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濤 羅銳
(四川旅游學院 四川成都 610100)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增長,人民的健康意識也在不斷提升,休閑體育是以體育的方式讓民眾在休閑中強身健體與保持健康,而康養產業則是依托各具特色的自然資源服務于民眾的健身、療養、醫療與康復等需求,二者的發展目標都是統一于促進民眾的身心健康水平的提升。所以,在當前健康中國背景,研究休閑體育與康養產業發展融合有著積極的發展意義。
休閑體育以體育的方式讓民眾在休閑中強身健體與保持健康,康養產業依托各具特色的自然資源服務于民眾的健身、療養、醫療與康復等需求,二者目標統一于民眾的身心健康。在四川省珍貴的森林資源、濕地資源與園林資源的支持下,森林健步、劃水、游泳、爬山與少數民族傳統養生武術等休閑體育項目,逐漸成為康養產業中的重要支撐性內容,實現了運動、養生、療養與康復等有機結合。在健康中國戰略下,休閑體育應該是康養產業的支柱性載體,康養產業是休閑體育得以產業化與群眾化的成長和發展基地,二者都服務于廣大群眾的健康追求與健身實踐。
從服務功能層面分析,休閑體育是以體育的方式達成修身養性的健身目標,康養是以追求健康的各種健身方式來達到養生與提升健康的理想。二者最大的共性就在于休閑體育項目、傳統民族體育項目與中醫養生功法等。這也是二者賴以創新和發展的基本載體。其中,四川省所提出的康養理念之一——“運動康養”,就是休閑體育在康養業中得到充分運用的最佳體現,讓人們把體育運動作為休息、養生、度假、保健,甚至養老的一種載體,實現享受森林氧吧、大自然陽光、心曠神怡的風景與身心健康的有機統一。
休閑體育與康養產業的融合是克服“頂層設計缺陷及配套機制缺失”的有效探索之一,四川省依托各個景區開發康養產業,以自然環境為基礎,因地制宜地科學運用天然優勢,既持續增強休閑體育基礎設施的豐富性及有效性,更推動了康養產業和休閑體育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從現有融合的實踐,以休閑體育項目與舞蹈、民俗表演、民族樂器演奏、少數民族節慶節目、中醫養生娛樂活動、民歌演唱等文藝娛樂表演的融合為主,把娛樂、體育運動、身心放松與民族文化遺產傳承結合起來,實現了全民體育、全民創新、全民康養與全民健身的統一。
根據《四川省中醫藥健康養生旅游總體規劃》《四川省康養旅游發展規劃(2015—2025)》的相關精神,結合四川省內“80 多個4A 以上景區、36 個省級及其以上旅游度假區與9個國家級和省級中醫藥健康旅游示范區(基地)的發展實踐”,在各旅游景區內“立足當地特色,開發‘因地制宜、特色鮮明’”的休閑體育康養產品區塊,實現休閑體育產業與自然生態與文化產業的耦合發展,是四川省康養產業百花齊放的重要成功舉措。其中,有建設景區內獨立休閑體育康養產品區塊,即在景區適宜的區域內,建設獨立的專業休閑體育康養產品消費區域,如溫泉的區域內經營游泳、劃水、SPA與其他的水療項目的溫泉康養產品等。結合景區獨有的天然優勢融入特色休閑體育康養產品,即依托自然地形地勢與生態等基礎性特色元素,選擇適當的休閑體育項目并抽取其中某個突出的運動技能,開發具有處方性功能的休閑體育康養產品,為消費者的康養提供更多的體育支持以促進內在機能優化,如在地勢相對平緩的景區內,建設適合健步、快走與騎行等方式的森林步道等。
創辦休閑體育康養產業專業機構是“健康中國”戰略下“發展健康產業”的創新亮點之一。舉措有以下幾點。(1)專業休閑體育康養旅游示范區建設。結合四川省已有9 個國家級和省級中醫藥健康旅游示范區(基地)的實踐,建設以休閑體育康養為主打產品的旅游示范區,是把體育、康養與旅游結合的有效路徑之一。所服務的目標客戶既可以是游客,讓其在旅游過程中享受專業指導下的體育康養服務,也可以是體育處方性康養的患者,讓其在康養恢復過程中感受旅游體驗。(2)專業休閑體育康養基地建設。以自然生態元素作為休閑體育康養的基本載體,如爬山臺階、森林大道與能裝備各種體育健身設施的平地等,創辦專業的休閑體育康養基地是值得探索的發展模式之一。(3)專業休閑體育康養場館建設。在自然生態資源受限制的區域,綜合社會健身機構與理療按摩機構的功能,創辦大面積休閑體育康養場館是值得摸索的途徑。此類場館以康復理療、民俗與民族傳統體育等相關器材為硬件,以現代健身活動、民族傳統體育運動等為載體,為各種職業病患者、亞健康人群與其他疾病康復者等,提供集休閑體育、醫療、康復與養生于一體的專門服務。
