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手工技藝作為傳承我國民族文化的首要途徑,手工技藝的活態化發展需要借助高質量設計人才的培養,并將其融入到高校工藝美術專業等級教學中,可以培養實踐能力強的高質量設計人才,又能對高校的教學體系予以完善,進一步推動我國手工技藝教育的蓬勃發展。為此,本文主要圍繞手工技藝類在高校工藝美術專業教學中的應用展開研究,希望可以為相關人士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
關鍵詞:手工技藝類;高校;工藝美術專業;應用
引言
傳統手工技藝是我國各民族人民經過長時間的社會實踐中所創造出的一種智慧結晶,歷經世代相傳,在長期發展中與人民的日常生活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F階段,我國大部分高校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憑借自身的教育優勢,開設有關手工技藝的課程,以此來提高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程度。工藝美術是一門與社會生活、經濟發展有著密切聯系的專業學科,將手工技藝類應用與高校工藝美術專業教學中的目的就是傳承我國文化,對手工技藝加以保護,以及培養高質量的手工人才。
一、手工技藝類在高校工藝美術專業教學中應用的必要性和現狀
(一)必要性
將教學的蓬勃發展當作最終的教育目標,提出切實可行的手工技藝課程教學策略,其目的是最大限度發揮美育協同立德樹人的作用,也是高校藝術設計對手工技藝起到傳承和挽救的作用。首先,有助于提高學生專業技能與審美素養。高校憑借傳統文化當作平臺,將其與現代技術密切融合,讓學生感受手工技藝的特色與創造價值,使得學生對我國民族傳統文化的自豪感有所增強,在提高繼承傳統文化責任感的同時,提升自身審美修養。其次,高校應將雙軌制課程結構當作核心導向,確保實踐課程與教授知識二者之間的并行,提高學生對工藝藝術品鑒賞能力的同時,鍛煉動手操作水平,實現知識的靈活運用。所以,在工藝美術專業教學中,應該改變以往理論且單一的教學模式,對學生的動手能力予以重點關注,以便于培養擁有充足理論知識且具備良好實踐能力的綜合型人才。
(二)現狀
作為非文化遺產的手工技藝,因為難以與高校課程相融合,使得大部分非遺項目并不能很好的引進到高校中?,F階段,手工技藝類課程的開設始終處于邊緣化解散,我國大部分高校也沒有對手工技藝專業方向予以明確,教育部門尚未將及技藝類課程融入到學科建設中,導致手工技藝類面臨垂危的邊緣。同時,高校中專業的師資隊伍與教學設施相對比較匱乏。因為學習手工技藝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進行練習,并練習難度比較大,培養教師資源的成本耗費也相對高昂。作為手工技藝的傳承人進入高校教學的機會比較少,大多數教師所使用的教學模式與課程體系嚴重缺少創新性,再加上對于教學內容與教學手段的戰略思考比較少,使得高校中學習課程的模式過于單一化。
二、手工技藝類在高校工藝美術專業教學中的應用
(一)激發學生對手工技藝學習興趣
高校學生作為投身到各行各業的人才預備軍,而文化行業的高校亦是如此,相對于其他行業的人才而言,我國藝術人才肩負著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偉大使命,所以高校工藝美術專業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積合理融入優秀文化。除手工技藝的技巧之外,藝術的產生也會形成各種情結,而傳承者倘若沒有與創作傳統手工藝的創始人擁有相同的歸屬感和特殊情結,將難以體會工藝的獨特魅力,甚至會降低學習興趣。所以高校工藝美術專業的教師應重點激發學生對手工技藝的學習興趣,可以通過播放視頻的方式讓學生領悟手工技藝的美,就比如說借助閩南工藝漆線雕制作過程的視頻,呈現細膩的雕刻之美,通過制作作品雛形、調和原料、搓線等工序,處處彰顯著匠人的心思,進一步讓學生認可手工技藝,并產生強烈的學習興趣。
(二)構建手工技藝模塊化知識體系
構建設計學科理論知識體系,并在體系中合理融入材料學、民俗學等多種學科,依托這些學科系統構建手工技藝類文化的發展體系。高校工藝美術專業教師基于理論與實踐,對不同主題的手工技藝課程選擇最為恰當模塊予以組合授課,就拿釉下五彩工藝美術專業的教學舉例說明:首先教師應讓學生熟悉醴陵釉下五彩瓷所具有的特點,并引導學生對典型作品展開欣賞,激發學生對釉下五彩工藝學習的欲望。之后教師應讓學生對醴陵釉下五彩工藝流程進行學習,比如“二燒制”、“三燒制”等內容,熟悉最為基本的器型,全方位掌握釉下五彩工藝的成型方法,并選取題材進行畫面設計工序,最后鞏固所學習到的裝飾方法,對其進行熟練地運用。在釉下五彩最原始的風格中,借助以往手工技藝強調工藝品的完整程度,學生可以將現代元素與傳統元素予以有機結合,強調工藝的新意性,最大限度彰顯時代特征。不僅如此,高校工藝美術專業教育需要加強對手工技藝類教學資源的投入力度,尤其是教學經費方面的投入[1]。
(三)拓展活態化手工技藝實踐課程
高校工藝美術專業課程需要為學生留下充足的課程實踐活動,讓學生到醴陵親身感受釉下五彩陶瓷的獨特魅力。對于陶瓷設計的實踐教學應保證其教育功能可以得到充分發揮,實現實踐與設計知識二者之間的統一。教師可以將研究所、工業園等當作是實習基地場所,就比如在醴陵瓷谷中,學生通過對研學課程的實踐與學習,能夠實現與我國傳統文化面對面交流,感受到手工技藝的制作過程和我國手工技藝的文化。不僅如此,高校工藝美術專業教師可以結合上課地點選擇最為恰當的實踐場地,引導學生體驗傳統的手工技藝,通過拉坯、燒制并借助藝術畫面滿足對意境的追求,或者選擇多種傳統題材的手繪內容,運用填色的方式形成屬于自己風格的作品,對于學生的作品教師可以選擇在校園中進行展覽,進一步調動學生對手工技藝的學習興趣。通過開展實踐教學項目,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對傳統手工技藝的保護意識與傳承意識,還能有效調動學生對手工技藝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實際動手操作過程中領悟到手工技藝的魅力之處[2]。
結束語
總而言之,通過激發學生對手工技藝學習興趣、構建手工技藝模塊化知識體系以及拓展活態化手工技藝實踐課程等方式,將手工技藝類應用到高校工藝美術專業教學中,能夠有效實現工藝美術專業課程的行業化轉向,進一步培養理論知識與動手實踐能力兼備的高質量人才,推動手工技藝教育的長遠發展。
參考文獻:
[1]湯新星,李凱文,王健.手工藝技藝類非遺在高校工藝美術專業中的教學策略——以醴陵釉下五彩為例[J].湖南包裝,2021,36(06):174-177.
[2]佟則.淺議高校新工藝美術設計與傳統手工藝文化結合的必要性[J].美術教育研究,2018(22):115-116.
廣西中青年教師基礎能力提升項目:基于“文化自信”的廣西仫佬族非遺文創設計研究 編號:2020KY06048
作者簡介:范前程,1978年11月,男,漢,江蘇無錫,研究生,副教授,工藝美術、裝飾藝術,桂林理工大學。3E435ADA-DEC8-4689-8ACF-F1BE64F1D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