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龍,張建軍,趙璐
摘要:腐蹄病是羊養殖領域比較常見的一種皮膚病害,臨床上是由結節梭狀桿菌或者壞死梭狀桿菌感染引發的一種慢性的傳染性疾病。腐蹄病發病初期臨床癥狀不是很明顯,往往不能夠及時發現,及時判別,等到羊群出現典型臨床癥狀之后,表示壞死組織已經逐漸擴大,會對羊群的生長發育構成嚴重的威脅,并且病原還可以通過血液循環到達各個臟器組織,引發全身性的臨床癥狀,使得養殖場的發病率和淘汰率進一步升高。本次研究探討了羊腐蹄病的流行病學診斷方法和防控措施,希望對廣大同行有所幫助。
關鍵詞:羊腐蹄病;流行病學;診斷;防控措施
臨床上羊腐蹄病主要表現為趾間皮膚出現化膿壞死性炎癥,形成潰瘍病灶,并散發出腐臭的氣味,從中會流出大量的黏稠分泌物,引起羊群生長發育不良,不能正常行走。腐蹄病是羊養殖領域比較常見的一類傳染性疾病,如果沒有加強防治或者沒有進行針對性的治療,會損害養殖戶的經濟效益。
1 流行病學
1.1 病原特征
結節梭狀桿菌或者壞死性梭狀桿菌是造成羊腐蹄病發生流行的主要病原,該種病原屬于擬桿菌科、梭桿菌屬的成員,革蘭氏陰性染色,外觀呈現長絲狀,有的呈現球狀。該種致病菌只能夠寄生在綿羊、山羊和牛的蹄部,脫離動物組織后不能夠正常的繁殖生長。壞死桿菌和結節梭狀桿菌在自然條件下的抵抗能力相對較差,一般的消毒劑和紫外線均能夠短時間內將其殺死,當羊群受到多種因素影響,蹄部出現不同程度的損傷,消毒不徹底時,壞死桿菌和結節梭狀桿菌就會趁機入侵產生致病性引發腐蹄病。
1.2 流行特點
腐蹄病主要是因為蹄部皮膚和黏膜出現損傷,尤其是四肢出現深部創傷沒有進行嚴格的衛生消毒,在厭氧條件之下,壞死桿菌就會趁機侵入產生致病性,產生大量毒素引發創傷,周邊的組織出現壞死。養殖場的患病羊、帶菌羊是最主要的傳染源,病原菌通過蹄部患病處和糞便排出體外,對周邊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的污染,從而造成其他羊群感染該種疾病。另外患病羊的患病處往往會著生有大量的蠅蛆、細菌,造成患病處進一步惡化,向外排出大量的病原。從當前羊腐蹄病的發生流行現狀來看,該種疾病發生流行具有一定的季節性,主要在每年的夏秋季節發生流行,冬春季節的發生流行率相對較低。
1.3 發病原因
羊腐蹄病的發生流行主要與環境衛生不良以及飼料當中營養物質嚴重缺乏密切相關。有些養殖戶不注重做好養殖環境的針對性消殺,放牧場地選擇不當,圈舍泥濘不堪,放牧場地比較低洼,存在大量的沼澤地帶。羊群在戶外放牧或者在圈舍當中生長過程中,蹄部長時間浸泡在污水、污泥、糞便、尿液當中,造成了蹄冠角質逐漸軟化,彈性逐漸減弱,蹄部角質變得更加疏松,同時蹄部軟組織被堅硬的物質例如砂石、草根、樹樁刺傷之后,從而造成蹄部感染壞死,引發腐蹄病。由冬季向春季過渡過程中,由于飼料供給不足,飼料營養價值相對較差,再加上養殖戶投喂的飼料種類相對較為單一,營養不足,缺乏鋅、銅、鈣、磷等礦物質元素和各種微量元素,再加上飼料比例搭配不合理,往往會造成蹄部逐漸出現變形或者扭曲的現象,蹄趾變得疏松,很容易感染細菌而引發腐蹄病。
2 臨床癥狀
臨床上羊腐蹄病的發病進程相對較為緩慢,發病初期階段的臨床癥狀相對較輕,患病羊會出現輕度的跛行癥狀,往往不能夠引起養殖戶的高度重視,大多以一側的肢體發病為主,隨著病情的進一步發展,患病羊的跛行癥狀逐漸加重。如果患病羊前兩側肢體患病,常常會出現跪地爬行。如果后側肢體患病,往往會將患病一側的肢體置于腹下,癥狀嚴重時會造成皮膚深層組織出現壞死,蹄殼脫落,蹄部不能正常著地。發病之后患病羊主要表現為精神萎靡不振,不能夠正常的采食,出現輕度跛行癥狀。仔細觀察患病部位的蹄部組織,先是出現紅腫脹痛的情況,知覺敏感。檢查患病一側的肢體能夠流出大量的惡性分泌物,同時還能夠發現組織出現壞死,蹄部的底部存在大小不等的孔洞,用刀對創面進行擴充之后,可以看到污臭的液體從蹄部的孔洞當中快速流出[1]。另外蹄趾間也會存在潰瘍病灶,上部會附著有一層惡臭的覆蓋物,蹄殼出現腐爛變形,只能夠臥地不起,臨床癥狀嚴重時患病羊體溫顯著升高,蹄匣出現脫落,造成全身性的敗血癥。病情加重之后,病變的組織可以波及到腱鞘以及韌帶,甚至會波及到骨和關節組織,從而出現管道彎曲的瘺管。該種疾病的發病持續相對較強,大部分患病羊的發病周期在10d左右,有時會持續幾個月。由于蹄部疼痛難忍,患病羊不能正常行走,限制了羊群的正常采食,導致機體逐漸消瘦,如果沒有進行有效的治療,很容易出現繼發感染而引發死亡[2]。