為提高休閑體育康養績效,亟待加強研發的項目及其技能有以下幾點。(1)研發休閑娛樂康養項目。由群體性娛樂健身項目的歡迎程度,可知休閑體育娛樂康養項目具有巨大的市場需求。根據群眾康養的需要,研發以不同部位肢體為活動重點的休閑娛樂康養項目,如鍛煉下肢的花樣踢毽子、花樣跳繩等活動,通過糅合多種項目的相通技能,創編康養與娛樂兼具的項目,供多種康養需求的消費者選擇和運用,讓大家在愉快的氛圍中收獲健康與幸福。(2)研發處方性肢體康復項目。針對傷肢、病肢、職業病肢體部位等,研發具有處方性的康復、理療、功能恢復與機能優化的項目,提升康養消費者的健康機能水平,如骨折患者肢體的肌肉力量、柔韌性與協調性等方面的處方性訓練。(3)研發中醫調理性體育養生項目。針對內臟系統、代謝系統與神經系統等相關慢性疾病,研發具有藝術性、身心放松性、體能提升性與機能調理性的新項目,讓消費者通過愉快與激情的體育活動,在不斷累積的積極心理體驗與身體機能優化中,實現身體健康指數的正常化,如綜合瑜伽、太極柔力球等體育項目。
把學校打造成休閑體育康養的重要教育基地、創意基地,是推動全民體育康養的有益探索。結合學校教育實際,建議參考辦法如下。第一,加強休閑體育康養的功能知識教育。以體育教師為主體,其他學科教師為輔,對學生開展休閑體育康養方面的知識教育,讓學生對其歷史性、發展性與社會性有初步了解,為其學習、應用做好準備。第二,開展休閑體育康養的技法教學與創新啟發。重點以民俗活動技能、民族傳統體育技能、民族武術、醫療體操、氣功與其他中醫養生技能的教育,讓學生把休閑體育康養的概念與具有操作性的活動結合起來,并能結合個人情況開展興趣活動。第三,鼓勵開展休閑體育康養的興趣活動。為切實培養學生的體育康養意識,教師可以組織具有特長或興趣愛好的學生,組興趣活動小組或社團,以此通過這種引領方式形成核心帶動作用。
服務健康與提升健康是休閑體育與康養的終極目標。二者融合后,休閑體育便是康養的過程。各種休閑體育項目及其技能在康養基地或場館的硬件支持下,讓廣大消費者自由、放松、愉快與激情地運動起來,在釋放身心壓力的同時,使身體健康恢復到最佳狀態,進而為健康優化提升打下基礎。休閑體育不是競技體育,追求的是健康與養生,既包括身體的健康,也追求心理的健康。在這個過程中,尤其在康養環境中能摒棄一切功利追求,享受隨心所欲、力所能及的體育樂趣,是難得的人生享受,也達到了康養的目的。
目前,有不少人處于亞健康與職業病高發的狀態中,這為休閑體育康養產業的創新帶來了機遇。相比傳統疾病的治療方法,休閑體育的康養方式成了經濟且無副作用的最佳選擇。對于意外導致的肢體傷殘、疾病引起的機體功能降低或喪失、職業病、勞損與其他先天性疾病等傷病與亞健康情況,綜合體育學、中醫學、臨床醫學與心理學等方面的知識及其技能,既運用傳承的醫療體育項目及其技能,也創編新的如瑜伽、太極舞及鬼步舞等新項目或技能,為消費者的傷病治療和身心療養做出科學的指導服務。
在當今社交壓力下,大多數人的體質健康總會出現問題。休閑體育康養的非競技性、非對抗性、身心愉悅性與負荷適中性等特點,能極大地滿足消費者的多樣性健康需求。消費者結合自身實際,選用適當的項目以追求高效、直接的體質提升效果,從而實現從內到外的全面體質優化提升。
休閑體育與康養產業的融合是休閑體育的跨界創新,是康養產業提升服務的內在需求。緊扣二者的交融點與大眾健身需求,既要創新更多康復服務的休閑體育項目,以提供康養服務產品的供需能力;更要培養與供給更多的休閑體育康養的專業服務人才,以提供專業的休閑體育指導、康復指導、理療指導與醫療體育指導等,為廣大群眾健康追求創設更加自由、多選擇性的康養服務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