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佳昕 張凌菲
在《石家莊長歌》這部長詩中處處蘊含著詩歌的節奏感,它體現在音節節奏、韻律節奏和架構中。郭沫若在《論詩三札》中指出:“詩之精神在其內在的韻律。內在的韻律(或曰無形律)并不是什么平上去入,高下抑揚,強弱短長,宮商徵羽;也并不是什么雙聲疊韻,什么押在句中的韻文!這些都是外在的韻律或有形律。內在的韻律便是‘情緒的自然消漲’。”詩作者將整部長詩分為《起》《承》《轉》《合》四個篇章,將古詩的結構技巧與現代新詩的內容意蘊整合起來,既從時間的維度劃分出古代、近代、現代和當代幾大歷史時期,更是從情感的維度一步步地表現深遠的時空情緒。
《起》作為第一篇章,共有十二首詩,為全詩奠定了時空情緒的基調。它們分別圍繞石家莊的歷史遺跡、著名人物漸次展開,石家莊一次次地參與中華文明的發展進程,并作為其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形成了自身悠久的歷史文化。長詩特意引用具有古典韻味的詩詞作為題記,涉及容丕華、馮夢龍、胡曾、蘇軾、文天祥五大詩人,彰顯了石家莊地域歷史文化的深厚底蘊。如《在市區東垣故城遺址》中引用了清代容丕華的詩作《東垣城懷古》:“水流哽咽君知否,欲向行人說廢興。”一語道破了石家莊東古城的盛衰興亡,也暗示著當今石家莊的諸多舊物均有“說廢興”之意味,但快節奏生活中的人們卻像忽視流水哽咽一樣忽視諸多史實,這樣的傾訴讓重建地域文化自豪感成為長詩關注的話題。開篇第一首詩《石家莊不是火車拉來的》寫道,石家莊是一片有著三十萬年歷史的土地,是中國人的祖先辛苦建立起來的,而不僅僅是近現代工業的制造物。這就確立了整部長詩的主旨,樹立起地域歷史感和城市自豪感。
《承》的作用是使時空情緒和敘事內容更加飽滿。詩作引用與抗日戰爭相關的悼詞、歌詞為題記,使近現代中華民族御外抗爭、奮斗自強的歷史躍然紙上,如《美穗子,美穗子》這首詩講述抗戰時期日本小女孩美穗子被聶榮臻救助并送回日本的歷史事件,正如該詩開頭所寫的“沒有以血還血/以牙還牙”,流淌在中國人血液里的真善美,讓中國人即便受到侵略和殘殺,然而面對手無縛雞之力的日本小女孩,中國人卻沒有殘害無辜。這部城市史詩既有宏大敘事,又不乏細膩的情感流露,客觀的歷史與主觀的情感相結合,顯得更加飽滿。
《轉》與《承》在情緒邏輯或事實邏輯上聯系起來。《轉》由一個個故事構成,描寫了抗戰時期真實發生過的歷史事件,講述中國由開始的戰敗轉向最后的勝利的光輝歷程。這是由一個個普通人在不同的領域抗爭、奮斗而凝聚成的歷史。《轉》在題記中引用了革命者的言辭,暗示著是他們這樣的人的努力讓新中國最終誕生。在那個特殊的年代,這些英雄挺身而出,他們在“永生堂藥鋪”、在“東焦村馬家巷”行動,他們是普通的人,卻最終在史冊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正如詩中所說的“這個連接起無數個偶然的鏈條/叫做必然。
《合》是對之前的詩篇的揭示和升華。時間拉近,到了20個世紀后半期,《合》在題記中引用了新中國成立后的校訓、廠歌。“12寸環宇電視”“紅蓮手表”“靈芝掛面”等一件件具有年代感的物品,把讀者引回過往,表達了對往事的追念,是對一個時代特點的總結。以《一張“八家莊小學四年級畢業照”》為例,讓過去的時光以照片的形式保留下來,在回憶中一遍遍地重演,繼續保存在人們的腦海之中。“11個人注定在64年后/重新擁抱、握手和痛哭流涕”“稚嫩的小校友為他們獻上了鮮花和掌聲”,歷史與現代的交替、疊合發生于同一片土地,觸動了讀者最珍貴的記憶。
整部長詩是精心布局謀篇而寫成的,運用《起》《承》《轉》《合》這四大篇章將開始、起伏、高潮、結尾娓娓道來,具有很好的結構效果。
