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慧
2001年,由英國導演雷德利·斯科特執導的電影《黑鷹墜落》在全球上映。影片中,美軍第160特種航空團駕駛黑鷹直升機(簡稱黑鷹)載著“三角洲”部隊前往索馬里的摩加迪沙市營救傷員,但被索馬里人用RPG-7火箭彈擊中,風光一時的黑鷹從空中墜落,這個鏡頭讓很多觀眾至今記憶猶新。
黑鷹雖然有敗走麥城的黑暗時刻,但瑕不掩瑜,作為一款20世紀70年代的明星直升機,它在近半個世紀后的今天依然享有很高的聲譽。這究竟是怎樣一款直升機?真實世界里的黑鷹又經歷過什么故事呢?
黑鷹起源于美國陸軍在1972年提出的“實用戰術運輸飛行系統”(UTTAS)。在長達十幾年的越南戰爭中,美軍的依洛魁直升機在環境惡劣的越南叢林中大出風頭,被譽為“熱帶雨林中的戰場出租車”。不過,在戰爭最為關鍵的時刻,美國陸軍產生了替換依洛魁直升機的想法,但因為當時戰事正酣,暫時無暇顧及此事。越南戰爭結束后,面對大量老舊的依洛魁直升機,美國陸軍開始實施以一種單槳、雙發動機、有良好高溫性能和空中機動性能的通用直升機取代日益老舊的依洛魁直升機的計劃。
1972年,美國陸軍提出新型直升機的設計指標:兩臺通用電氣T700渦輪軸發動機,能載11名全副武裝的士兵和3名機組成員;氣溫在35℃時,無地效懸停高度為1200米;巡航速度必須達到270~330千米每小時;在關鍵部位有裝甲和其他被動防護措施,能夠承受100米以外7.62毫米子彈的襲擊;某些部位能承受23毫米炮彈襲擊;外部貨物鉤能承受3000千克的載荷;維護簡單,平均無故障時間不少于4飛行小時,能迅速用運輸機空運;其他要求還包括爬升率達到2.3~2.8米每秒,單發升限1500米以上,續航力2小時以上等。
在設計指標發布不久后召開的招標會上,有三家公司提交了5種設計方案。在波音公司與西斯科基公司的最終競標較量中,后者成為贏家。令西斯科基公司最終勝出的是一次意外墜落事故——一架夜航試飛的YUH-60A直升機(西斯科基公司投標項目)降落到了密林之中,飛機雖輕微受損但無人員受傷,且在更換旋翼之后竟自行飛回空軍基地。這樣的表現讓美軍技術總監脫口而出:“就是它了!”1976年12月23日,美國陸軍宣布西斯科基公司的YUH-60A直升機獲得標的。定型后的直升機編號去掉了代表試驗機的字母Y,被命名為UH-60A直升機。美國陸軍軍用直升機多以驍勇善戰的北美印第安部族名稱命名,如“依洛魁”“基奧瓦”“阿帕奇”“科曼奇”等。作為20世紀70年代以來美軍主力通用直升機,UH-60A直升機的命名也不例外,美國陸軍給它起了一個十分響亮的印第安酋長的名字——黑鷹(Black Hawk)。
1977年7月,UH-60A開始批量生產,1978年10月生產型UH-60A首飛成功。1979年6月正式交付美國陸軍使用,首批裝備的部隊是駐扎在肯塔基州最南端坎貝爾堡的美軍第101空降師。當時,一架UH-60A的出廠價是587萬美元,1997年漲到860萬美元。
在UH-60A直升機的基礎上,技術人員又研發出一系列不同用途的黑鷹直升機。自正式服役以來,黑鷹就成為美國陸軍航空運輸力量中毋庸置疑的尖兵。1983年,美軍入侵位于東加勒比海的格林納達時,黑鷹優良的戰場生存能力得到了美軍的肯定,這也是黑鷹的“首秀”。當時,一架黑鷹載著受傷的飛行員飛回基地后,地勤人員在機身上發現了45個大洞,其中有兩個位于主旋翼上、一個位于尾槳上。土耳其陸軍從美國購買的一架黑鷹在被恐怖分子用25毫米榴彈擊中機身后,飛行近1小時后安全返回基地。在海灣戰爭的“沙漠風暴行動”中,美軍的黑鷹任務完成率高達85%以上。在歷次武裝沖突中,美軍共損失5架黑鷹直升機,僅有一架是被地面防空火力擊落后墜毀的。
黑鷹系列直升機均采用整體布局,機長19.76米,主旋翼直徑16.36米,因此中央有寬敞的機艙。尾槳直徑3.35米,空重4955千克,起飛重量9185千克。裝有兩臺通用電氣T700渦輪軸發動機,最大平飛速度為293千米每小時,即使一臺發動機出現故障,仍然可以保持195千米每小時的飛行速度。最大起飛重量航程600千米,如果在掛架上加掛副油箱,航程可增加到2220千米。

黑鷹具有很強的打擊力。早在1987年,美國陸軍就完成了黑鷹發射“海爾法”導彈的發射鑒定。黑鷹的基本武器為兩挺裝在機身兩側的M60D7.62毫米重機槍,還可掛載16枚海爾法反坦克導彈以及火箭發射器,因此它的反坦克火力相當可觀。
黑鷹的安全性能是一張閃亮的名片。機身采用半硬殼式輕合金抗墜毀結構,4條縱向龍骨和4個主要受力框連接在一起。減震座椅和機身下方填充的蜂窩狀材料為機內人員提供安全保障。即使直升機墜毀,駕駛艙可以承受11.5米每秒的垂直墜毀速度,確保機上乘員的存活率達到85%以上。黑鷹還配備自動斷電、切斷油料供應的系統,以確保在飛機墜毀后不會漏油、爆炸。即使出現意外事故,黑鷹也能經受程度較小的沖擊,而當結果無法挽回時,可以最大限度保證機組成員安全。幾乎沒有人會在設計一架直升機時就為墜毀著想,但正是這份“多慮”挽救了很多士兵的生命。在電影《黑鷹墜落》中,當代號為“超級61”的黑鷹被RPG-7火箭擊落墜毀時,除了正副駕駛員外,其他乘員安然無恙,充分說明黑鷹的抗墜毀結構是比較有效的。
