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雨霏 王志強
(1.陜西能源職業技術學院 陜西咸陽 712000;2.西安歐亞學院 陜西西安 710000)
近年來,我國大學生體質健康測試成績連續下滑,尤其代表大學生耐力素質的中長跑項目連續數年下滑,我國大學生體質健康狀況不容樂觀。2020年9月,國家體育總局和教育部聯合印發《關于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該意見指出深化體育與教育融合,解決青少年健康危機,促進青少年體質提升,實現青少年健康發展,是我國各級教育部門亟須解決的突出問題。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體育與教育經歷了“體教分離”—“體教結合”—“體教融合”—“體教深度融合”4個歷史階段(見圖1),我國體育與教育政策的關系,與我國具體歷史時期國情息息相關。

圖1 建國后體教融合發展歷程
建國初期,我國社會主義各項事業百廢待興,在帝國主義的經濟封鎖下,體育肩負著對外展示我國綜合國力和開展對外交流的重要任務,在當時的社會歷史條件下,我國競技體育處于較低發展水平,難以滿足對外綜合國力展示和開展對外交往的歷史重任,因此,體教分離成為建國初期我國競技體育發展的主要模式,即體育與教育相分離,通過學習蘇聯模式“兩從一大”的競技體育訓練模式,組建國家隊—省體育工作隊—市體育工作隊—一般業余體校—重點業余體校—中心業余體校的青訓系統,在建國初期積貧積弱的中國,為我國培養出大量競技體育人才,為建國初期我國對外交流和綜合國力展示貢獻了重要貢獻,促進了新中國競技體育事業快速發展。
伴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體教分離”模式的歷史局限和缺陷逐步顯現。一方面,“體教分離”對體育和教育的割裂,極大地阻礙了我國青少年群體的體育參與,導致我國青少年體育發展的相對滯后;另一方面,“體教分離”的競技體育人才培養模式,在幫助我國競技體育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產生了諸如運動員文化水平低、職業運動員退役安置等突出問題,因此,面臨著新的社會歷史條件,我國體育事業發展迫切需要轉換發展思路,“體教結合”便在20世紀90年代初應運而生。
2020年8月,《關于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的提出,是對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體育事業與教育事業發展方向的一次系統性指導,對于推動我國教育事業發展,推進體育與教育深度融合具有重要指導意義。但是,體育與教育的長期分離、學校體育開展的步履維艱、家庭體育和社會體育的缺失,我國體育與教育的深度融合,仍有待進一步提升。
我國體教融合的開展與我國競技體育發展息息相關,建國后我國體育事業與教育事業的長期分離,導致唯金牌論成為我國競技體育發展的主要指導思想,在高考一考定終身的選拔性機制下,應試教育仍是我國基礎教育階段的主流方向,競技體育的唯金牌論使高水平運動員文化水平普遍偏低,而應試教育的唯分數論則導致我國普通學生普遍缺乏體育鍛煉,體育與教育的深度融合,仍需有力的制度和機制進一步保障。
學校體育作為我國體育事業的主要組成部分,其主要對象是接受學校教育的學生,學校體育開展對于培養學生體育興趣,促進學生身心發展,促使學生體育習慣養成具有重要作用。現階段,我國學校體育發展面臨諸多困境,一方面,學校、不重視體育課,體育課程地位較低,學校體育場地、器材保障不足等問題,導致學生對體育課程重視程度不高。另一方面,學生普遍缺乏體育鍛煉,身體素質較差,導致體育課多處于“不出汗,不臟衣,不摔跤,不受傷,無強度,無對抗”的狀態,僅僅以學生安全為第一要務,體育課程目標難以實現。
家庭體育作為學校體育的基礎,家庭體育對于促進青少年體育參與,具有耳濡目染的作用。在我國傳統應試教育機制下,由于青少年學業繁重、家庭閑暇時間的不足,以及父母缺乏體育習慣,對體育運動不重視等原因,導致家庭體育未能為學校體育的開展奠定良好的基礎。社會體育作為學校體育的延續,由于社會體育俱樂部、體育場地、閑暇時間、體育賽事和活動的缺失,導致我國社會體育未能為學校體育的開展營造良好的體育氛圍,導致青少年體育習慣的缺失。家庭體育、學校體育、社會體育作為我國體育發展的三個重要組成部分,只有三者協同發力,才能為我國體教融合的深度開展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
伴隨著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不斷發展和綜合國力的增強,特別是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我國開始由“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邁進,群眾體育開始代替競技體育成為我國體育事業的主要發展方向。在上述歷史背景下,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體教結合”思想逐漸不能適應新世紀社會主義體育事業的發展要求,依托于素質教育理念的“體教融合”思想,開始成為我國體育事業發展的主要指導思想,體育在教育中的地位越來越突出,我國競技體育事業發展由教育依托于體育轉變為體育依托于教育,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1)校園體育競賽體系的完善,標志著我國青少年運動訓練與競賽逐步回歸到我國國民教育體系,成為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主要組成部分。
(2)學生運動員成為我國青少年體育發展的主要力量,競技體育訓練和競賽開始依托于我國教育事業。
(3)素質教育理念的提出,促使學校教育更加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體育開始成為我國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4)校外青少年體育運動開展得如火如荼,我國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日益成為學生、家庭、學校、社會等主體的關注熱點。
2020 年8 月31 日,國家體育總局和教育部聯合頒布《關于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對我國“體教融合”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并為新時期我國體教深度融合與學校體育的改革提出如下策略:(1)開展豐富多彩的課余體育活動;(2)建立種類多樣的青少年體育俱樂部;(3)完善青少年體育競賽體系;(4)加強體育特色學校建設;(5)大力培養青少年體育教練員、裁判員;(6)體育資源進一步學校體育傾斜;(7)加強高校體育運動隊建設;(8)將業余體校學生的文化課學習納入國民教育體系。
在素質教育背景下,我國將青少年健康發展放到教育發展全局的位置上,并提出一系列保障措施,體教深度融合舉措的提出和落實,必將提升全社會對于青少年體育工作的重視程度,對于進一步解決我國青少年健康危機,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長,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