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春梅

走進我班教室,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漂亮的開放式書架,上面整整齊齊排滿了學生們喜歡的書籍。我經常羨慕地感慨:“你們真幸福!有這么多好書可以讀!”回憶起來,我對書最渴望之時,也正是他們這樣的年齡。
我出生在20世紀70年代,那時國家經濟剛開始有起色,學校里沒有圖書館,學生也沒有課外閱讀的概念。我接觸最早的課外閱讀,始于爸爸每次出差給我捎的小人書,拿著小人書一遍遍翻看是我當時最大的樂趣。現在我已把書中故事忘光了,但這些有歷史印記的小人書,叩開了我童心的大門,助我學會了許多做人處事的方法和道理。
初中時,為讓我能考上理想學校,爸媽將我送到離家十幾里外的重點中學。沒有親人陪伴,我在學習之余內心充滿孤獨,《中學生時代》《作文通訊》等一本本好書成為我的精神寄托。只有沉浸在書中,才能緩解我強烈的戀家情結。
師范三年是我閱讀的黃金時期,除了上課、吃飯、睡覺,其他時間我都泡在學校閱覽室如饑似渴地閱讀,《讀者》《青年文摘》《演講與口才》……為提升學歷,我還參加了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自學考試。沒有老師引領,我像螞蟻啃骨頭一樣啃下了《中國古代漢語》《外國文學作品選》等13本書,這些書重構了我的知識體系。《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讓我喜歡上了蘇軾的曠達從容、李白的浪漫不羈、納蘭的清新多情;《外國文學作品選》讓我第一次與世界名著親密接觸,拓展閱讀了自考書上推薦的《羊脂球》《茶花女》《簡愛》等。
參加工作后,我更多關注的是教育教學類書籍。我認識了蘇霍姆林斯基、陶行知、朱永新等教育大家,他們蘊含豐富教育思想的著作,為我提供了教育理論和方法,給予我最真誠的啟示。作為班主任的我,《班主任之友》一期不落地閱讀,《給年輕班主任的建議》使我在班級管理上得到了很多啟發。同時我也購買閱讀了《兒童心理學》《名師課堂教學——王崧舟》《新課程下我們怎么當老師》等,這些書籍讓我信心十足地走上講臺。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2008年10月,新教育為我和學生架起了一座通往幸福的橋,我們開始了幸福的閱讀之旅。晨誦課上,我們一起吟誦;讀書活動中,我們一起走進經典。曹文軒的《草房子》系列小說、楊紅櫻的《淘氣包馬小跳》系列小說等新教育實驗推薦書目,都被我們搬到共讀課堂上。我們一起暢游在書的海洋里,沉醉在新教育兒童課程之中,我還邀請“故事媽媽”進課堂親子共讀,作為獎勵定期給學生頒發閱讀存折,等等。
2019年1月,“學習強國”在全國上線,為我打開了閱讀的另一扇大門。我每天睜開眼睛第一件事,就是打開學習強國,邊洗漱邊聽新聞。“學習強國”還是我的“帶娃神器”,每天晚上女兒聽著“聽小喇叭”欄目入睡,潛移默化中學會了不少成語故事和兒歌,抑揚頓挫的平仄韻律中,還感受到了詩詞美文的藝術魅力。
時光荏苒,不知不覺參加工作已26年了,讀書這種美好的生活方式一直陪伴著我,如同幸福的種子,成為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陶冶了我的情操,豐富了我的內涵,伴隨我走向成功與成熟。未來日子里,我的閱讀故事還在繼續,書香將繼續與我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