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甜鳳
【摘要】本篇通過收集整理門九章教授2015年1月-2016年12月兩年內記錄完整的門診病例,篩選出使用聯合方組治療的病例,分析統計聯合方組治療的病種、方劑來源、各功效方劑占比、常用聯合方組、各系統疾病常用方組等,歸納總結出門九章教授應用聯合方組的特點,以供醫家臨床參考借鑒。
【關鍵詞】聯合方組;興陽;經方
本篇共收錄門九章教授兩年內門診病例收1565例。整理發現,聯合方組治療病種以內科疾病最多,1150例,占73.48%,內科疾病中又以消化系統疾病為多,399例,占34.70%;方劑來源以驗方用量最大,1272首,占38%,經方1026首,占33%;各功效方劑占比中,補益劑1609首,占51%,使用最多;其次為和解劑、溫里劑;聯合方組使用頻次大于等于5次的方組進行統計分析,使用頻次較高的有金匱腎氣丸與香砂六君子湯、小柴胡湯、逍遙散的方組,其次為胃苓湯和香砂六君子湯、香砂六君子湯和門氏養榮湯。通過分析得出門九章教授應用聯合方組治療慢性病疑難病特點如下:
1.興陽溫通
興陽溫通法和聯合方組是門氏中醫極具特色的兩大診療方案。在臨證時,興陽溫通常法與聯合方組配合使用治療慢性病疑難病。門純德先生提出興陽法,即興陽溫通。由病例統計結果得出聯合方組各功效方劑中,補益劑、溫里劑較多,溫熱類方劑所占比重很高。此類方劑顧護人體陽氣,慢性病疑難病患者大都患病日久,正氣損耗,若此時妄用寒涼,則更傷陽傷正。故在治療上溫熱類方劑為主,注重陽氣,對于這些虛損性疾病,興陽為要。在對兩年的病例整理中發現,癌癥患者不在少數,多為腫瘤切除或者放化療后,此類患者常常已表現一派虛損之象,正氣大傷,陽氣虛衰,身體各項機能下降,故此類患者要以興陽溫通為治療原則,用藥上多以溫熱類方為主,只有待陽氣恢復,機體功能改善,才可考慮養血滋陰等后續補養方案。
門九章教授將興陽法具體細化至5類[1],即興陽解表、興陽溫中、興陽除痹、興陽利水、興陽通脈。興陽解表法常用方劑為麻黃湯、麻黃附子細辛湯、桂枝湯等,用于陽氣受損,功能不足,外邪侵襲;興陽溫中常用方劑理中丸、四逆湯等,如統計聯合方組中方劑組成的結果示,理中湯使用176次,四逆湯68次。統計組成方組的方劑結果發現3175首方中理中湯、四逆湯分別位于第五和第十,使用頻率較高。理中湯、四逆湯的方組在所有方組中所占百分比也較靠前。興陽除痹常用方劑附子湯、白術附子湯、桂芍知母湯等,統計的方劑中附子湯使用79次。興陽利水針對陽虛導致的水腫、腹瀉、小便不利等,常用方劑真武湯、五苓散等,本次統計中,真武湯使用29次,五苓散21次。興陽通脈法治療的經典病例則是門純德先生治療寒凝血滯的脈管炎,即“脫疽”,屬于中醫外科疾病。該法常用方劑為當歸四逆湯、烏頭類方等,此類疾病在治療時,門純德先生提出先溫后通再談補養,烏頭興陽之力雖強盛,但臨床上由于烏頭毒性大,故統計的門診病例中使用極少。常用理中湯、四逆湯、附子湯、真武湯等均出自?傷寒論?,仲景方總以扶正為主,門氏弟子在臨證中也善用經方以興陽,時刻顧護人體陽氣,慢性病疑難病多久病重病損耗人體陽氣,患者常因陽氣不足而復感新邪,故治療時既要兼顧痼疾又要審察新病,聯合方組以兩方三方的形式,各方有所針對,主次分明,標本兼治,療效滿意。
2.經方為用
由統計得出組成聯合方組的方劑中,驗方和經方所占比例較大。中醫學歷經數千年仍能頑強存在并發展至今,他的生命力一方面源于中醫診療模式的特色,即辨證論治,另一方面則在于其臨床實踐經驗。而臨證經驗傳承至今的正是留存下的醫案,精華部分則是記載的方藥。隨著時代的發展,對于中醫的不斷研究,或許當初遣方用方的理論依據,已經被推翻又立新說,但方卻始終沿用,在失治誤治正治的反復驗證中,每一首方包含的內容在豐富和完善,所以經方、驗方是保留下來的經驗性事實,對后世具有極大的指導意義。方子雖小,更需深刻理解。門純德先生認為臨證小方可取效者,就不必大方,常用經典。方雜藥壘,難以取效,小方經方,屢試不爽。正如倪海廈先生所言,學問的進步不以日益復雜為進步,而以效果取信。
3.大病以胃
通過常用方組頻率的比較,發現香砂六君子湯和金匱腎氣丸使用頻率最高,且在各個系統中香砂六君子湯與金匱腎氣丸也分別組合其他方劑形成方組。香砂六君子湯出自《古今名醫方論》,為中醫經典方劑,是治療脾胃氣虛的基礎方,后世眾多補脾益氣方劑均由此衍化。門九章教授根據《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中的處方特點,提出“大病以胃、久病以胃、平人以胃”,胃氣為生命之本,調胃氣為門氏流派治病一大原則。“有一分胃氣,便有一分生機”、“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通過病例整理發現,香砂六君子湯占的比重較大。消化系統中,使用頻率較高的方組中均含有香砂六君子湯。除此之外婦科疾病常用聯合方組為門氏養榮湯和香砂六君子湯,呼吸系統疾病中亦有理中湯和香砂六君子湯的方組,神經系統、泌尿系統、內分泌系統等均有香砂六君子湯和金匱腎氣丸的聯合方組。
4.功能為本
在慢性病疑難病的治療中,歷代醫家多從痰、瘀、絡論治,“久病入絡”、“怪病多痰”,以期通過發現病邪,去除邪氣而實現藥到病除的滿意療效。但正因以邪氣為著眼點,故容易忽視對人體自身功能狀態的判斷,往往會導致患者邪雖去而正已虛,甚則邪未去正已傷,使病情加劇,更難痊愈。中醫診斷疾病的核心是辨證,證是人體患病情況下的功能態。門九章教授提出功能五態學說,包括功能不足態、功能衰微態、功能不調態、功能阻滯態、功能失常態。慢性病疑難病患者多屬于功能不足態、衰微態。自然不可以祛邪為主。統計結果發現聯合方組中使用頻率最高的為金匱腎氣丸,且各個系統中均占較大比重。金匱腎氣丸旨在培補腎氣以固先天,為治本之法,增強人體自身功能。另外在所有病例中使用頻次較多的方劑為補益劑、溫里劑等溫熱類藥,也意在補養先后天,調動機體功能,驅邪外出。故治療慢性病疑難病立足患者功能狀態,功能為本。
參考文獻:
[1]李孝波,張東明.門氏中醫經方傳承實錄[M]. 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