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佳音
《絲綢之路的音樂文化》共六章,這六章又分為兩個部分。第一章為第一部分,闡述了絲綢之路上各種音樂文化的起源及具體走向;第二至六章為第二部分,介紹了各個地區的音樂特色,分析了其中的內在關聯。本文將結合以上內容進行論述,并作出簡要評價。
我們都知道,絲綢之路對我們國家有特別的意義,不管是古代還是當下,都有著極高的價值。可以說,絲綢之路不僅是一條路那么簡單,它譜寫了屬于中華民族的偉大篇章。
此書由杜亞雄和周吉完成。杜亞雄在河西走廊生活了很久,對當地的傳統音樂非常熟悉;周吉主要在新疆工作,不論是對當地的音樂還是其他民族的音樂都有一定的研究。這種特有的優勢使二人在撰寫本書時比較得心應手。此書于1997年正式出版。17年后,周吉已經去世,杜亞雄再次回到故地時,有一種說不出的情感。在這種情懷下,杜亞雄決定修訂本書。
絲綢之路的開辟對我們國家甚至對世界都有著重要的意義。它不但維系了各個民族之間的友誼,還在很大程度上增強了各國的聯系。
本書以絲綢之路為主線,將絲綢之路上的各種音樂文化串聯起來,其中包含的音樂文化種類繁多、樣式豐富。絲綢之路這段路程尤為漫長,不但涵蓋了國內,還延伸到了國外。絲綢之路的開通引發了很多人的研究,在研究的過程中,需要其他學科的輔助,這樣才能從不同角度深入挖掘其中的價值。
絲綢之路就像一條滔滔不絕的江河,養育了沿河的人們,誕生了許多燦爛的文化。此書對絲綢之路上音樂文化的梳理,無論是對音樂史還是對絲綢之路的發展史來說,都是一筆財富。就像本書作者杜亞雄所說:“它的開辟表現出了包容世界的精神,誕生了更多民族的音樂?!?/p>
絲綢之路主要有兩條路線。以下將對大概內容以及絲綢之路的走向做出敘述。本書在緒論中用千里古道描述絲綢之路,其表達的意思是絲綢之路道路悠長,有千里那么遠。緒論中的“尋樂”二字展開來講是在絲綢之路上尋找音樂文化。作者用六個字便表明了其編撰本書的意圖。文章初始,作者用一張圖片描述了絲綢之路的起始點。雖然本書在創作時距離絲綢之路開辟年代久遠,但書中描述的起始點與真正的起始點并沒有太大出入,具有很強的說服力。第一個章節以音樂為主線,用了許多文獻、圖片追尋潛在的音樂文化,并加以證明,詮釋了絲綢之路音樂文化的意義與價值。
經過多年來各個專家的研究,對絲綢之路的具體走向形成了兩種說法,分別是綠洲絲綢之路、草原絲綢之路,但這兩條路線的起點是相同的,都在西安。綠洲絲綢之路又可以細分為北、中、南三條,這條路上有很多少數民族,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哈薩克族。從廣義上來講,草原絲綢之路可以被看作絲綢之路的一個組成部分,包含天山道等路線。相比較來說,現在很多學者認為綠洲絲綢之路更值得研究。
絲綢之路的音樂文化既影響了民族音樂文化,還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朝代的發展。例如,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絲綢之路的開辟使得西域音樂傳入我國。絲綢之路的開辟促進了音樂文化的廣泛傳播,使之后的朝代的音樂文化都獲得了很大的發展空間。例如,唐代不管是樂舞還是器樂,都發展得非常好。
此書為總分結構,也就是說先總結,再進行分析。
此書主要有兩大模塊,這兩個模塊又有兩種區分方式:一是按照兩位作者對絲綢之路上的地域的了解程度劃分,杜亞雄完成第一、二、六章,剩下的由周吉完成;二是按照地理位置進行劃分,第一、二、三章為中國內,剩下的章節是境外。筆者認為第二種方式更容易讓人接受。
