背布袋者”,是負責收納禮物的人,當地有這樣的習俗,在村與村之間,秧歌隊到另一地演出時,接待一方熱情招待,贈送禮物,以表示謝意,互賀新春。海陽秧歌表演中“土炮鳴禮”,如果兩村間之前有嫌隙,現已和好,則由其中一方送秧歌,另一方到村外相迎。而“三進三退”的表演——兩隊秧歌相遇,從不沖突,越舞越烈,各顯實力,接觸時相互禮讓,也充分顯示出重禮好義的和諧古風。
三、民間舞蹈的傳承發展離不開特定的民俗環境
民間舞蹈由廣大人民群眾集體創作,不斷積累、發展,又在群眾中進行傳承,它的形成和發展,與各地區居民的自然條件、風俗習慣密切相關,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與民族特色,同時在發展的過程中會注入新的成分。世界上幾乎每個民族、每個國家,都有各自獨特的民間舞蹈,在各自的民俗環境基礎上,呈現出各不相同的民俗特征。由于特定的自然環境與社會生活的熏陶,秧歌表演者從小就跟隨長輩們耳濡目染各種歌舞活動,從小練習掌握基本舞步,可以跟著鑼鼓踩點。
秧歌除了固定的表演模式,還可以將現實的情感加入舞蹈中,使得傳統秧歌的表演不斷注入新的成分。例如:遼南高蹺。秧歌之所以得到很好的發展,其原因是和遼南地區民間高蹺有直接的關系,很多民間藝人自愿加入,特定的民俗環境使得高蹺秧歌不斷繼承與發展。
民間舞蹈屬于群眾性的活動,參與者同樣也是表演者。節日中的特定環境成為傳播民間舞蹈的重要場所。傳遞與傳承往往成為眾多民間藝術的衡量標準,很多民間藝人和年輕人在每年的春節和元宵節等重大活動中都愿意參加秧歌的表演。正因為這種特定的民俗環境,秧歌這種傳統藝術才會不斷得到傳承與發展。漢族的春節、傣族的潑水節、水族的端節都帶有辭舊迎新的含義,人們通過歌舞活動展示自我,表達內心的情感,這種特定的環境在人們的腦海中留下印象,并鼓動人們再創造,無疑為民間舞蹈的發展帶來了動力。流傳于我國眾多地區的“迎春百花盛會”,來自民間各種花會,人們積極地參與迎春表演。
各地的秧歌大多被列入省級或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營造非遺保護良好氛圍對于秧歌的傳承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秧歌的表演在娛樂形式多樣化的城市逐漸減少,在一般村鎮和一些偏遠地區,秧歌依然比較流行。各地區秧歌面臨的現實狀況不同,可以嘗試一些新的秧歌形式,在我們的生活中,把秧歌與旅游、貿易、影視等活動結合在一起,在發展各地經濟的同時也可以促進當地民間舞蹈的傳承發展。
四、結語
秧歌,作為民俗文化的舞蹈表現,出現在民俗活動之中,是一種常見的民俗文化現象,它是以當地的民俗文化為基礎和背景,以群眾喜聞樂見的舞蹈表演形式,著重體現和解釋了當地的民俗文化及民眾的民俗心里、精神。因此,不同民族、不同地區的秧歌(民間舞蹈),具有明顯不同的地域差異和特色,都和當地民風民俗及眾多民俗事象緊密結合,呈現出不同的民俗文化特征,發揮著不可替代的社會作用。而眾多民間舞蹈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這對于保護、重建更多地域性民俗文化空間,對于民間舞蹈的傳承發展,都具有深遠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楊靜.地方民俗文化背景下的群文舞蹈創作[J].藝海,2020(02).
[2]龔蘭.民間傳統舞蹈與民俗的關系探究[J].黃河之聲,2017(13).
[3]張昆昆.“秧歌”的戲劇化與“劇種”定型[J].戲曲研究,2021(04).
[4]王長壽.楊艷伶.陜北秧歌[J].少年月刊,202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