作為一款通用直升機,黑鷹可根據不同作戰需要掛載不同裝備,完成不同作戰任務。機艙內可裝載11名全副武裝的士兵,高密度布局時可裝載14名士兵,兩扇推拉式艙門開關方便,可保證載員迅速進出。當執行救護任務時,可安置6副擔架,機內可配備各種救護設備,包括氧氣設備、傷員監視器、環境控制系統等。機內的多普勒雷達GPS導航系統、傷員定位器、前視紅外裝置等,可以確保其能夠全天候執行戰場救護任務。鑒于黑鷹的良好性能,美國有些部隊甚至將它改裝為滅火專用飛機,綽號“滅火鷹”。只要在機腹部加裝一個4546升的大水箱,黑鷹就可以有效執行救火任務,在戰時也可以卸掉水箱成為軍用飛機。
此外,在許多細節上,黑鷹也有著獨一無二的特色。通過采用與一般直升機不同的無軸承交叉梁結構式尾槳(尾槳平面向上傾斜20°),并配有強悍的通用電氣T700渦軸、低矮的機身,能夠在懸停狀態下進行快速機動規避以應對來自地面的槍炮及火箭彈的攻擊。另外,近10噸的起飛重量,意味著黑鷹不僅可以像運輸直升機一樣運載一些較輕的武器裝備或者運輸一個班組的突擊隊員,更能在攻擊型改裝中裝備更多掛載點,提供更強大的火力支援。例如,UH-60L黑鷹直升機在執行反裝甲任務時,可攜帶16枚“海爾法”反坦克導彈。
正是因為黑鷹有如此優異的性能,才成就了其南征北戰的光榮歷史。即使在索馬里遭遇“黑鷹事件”后,美軍依然信任這只忠實的戰鷹,并把它帶到阿富汗戰場。在擊斃本·拉登的行動中,黑鷹同樣發揮了重要作用,并讓人們再一次見識到它的重要價值。
自1979年正式列裝以來,黑鷹直升機已經走過了40多個春秋,這位老而彌堅的戰士作為通用直升機的杰出代表,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已顯得有些力不從心。但是,美軍對于這款性能優異、設計合理的機型十分青睞,甚至沒有啟動新機替代計劃,而是一次又一次對它進行現代化升級改造,以確保黑鷹“永不墜落”。
2016年2月,格魯曼公司和美國陸軍原型集成機構(PIF)和紅石防務系統公司一起完成了UH-60V黑鷹直升機(簡稱UH-60V)項目的關鍵設計評審。根據合同規定,格魯曼公司將對黑鷹的數字化座艙進行升級。這是一款可擴展、全集成的座艙,并以開放式架構為基礎,采用新的數字化電子儀器屏取代老舊的模擬式儀表。
2017年1月19日,UH-60V工程發展型直升機在美國阿拉巴馬州首次試飛成功。經過最后的維修作業、接收測試程序后,UH-60V原型機移交航空飛行測試處,繼續進行系統升級的研發測試。經過性能提升,UH-60V強化了乘員的環境感知能力,提高了任務安全性,降低了人員工作負荷,減少了壽命周期成本。研發方還提供了UH-60V模擬訓練環境,以供人員培訓。
2018年,西科斯基公司和美國陸軍一起進行了UH-60V的“有限用戶測試”,主要目的就是完成該機的“軟件飛行資格測試”,同年,美國陸軍也正式批準了該機的批量生產計劃。2019年,UH-60V進入低速率預生產階段,與此同時,美國陸軍也開始評估該機的作戰效能。同年,UH-60V通過美國陸軍的初步作戰測試和評估。2020年4月,UH-60V完成數字駕駛艙以及初始作戰測試和評估。

美國國防部負責運營測試與評估的辦公室在其2019年的年度報告中說:“UH-60V與UH-60M(UH-60A升級版,于2005年投入生產)的座艙很相似,所以美國陸軍能夠系統地培訓黑鷹飛行員,一旦具備駕駛UH-60M的資格,飛行員就可以快速過渡到UH-60V。”裝備在UH-60V上的新型數字駕駛艙基于衛星導航且符合全球空中交通管理的最新要求。該報告還指出:“因為滿足了全球空中交通管理的最新要求,UH-60V可以部署在任何執行全球空中交通管理標準的地方。”此外,升級后的黑鷹與“未來機載能力環境開放體系”標準保持一致,該標準支持現成硬件和軟件的集成,因此能夠在飛機系統升級時快速更換功能設置。
2020年10月9日,美國陸軍宣布,首架改裝升級的UH-60V黑鷹直升機正式投入使用,并在得克薩斯州的科珀斯克里斯蒂陸軍倉庫舉行了發布儀式。
美國陸軍計劃把全部的黑鷹都升級到V型,并且每年至少升級48架,最終實現760架黑鷹的現代化工作。升級后的黑鷹,性能與最新版本的UH-60M黑鷹直升機接近,但是成本要低得多。也許,從長遠來看,美國軍方要改變的不是黑鷹直升機本身,而是對目前美軍的現狀和形象進行改變。可以肯定的是,“換血”后的黑鷹直升機在未來一段很長的時間內還會雄霸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