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汶瑜
摘要:隨著時代的發展,近幾年越來越多人開始飼養寵物。在人類的歷史上,寵物一直存在,早在1.5萬年前,古人就開始馴養狗,貓被人類馴化也有3500年。過去,人們養狗主要是為協助尋找獵物、看家護院,保障安全;養貓主要是為了消滅鼠患,保護糧食。如今,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單純為了協助生活而飼養貓、狗的人已經越來越少, 飼養貓、狗作為寵物的人數則不斷上升,顯然,人們飼養貓、狗的目的已經發生轉變。由于獨生子女家庭已成為主流、加之年輕人不斷把結婚年齡往后延,更多地享受單身生活,而空巢老人的數量又大幅增加,在這諸多因素的疊加影響下,越來越多的人會飼養寵物陪伴在自己或家人身邊,甚至把寵物視為家庭的一員。
近年來,除了年青人、空巢老人外,越來越多有未成年孩子的家庭也會選擇飼養寵物。然而青少年在成長階段,在身體逐步成熟的同時,心理發展相對不穩定,較易受到外界的影響,因此寵物的飼養對青少年的身心影響也越發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熱門話題。社會上一方認為寵物給予青少年情感的依托,陪伴青少年的成長,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有積極的作用。而另一方則認為寵物的飼養會使青少年因為對于寵物的依戀而降低其與人交流的積極性,減少對于父母、同伴的依戀,同時也因飼養寵物產生的種種疫病的風險而不贊成孩子飼養寵物。
今天,將就飼養寵物對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響進行廣泛的討論,研究青少年飼養寵物的利弊,為進一步提高青少年身心健康提供相關的理論依據。
飼養寵物對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積極的影響
1、提升免疫力
青少年成長期間,免疫能力相對于低于成年人,經常與寵物的接觸和互動可以增加其與大自然接觸的機會,讓其暴露在細菌均衡的世界,這反而提升青少年的免疫能力,改善過敏體質,減少青少年過敏情況的產生。因此寵物的飼養對于提升青少年免疫能力有一定的幫助。
2、情感陪伴
隨著80年代的獨生子女政策、近幾十年大部分中國家庭響應國家的政策只有單獨一個孩子。伴隨著社會的發展,中國經濟高速發展,成年人的工作競爭日益增大,生活壓力也不斷的上升,很多成年人會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工作當中,996成為不少父母日常工作的常態;同時因為孩子的教育成本、陪伴成本不斷的上升,即便現在國家已經放開三胎的生育政策,但大部分的家庭依然選擇只養育一個孩子。因此,近幾十年大部分的青少年成長中缺少了同齡的兄弟姐妹的陪伴,成長過程中更多是長輩的陪伴與教育。
寵物的飼養可以彌補缺少同齡伙伴的陪伴,在青少年成長的過程中,寵物陪伴著其成長,不但充當了玩伴,情感傾訴對象,同時給予青少年更多的被愛和被需要的機會。當青少年在日常中,遇到開心快樂的事情或難過傷心的事情時,會對寵物進行分享傾訴,可以緩解青少年內心的壓抑,減少心理疾病產生的機會。這樣的陪伴過程中讓家中飼養寵物的青少年相比起沒有飼養過寵物的同年人更有同理心,并對寵物產生依戀的親密情感依賴。對寵物的依戀感可以降低青少年的孤獨感,使其有更高的自尊感,更好的溝通能力。研究發現,對寵物的依戀感越高,青少年的幸福感就越高。
3、培養責任心
寵物日常的生活并非像野生動物可以自行獲取足夠的水源和食物,是需要依賴主人獲得水源和食物,也需要主人充當起寵物的鏟屎官幫助其處理排泄物。如果主人忘記照料寵物,對于寵物來說是一件非常殘忍的事情。
在青少年家中飼養寵物,更多的時候青少年會主動承擔起喂養和照料寵物的工作,并為寵物清理糞便。在日益月累的照顧寵物過程中,讓青少年有種被需要和付出愛的機會,容易培養起青少年的責任感,不僅僅學會照顧寵物,也學會照顧家庭的其他成員。寵物的飼養不再是一時興起,需要長年累月的照料,這也可以讓孩子明白愛的付出和照顧并不是一時,而需要長期的付出及照料。這也讓孩子更能體諒父母等長輩對其日常對自己的付出和照顧,也能理解父母的長期付出,更好地增進親子關系。因此,日常負責主動照料寵物的青少年會比起同年人會有更強的責任心,在平常學校生后中也能很好地同理其他同伴的感受,也能更好地照顧身邊的同學。這有助于他們在學校、運動和其他活動中有更佳的表現。
4、減少成長的壓力
近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家長相信孩子的教育要贏在起跑線上;從孩子在嬰兒期時開始早教教育,當孩子成長為兒童時又帶著孩子到各處上學前課程、興趣班;當孩子進入了學業期,補習班、各種以升學為目的的學習班構成了青少年周末生活的日常。現代的青少年與其父母當代相比游玩的時間不斷縮短,更早面對學業的壓力,同時也面對更重的學業壓力和競爭壓力,導致青少年有更多情緒問題,抑郁癥不但困擾著成年人,同樣也影響著青少年。社會上,出現不少青少年不堪壓力而傷害自己甚至出現輕生的新聞。特別是在疫情期間,許多孩子都有在家上網課的經歷。孩子們不但承受著網課學習的壓力,同時還面對家長在家監督網課學習而爆發出的沖突。在雙重的壓力與沖突下,已經發生多起孩子輕生的悲劇。
