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明珠 胡健華
(1.華南理工大學體育學院 廣東廣州 510620;2.廣東江門中醫藥職業學院 廣東江門 529000)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體育工作的重要論述得到各級政府部門及人民群眾的積極響應。2019年,國務院辦公廳正式印發《體育強國建設綱要》,鼓勵開展體育影視等展示和評選活動。該政策文件的頒布,對于推動我國體育影視的原生創作、展評競爭和國際傳播有著非常重要意義。自18年前,我國第一次參加國際性體育影視盛會——第21 屆米蘭國際體育電影電視節,我國體育影視片在國際傳播中愈發具有影響力。但國內學者對米蘭國際體育電影電視節的關注非常有限。基于此,該研究從分析我國體育影視在米蘭國際體育電影電視節的表現開始,對我國體育影視的國際表現、特征進行總結歸納,探索推動我國體育影視國際化傳播的新進路。
米蘭國際體育電影電視節,是由國際體育電影電視聯合會和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共同主辦的國際性體育影視盛會,被譽為體育界“奧斯卡”。米蘭國際體育電影電視節分為奧運會與奧林匹克精神、體育與社會、紀錄片、故事片、體育廣告、電視節目與新媒體、電影、特別競賽等單元,影視創作者可以根據自己影片所屬單元進行投稿參賽。2003 年,第21 屆國際體育電影電視節在意大利米蘭舉行。這是我國第一次選送作品參賽,張藝謀執導拍攝的《新北京,新奧運》申奧宣傳片從全球推送的951部影片中脫穎而出,分別獲得了最佳影片大獎、國際奧林匹克博物館獎、最佳體育宣傳片榮譽花環獎。該影片展示了北京的新發展和新變化,以及北京奧運會“綠色奧運,科技奧運,人文奧運”三大理念。在作為開幕式播放影片展示期間,該影片得到了來自全球的專家和參賽者的熱烈好評,成為會上的一大亮點。自此,我國每屆都在北京國際體育電影周的基礎上,選送一批高質量影視片參加米蘭國際體育電影電視節全球總決賽。經過詳細查閱文獻資料,收集了歷屆決賽中我國獲得最高獎的部分影視片(見表1)。

表1 歷屆米蘭國際體育電影電視節中國獲獎部分影片
除了在米蘭國際體育電影電視節全球總決賽中獲獎外,我國體育影視片在其他賽事中也頻獲佳績,引起了國際體育電影界的廣泛關注。《筑夢2008》是一部詳細記錄北京奧運會籌備過程的紀錄片,在第26屆米蘭國際體育電影電視節獲得花環獎后,該影片還獲得2009年第27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紀錄片”提名獎;2009 年第9 屆華語電影傳媒大獎“百家傳媒年度致敬電影”提名獎;2019 年第10 屆美國紐坡特國際電影節“紀錄片杰出貢獻獎”(這是我國首次在該電影節中獲獎)。該影片不僅得到了評委會主席Gregg Schwenk的高度評價和推薦,還引起了與會者的熱烈交流,極大地提升了我國體育影視的國際影響力。《永恒之火》是我國第一部奧運官方電影,原名是《北京奧運會》,不僅獲得了第27屆米蘭國際體育電影電視節花環獎,還獲得了第33屆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特別獎,并作為閉幕影片展映。
近年來,我國體育電影也在國際舞臺上大放異彩。由周勇執導拍攝的體育電影《我的體育老師》,以貼近現實的角度講述了中學體育老師與體育課被占用的較量。該影片在2021年法國尼斯國際電影節中獲得“最佳場景設計”“外語片最佳原創劇本”“最佳外語片”“外語片最佳導演”和“最佳長片”等5 項提名獎。林超賢執導拍攝的《激戰》在香港電影金像獎、上海國際電影節、臺灣電影金馬獎、華語電影傳媒大獎等評選中獲獎24 項。陳可辛執導拍攝的《奪冠》在第33 屆中國電影金雞獎、第27屆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及2020香港電影導演會等評選中獲獎和提名共計15 項。李仁港執導拍攝的《攀登者》獲得第15 屆中美電影節“金天使獎”年度優秀電影,并作為閉幕式影片播放。我國獲得各類國際獎項的體育電影還有許多,尤其是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后,體育電影的熱度一再上升,也涌現了一批受到國際同行好評的影片。
2021年,第39屆米蘭國際體育電影電視節全球總決賽即將舉行,我國選送了17 部影片前去參賽(見表2)。按照我國選送參賽的歷屆影片數據分析,最具獲獎可能性的是故事片,但奧運宣傳片參賽獲獎概率也相當大(此前該系列影片參賽都獲得花環獎)。根據此前部分影片的影響力來看,能夠在總決賽中脫穎而出的也許是附帶女排精神的《奪冠》、冬奧會宣傳片《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火炬宣傳片》,期待我國體育影視在國際傳播中表現更佳。

表2 第39屆米蘭國際體育電影電視節全球總決賽我國選送影片