這部長詩將根深深扎入中華文化的沃土之中,以歷史線索為筋骨,以文化內容為血肉。其注重寫實,還原歷史風貌,反映式寫實式的風格,在其中多首詩的多個題記中可見一斑。值得注意的是,這些題記無一例外均出自史上已有的詩文之中,正是這樣采借已有的人們熟知的觀點,為讀者呈現出石家莊的發展樣貌。《起》這個篇章回顧石家莊的古代史,特意引用富有古典傳統的詩詞作題記,涉及容丕華、馮夢龍、胡曾、蘇軾、文天祥五位詩人;《承》這個篇章回顧石家莊的抗日戰爭史,引用與抗戰活動相關的悼詞、歌詞作題記;《轉》這個篇章回顧石家莊的解放戰爭史,引用革命先鋒的言辭作題記;《合》這個篇章的題記則引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校訓、廠歌。這些題記與詩篇內容相呼應,它的作用和意義是畫龍點睛的,不僅起到點明主旨的作用,更是讓整部長詩錦上添花,拓展了內涵。
這部長詩善用排比的手法來抒發情感,《上世紀80年代的幸福》一詩寫道:“請允許我在紙上排列一架架莊里造的飛機/一臺臺吸引全世界眼球的12寸環宇電視/一塊塊被手腕期盼已久的太行和紅蓮手表……一雙雙國家體委認證的比賽用長征膠鞋/一卷卷擦亮外國人雙眼的貓球牌衛生紙/一個個掉到地上卻毫發無損的雙飛燕茶杯”,字里行間情感洋溢而富有節奏,通過羅列物象加深情感,讓讀者仿佛置身于20世紀80年代。而諸如此類的大段排比在長詩中常常運用,讀來讓人印象深刻。例如這部長詩的序詩《石家莊記憶》第八段,以15個“忘不了”開頭,勾勒了一個成就斐然的石家莊,體現了中國的部分歷史內容和部分成就,牽引著石家莊人的心和中國人的心,這是“一根叫做歸屬感的線”;《在高克謙烈士紀念碑前》這首詩的第六段,以五個“19歲”結尾,展現出一個年僅19歲的學生熱血沸騰、英勇向前的形象;《上世紀80年代的幸福》一詩的第一段連用13個“一”字開頭,展現出上世紀80年代的幸福感。這些排比句有時充滿柔情,將讀者拉入溫情的思潮之中;有時卻又裹挾著排山倒海的力量,直撼讀者心靈。
這部長詩的一些詩節,以一種近乎羅列的形式訴說石家莊的輝煌歷程,《滹沱河,母親河》一詩這樣寫道:“母親偶爾的小脾氣,已被這些美麗的/名字覆蓋:太白渠(西漢)、蒲吾渠(東漢)/烏子堰(北朝)、廣潤陂(唐)、畢泓陂(唐)/大唐渠(唐)、禮教渠(唐)、千金渠(唐)/萬金堰(唐)”。同一條河流的名稱歷經多次變遷,這是其歷史文化豐富的體現,也是石家莊傳統底蘊深厚的縮影。《石家莊歷史的天空》一詩還這樣寫道:“李敬玄、李游道、李元素/李嶠、李懷遠、李日知、李吉甫、李藩/李絳、李德裕、李固言、李玨、李紳/李氏十三相,連綴出氣象萬千的盛唐/與愁云慘淡的晚唐,140年的天空”。有時候長詩中的某些章節就像博物館的展覽櫥窗,陳列著一個又一個鮮明的名稱,或者是地名,或者是人名,或者是條約名稱、書名,正是這些沒有藻飾的簡短名詞,穿梭于時空的流光之中,呈現給讀者一幅原始而鮮活的畫面。
這部嚴肅而又宏大的長詩,讓讀者從精確的數字中感受和體驗到歷史細節所帶來的強烈沖擊。石家莊的每分每秒,每個人每件事,一系列詳細的數字,一連串具體的名稱,構成這部長詩的具體內容。《在太行山上》一詩這樣寫道:在“板垣師團20多架飛機、100多門重炮/幾十輛坦克猛攻下,一晝夜易手13次/每日傷亡千人的忻口西北204高地上/不在指揮部喝茶,卻在距敵200米的/滾滾硝煙里中彈身亡的第9軍軍長/自己口中,出入過無數次/早已安之若素的那個‘死’字”,在這里數字不再是簡單的統計戰爭的工具,而是與文字結合在一起融入詩句之中,并已經被賦予了靈魂。用具體的數字在讀者眼前鋪開一幅精巧的畫卷,將讀者帶入距敵人200米的硝煙中,再現慘烈的戰爭場景。《倒敘》一詩這樣寫道:“倒回石家莊的華北人民政府/為淮海戰役點贊的0.75億公斤糧食/為平津戰役點贊的4617萬公斤小米/476萬公斤小麥、3360萬公斤馬料/140萬公斤油、95萬雙鞋”。將石家莊為新中國的成立所作出的貢獻,具象化為讀者可以切身感受到的數字,新中國的成立離不開石家莊的付出,也離不開石家莊人民的支持。在這里數字不再是數字,而在過去的時空那一端燃燒著,至今回望依然可見涌動著的熱浪。