此書共六章,因為文章的篇幅不大,所以沒有將緒論和其他內容進行區分。若是篇幅太大,內容繁雜,那么就需要有單獨的緒論對文章的大意進行概括。首先,第一對絲綢之路的路線、起源及發展演變過程做了簡單的概括,使人們可以提前掌握這本書的框架,但在構思上有一點凌亂。其次,具體章節的介紹主要是第二到第六章,非常有說服力,主要是因為有作者的親自加入。作者嚴格根據絲綢之路的走向,從西安開始寫,一直到土耳其等國家,有著非常濃郁的地域特色。筆者認為第二到第六章可以分為以下五個部分:
1.從長安到陽關
我們都知道,長安這個城市極具特色,一直到現在,仍以特有的文化吸引著人們的眼球,它也是絲綢之路的起源地。有很多詩詞對陽關這個地方進行了描述,它是絲綢之路上的必經關卡。在第二章中描述了許多區域及區域音樂,如散發著迷人魅力的秦腔,它有著一種粗獷之美,不像江南地區所流行的音樂那樣溫婉。各種音樂、樂器、舞蹈讓絲綢之路上的音樂文化充滿了生命力與新意。
2.橫貫戈壁瀚海
一路從長安到甘肅,然后騎著駱駝穿過沙漠到維吾爾族聚居區。本書的第三章側重于對新疆各民族的描寫。新疆雖然看起來很寬廣,但是人煙稀少,在古代走這一段路程需要好幾個時辰。獨特的環境使得新疆人民都能歌善舞,并且還有一股淳樸的民風。要知道,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會創造出很多樂器與民歌。在這里不得不提及的是維吾爾族,他們是為音樂而生的民族,能夠隨時隨地唱歌、跳舞,其中彈唱更是他們的特色。所謂彈唱,即是在表演的過程中將彈和唱貫穿整個故事情節的發展,使音樂主題愈加清晰,內容愈加豐富、有趣,成為音樂中的佳作。雖然到現在有一部分器樂已經失傳,但留存下來的器樂不僅得到了傳承,還獲得了很大的發展空間,為維吾爾族的音樂添磚加瓦。
3.越蔥嶺,跨河中
從第四章開始就進入他國和其相關音樂。此章節主要有六個小章節,雖然章節相對較少,但是內容卻很豐富。書中所描述的其他國家的音樂文化對我們國家的音樂文化造成了些許影響。雖然每個國家的信仰、文字有區別,生活方式不同,但是在有了絲綢之路后,音樂文化出現了很多共性。在絲綢之路發展的過程中,隨著國家的衰亡、人口的遷移,各民族文化互相交融。
4.北渡茫茫草原
這一部分共有四小節,由于地理的差異,草原上的歌曲給人一種浩瀚無邊的感覺,還有著特殊的發聲方式,再加上馬頭琴的加持,使其成為一種特有的音樂。
5.西接安息大秦
印度在唐代的時候就有所提及,并且在那個時期,印度的音樂非常多,被人們稱為天竺,拉格是其中最有特色的曲調。雖然對不同國家的音樂文化都比較陌生,但是本文沿著絲綢之路將不同的音樂文化呈現在讀者眼前,為人們呈現了一場視覺盛宴。
文章是總分結構。由第一章開始逐一概述絲綢之路上的不同音樂文化。讀者大致掌握后,作者又使用了分的手法,讓人們可以由淺入深地閱讀。本文環環相扣,在之后的章節中將音樂慢慢展開,使人們在體會音樂的過程中感嘆歷史的宏偉。
總的來說,在閱讀此書的過程中,在第一章明白了絲綢之路的走向,了解了其中的意義,在其他章節中對各民族的音樂有文字說明,還有很多圖片,概括了音樂的特色。最后各個章節相連,極具邏輯性。此書開篇立意明確,邏輯清晰,是一部水平非常高的著作。作者善于發現新的事物,結合經驗供人們學習,實屬不易。在這里要說的是,其中的音樂文化非常值得去研究、去探索,如此一來,才可以使這些寶貴的音樂得以留存,并使相關的民族文化保留下來。這本書的意義非常重大,非常值得推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