3 鑒別診斷
臨床上綿羊腐蹄病與蹄部膿腫以及非特異性化膿菌感染引發的局部病變癥狀十分相似,需要做好上述幾種疾病的鑒別診斷。蹄部膿腫往往只發生在成年羊群體當中,而且只局限于一個蹄部發病,而羊腐蹄病很容易引發羔羊發病,并且會造成兩個蹄部以上同時發病。非特異性化膿菌感染引發的皮膚病變,往往呈現散發流行或者地方性流行,只有少數的羊群發病,發生流行不受任何季節的影響,一年四季均可以發生,主要是由于感染了化膿性桿菌、球菌引發,而羊腐蹄病往往發生在牧草生長比較旺盛的夏秋季節,尤其是在地面潮濕的季節高發,主要是由壞死桿菌感染引起。
4 針對性處理
當確診為壞死桿菌感染引發的腐蹄病之后,應該將患病羊單獨隔離,并將癥狀嚴重和臨床癥狀較輕的羊群分開治療。并且要保證整個養殖圈舍干燥整潔,光照充足,避免濕度超標。癥狀較輕的患病羊可以采用蹄部藥浴的方式進行針對性的治療,可以選擇使用硫酸銅添加適量的水配制成20%的硫酸銅溶液放置在水浴池當中,確保水浴池的深度能夠沒過整個蹄部,然后將患病蹄部放入到水浴池當中每次浸泡10min,早晚各進行一次,連續使用一周之后病情能夠得到有效控制。對于癥狀較為嚴重的患病羊,先使用消毒過的刀具,將患病處的壞死組織和膿液清理干凈,然后使用2%的雙氧水溶液進行全面的清理和衛生消毒,然后再使用1%的高錳酸鉀溶液進行清洗消毒,在患病組織表面撒上磺胺粉包裹紗布,注意保持傷口的干燥,每間隔2~3d更換一次藥物[3],同時配合肌內注射青霉素,一般連續使用5d,病情能夠得到有效控制。
5 預防措施
5.1 隔離觀察
一般情況下養殖場需要制定封閉化的養殖管理模式,避免隨意從外地引種,如果必須要從外地引進羊群,只需要到沒有發病的養殖場購買羊群,并且要在購入羊群30d以內進行嚴格的隔離觀察。在混合養殖之前,即使羊群沒有出現皮膚感染的也需要使用5%的甲醛溶液或10%的硫酸銅溶液進行局部藥浴處理,殺滅蹄部的多種病原微生物,避免引入新的病原。最為重要的是應該做好蹄部的針對性護理工作,養殖戶應該經常性的對羊蹄部進行檢查,定期進行護蹄和修蹄。尤其是要將裂蹄、岔蹄等容易引發局部損傷的及時修整。注意觀察羊群的蹄部是否出現了損傷,如果存在了傷口應該及時進行消毒處理。定期選擇使用硫酸銅溶液、甲酚皂溶液、高錳酸鉀溶液,進行噴灑消毒,殺滅環境當中的病原。
5.2 加強養殖管理
日常養殖期間要做到科學搭配飼料,要保證各個元素搭配比例平衡,保障飼料當中有充足的鈣、磷、銅、鋅等微量元素,同時還應該保證飼料當中的維生素添加充足保護羊群的黏膜組織,定期補充骨粉、麩皮、硫酸鋅、硫酸銅,改善營養失衡的情況,避免皮膚出現病變。堅持做好養殖場的清理和衛生消毒工作,預防腐蹄病的發生。一般說來,養殖場內部環境每周進行一次全面的消毒,常使用到的消毒劑為5%的甲酚皂溶液和20%的生石灰乳。在消毒處理過程中,尤其是應該注重做好羊床、四周環境的徹底清洗和衛生消毒。另外還應該科學選擇放牧場地,避免到地勢低洼或者積水較多的地帶放牧。
6 結語
綜上所述,腐蹄病是放牧養殖羊群當中發生流行率相對較高的一類細菌性傳染性疾病。對此就要求當地的畜牧獸醫站和養殖管理人員密切配合,不斷學習羊腐蹄病的防治知識,并加強流行病學調查,掌握該種疾病在本地區的具體流行現狀。在進入發病高峰期之后,應該注重做好羊群蹄部的針對性檢查,真正做到早發現,早處理,將腐蹄病的發生流行率控制在萌芽階段,避免病情加重之后再采取措施進行防治,這樣會加大治療成本。
參考文獻:
[1] 張明婧.綿羊腐蹄病的防制[J].今日畜牧獸醫,2019,35(8):35.
[2] 王福宏.羊腐蹄病的防治療措施[J].畜牧獸醫科技信息,2019(12):109.
[3] 李建芳.羊常見傳染病的預防及治療方法[J].獸醫導刊,2020(2):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