寵物的陪伴,可以讓青少年有一個情感傾訴的出口。在遇到壓力和不愉快時,青少年更愿意與寵物分享自己的秘密和情感。很多寵物特別是貓、狗,能理解主人的情感,比如失落和難過,會在身邊陪伴主人,也會更積極地與主人互動,努力使主人開心一些。同時,在撫摸貓、狗等寵物的過程中,可以降低主人的心率,緩解情緒的波動,快速有效地緩解情緒不快,恢復平穩的狀態。
這種與寵物的聯系可以減少青少年的壓力,提供更多減少精神疾病的方法。美國紐約大學的克倫.阿倫博士完成了一項飼養寵物與對壓力的心理反應關系的研究。這項研究表明, 當研究對象的狗和貓在場時心跳速率的增長要比他們獨處時顯然緩慢得多。因此,青少年在寵物陪伴下,心跳速率的增長也會比獨處顯得緩慢,從而緩解壓力及失落的情緒。
飼養寵物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消極影響
1、增加寵物源性人畜共患疫病風險
隨著貓、犬等動物成為青少年生活的伴侶,寵物不但可以給予陪伴及情感的依戀,也會生活帶來娛樂,同時貓、犬等物源性人畜共患疫病的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威脅到人們的身體健康。隨著寵物飼養的數量增加,與寵物有關的疾病也暴露出來,對人們身體健康構成威脅。據不完全數據統計,我國的人畜共患疫病多達200種,其中結核病、瘋牛病、狂犬病、破傷風、流行性乙型腦炎等傳染病較為常見。
飼養貓、犬等寵物時,在跟貓、犬等寵物互動時,難免會有被抓傷或咬傷的風險,或者是人的皮膚傷口被感染動物舔舐,從而導致破傷風、狂犬病等病例數量逐漸增加,一旦感染狂犬病致死率是100%。
從《1990—2014 年中國狂犬病流行態勢和防護問題》文章指出中,對廣東省 244 例狂犬病患者的暴露傷口進行統計發現,其中 209 例 犬 咬 傷 者 中,自家寵物犬咬傷 101 例 ( 48. 3% ) ,社區犬咬傷 38 例 ( 18. 2% ) ,流浪犬咬傷 38 例 ( 18. 2% ) 和其他犬咬傷 32 例 ( 15. 3% )(1)。自家寵物咬傷的占比最高,因此隨著飼養貓、犬等寵物數量增加,而有寵物導致的狂犬病例數量也在增加。另外,近幾年因主人在遛狗時,不規范遛狗,沒有栓狗繩,導致狗狗咬傷行人的新聞時有發生,甚至有咬死行人的事情。
2、減少與人的交流和依賴
飼養寵物的青少年,每天會花一定的時間料理寵物,并會預留一部分時間陪伴寵物,從而減少與同齡人之間的互動交流。在生活中,如果遇到心情失落或打擊時,這部分青少年更愿意與寵物的傾訴或陪伴,從而減少了與家里人、同齡人分享交流,這也會較少其對于身邊人的依賴。在日常的生活中,青少年減少與同齡人的溝通交流的意愿,容易降低與人溝通交流的能力。甚至出現極端情況,遇到事情不與人交流,反而與寵物進行分享傾訴,導致問題進一步惡化。
3、造成社會沖突(飼養的道德規范)
飼養寵物還會涉及到寵物飼養的道德規范,如遛狗時是否栓繩,是否有為狗狗帶口罩;同時對公共區域如何處理狗狗的糞便。
青少年的價值觀念一直在成長和塑形中,對于事物的理解有可能比較片面,相對比較偏激,對事物的堅持性和認識不夠徹底。飼養寵物并不是一時的,而是需要日積月累的責任和付出,當很多青少年因一時的沖動或喜愛開始飼養寵物,但在照顧寵物的過程中,發現飼養寵物并不只有歡樂、情感的陪伴,還需要身體力行地照顧寵物的起居;在寵物生病時,寵物的治療不僅照顧更需要悉心照顧,還需要花費不少的治療費用。 在這個過程中認識的飼養寵物的種種麻煩和責任后,后悔飼養從而產生遺棄、棄養的行為,最終導致社區流浪動物的增加。
而這些行為,在很多反對飼養寵物的人看來,更是飼養寵物給城市帶來的弊端,激發社會沖突的產生。寵物的棄養導致更多的流浪動物的產生,對城市的治理又增加了難題,最終成為城市發展的負擔。
小結
最后,青少年是一個特殊的群體,身體和心理的特質的都非常鮮明,渴望獨立同時又渴望被關注理解,希望交往。缺少兄弟姐妹同齡的陪伴成長,容易造成心理的各種問題。而寵物伴侶的陪伴可以充當同伴的角色,給予孩子被愛和被需要的機會。同時,我們也需要教育青少年正確地對待寵物,在與寵物的互動中培養孩子的責任心,遵守寵物飼養的社會規范,并保持積極與孩子交流溝通。讓孩子在與寵物的互動中養成更多優秀的品質,更有益于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長。
參考文獻:
[1]孫永波、李濱:《1990——2014年中國狂犬病流行態勢和防護問題》, 《Chinese General Practice》,2016年, 2月刊,第19卷,第5期。
[2]傅納、鄭日昌:《寵物對人身心健康影響》,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3年,第17卷,第8期。
[3]周霞、鄭日昌:《寵物狗主人的“處方藥”》,《生命世界》
[4]王嘉順:《寵物飼養者的社會心理行為分析》,《醫學與社會》,2011年,第24卷,第3期
[5]張茂楊,彭小凡,胡朝兵,張興瑜:《寵物與人類的關系:心理學視角的探討》,《心理科學進展》,2015年,第23卷,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