貼近社會現實對中國體育發展進行刻畫的體育影視片更受國際同行關注,獲獎率也更高。從2003年第21屆到2020年第37屆國際電影節,我國獲得最高獎的影視片中就有14 部是以敘說中國社會現實為主的宣傳片或紀錄片,其中紀錄片獲獎率最高。《筑夢2008》是一部大型全紀實奧運電影,籌備拍攝于2001 年,于2008 年6 月正式上映。該影片原名叫《奔向2008》,后來更改過兩次片名,分別是《2001+7》和《筑夢2008》。影片的拍攝歷時長達7 年之久,展示了對國家體育場館的方案誕生與建造過程、人民群眾對奧運會的期盼與支持、中國辦奧運的新方案和新理念等情節的記錄,拍攝手法、角度和立意極具現實性。此外,《新北京,新奧運》《中國印·舞動的北京》《我們的奧林匹克——微笑1988》《北京冬奧會會徽和冬殘奧會會徽宣傳片》等涉及中國奧運會元素的影視片也在國際上引起高度關注,可以說是參賽即能獲獎,但此類題材的影視片在拍攝手法方面亦更具難度。
故事性是影視片的一種敘事表達特征,能夠將社會風貌、時代情感、人物刻畫及生活情景等具有感染力的素材,通過影像傳遞給觀眾。故事片虛實結合,具有較強的親和力,觀賞性較高,因此在國際電影節中獲獎率也較高,僅次于紀錄片。近年來,比較著名的故事片有《唯一的方向》《奪冠》《攀登者》等,其中《唯一的方向》獲得第38 屆米蘭國際體育電影電視節金花環獎。該影片主角是自行車手,講述的是主角騎行橫穿蒙古國,追尋夢想的故事,曾獲得第1屆戶外金犀牛獎最佳短片獎、南山國際山地戶外電影節最佳編導獎等。《奪冠》是一部萬眾矚目的電影,原名是《中國女排》,講述的是中國女排從1981年到2016年的跨世紀傳奇故事,曾選送參加第93 屆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競選。《攀登者》講述的是中國登山隊為了讓測量出的中國高度得到國際認可,攀登者歷經重重困難,再次勇攀珠穆朗瑪峰的故事。貓眼電影顯示該影片累計票房為11.4 億,是目前國內票房最高的體育題材電影。國內體育電影絕大部分是以故事片的形式進行拍攝,且針對部分情節片段,采取了現實與虛構結合的手法,因此也吸引了不少觀眾。近年來,逐漸涌現了一批票房過億的體育題材電影。
當前,觀眾更傾向于表達本土特色和元素的影視片。2003年第21屆米蘭國際體育電影電視節全球總決賽的《新北京,新奧運》和2004年第22屆的《中國印·舞動的北京》能夠在國際舞臺一鳴驚人,除了中國在國際舞臺話語權不斷上升的影響外,更重要的是其生動、真實地刻畫了本土特色素材。參選國際電影節,必然要有準確的觀眾定位,世界觀眾想了解中國,這就為影片明晰了定位。中國的體育影視片,不僅喚醒了國內觀眾的體育精神與熱情,更喚起世界觀眾對中國的了解與期待。好萊塢電影對國內電影頗具沖擊力,但模仿與拿來主義是不可取的,提升國際傳播力、吸引世界觀眾的好電影離不開本土特色。聚焦本土體育元素,可以追溯過去的歷史、體育界的轉折點、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體育事件等。但由于文化差異性,過度的本土特性不易被世界觀眾理解。因此,使用隱喻的手段能有效化解這一矛盾。利用隱喻手段,避免突顯本土元素時過于空洞無味,或許是中國體育影視片的未來路徑。
未來的中國體育電影,需要努力走進全球觀眾的視野。《摔跤吧!爸爸》的中國票房約為12.99 億,遠超該影片在印度的本土票房。同樣是講述體育故事,但《摔跤吧!爸爸》卻成為國內上映體育題材電影的票房之首,能夠與之比肩的只有《奪冠》和《攀登者》。若是從國際傳播角度看,故事片的力量或許不在于突出主旋律,而是觀眾與主角的共情、共鳴。一方面,故事片離不開“人性”,站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角度來對待體育電影的拍攝和故事的鋪排,是推動我國體育電影走向國際舞臺、吸引全球觀眾的可行途徑之一。另一方面,講好故事還要注意故事的強真實、情節的弱虛構、愛情的收縮化,利用音樂、角度、表情和語言變化,牢牢地鎖住觀眾的情感歸屬。新時代利用影視與熒幕講好、展現中國體育故事,仍然任重而道遠,但把握好故事的發掘,才能傳播好中國聲音,讓世界更懂中國。
體育電影行業發展迅速、市場不斷擴大,但全球文化的相互沖擊,對電影文化的發展也帶來的巨大影響。國內體育電影除了主旋律的表達形式外,應充分融入文化變遷的潮流,在保持自我特色的同時,探索創新的表達形式,使體育電影成為傳播中國體育文化,彰顯文化自信,建設體育強國和文化強國的有力載體。一是將本土體育文化與世界文化的發展相融合。中華傳統體育文化博大精深,但在流行電影中容易被現代影視替代。文化的表現特征包括民族性、時代性及差異性等,在面對全球文化沖擊時,國內體育電影需注重民族差異的表達。《摔跤吧!爸爸》的背景有較強的男女平等觀念,而男女平等具有全球化。要保持真我,在電影中應豐富中國文化的表達,創新文化表達形式是文化自信建設的有力手段。《奪冠》和《攀登者》表現的就是扎扎實實、團結戰斗、頑強拼搏的中國體育特色文化。
縱觀我國體育影視的發展歷程,自成功申辦北京奧運會以來,該系列影視片的發行如雨后春筍,國際傳播的影響力也愈發提升。《絕殺慕尼黑》《摔跤吧!爸爸》等國外體育影視片給國內票房的沖擊,對國內體育影視片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壓力,但這也是一個重要的啟示與機遇。衷心期待中國體育影視片在國際舞臺的影響力能夠越來越大,通過熒幕傳播中國聲音、中國故事和中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