全詩涉及衣食起居、戰爭風云、群山川流、工廠鄉村、市場學校、街道天橋等諸多方面,能夠詳細到一個人的年齡、一盒罐頭的名字,所有這些都體現了詩作者的知識面比較廣泛,對生活的體驗比較深刻和細膩。從商代民族的起源一直到21世紀的今天,時間跨度之大,描述畫面之廣,內容之客觀真實,是大多數詩作所難以企及的。
這部長詩以這片土地為空間,以30萬年的發展歷程為時間,橫軸和縱軸共同構成一個跨度極廣的時空世界,展現了石家莊的歷史場景。歷史與回憶相交融,主體與客體進行對話,石家莊見證了中華民族的歷史,中華民族也見證了石家莊的發展歷程。
這部長詩起、承、轉、合的四個篇章,從遠古到當代,漸進地描繪了石家莊的歷史長卷。原始的地區文明在這片土地上建立,從無到有地發展起來。一個諸侯國建立之后而又滅亡,這個地域文化從創始到繁榮,又從繁榮走向衰敗,而到了千萬年之后的如今又在這同一片土地上煥發出傳統的光彩。石家莊作為承載地區歷史的空間,體現了歷史發展的規律。
這部長詩以石家莊為地域范圍,講述它從古至今的歷史,從各類事件中概括出那些重大的有代表性的事件,把重點放在以古寫今、以歷史寫當下這個方面,提醒當代的人們勿忘歷史,喚起當代人的民族自豪感、歷史自豪感。《在太行山上》一詩這樣寫道:“密密麻麻的烈士證書背后/家家戴孝、戶戶節哀”,這是多么可歌可泣的場面,歷史感正是在這樣的細節刻畫中表現出來的。通過史實的細節來展示史事,呈現出歷史發展的形象生動的具體歷程。
再以這部長詩的序詩《石家莊記憶》為例,石家莊見證了本地區物質文化的發展,較為概括地歸納出歷史軌跡,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為分界線,站在當代的時空由最近的立場向遠古的方向回望歷史,肯定了石家莊人對這片土地的貢獻。石家莊的精神文明一次次攀登高峰,這就是中華文化不斷向上向前發展的印證。《在高克謙烈士紀念碑前》一詩里,石家莊見證了歷史人物性格的邏輯發展:“工人黨員家里召開會議的,是/喬裝成工人模樣的高克謙/飯館里布置工運活動的,是打扮成吃飯客人的高克謙”,寥寥幾筆就刻畫出高克謙烈士的工作狀態,運用靈巧的筆墨刻畫歷史人物的形象,增添了場景和情境的閱讀空間,使得史事與情感相融合,從而增加了時空情思的歷史溫度。
這部長詩對石家莊這片土地傾注了深厚的情感,彰顯了對存在于這個物理空間的精神文明的熱愛。序詩《石家莊記憶》一連用15個“忘不了”來表達對石家莊的眷戀和對祖國的熱愛。也可以這樣說,石家莊已經不僅僅是石家莊,而是通過描寫石家莊的歷史,來描繪整個中國社會歷史長卷中的一些局部和細節,體現中華文化發展歷程的一些側面和篇章,因此,完全可以說《石家莊長歌》就是整部中華長歌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這部長詩以歷史使命感和文化認同感為紐帶,向讀者交代詩作者的創作意圖,詩作者在后記中這樣寫道:“從我寫詩的第一天起,我就從來沒有盤桓于個人化的書寫,更多的是對人類命運的整體表達和對宏大的外部現實世界的詩學觀照。”這里透露出兩個信息,一是詩作者有意在這部長詩的大部分詩篇中以掃描的方式去構筑石家莊歷史長廊,以達到真實展現石家莊盛衰、實現歷史復興的目的。羅列各類遺跡、人物史料,如安陽殷墟、東垣古城遺址,劉邦、劉秀等人物,使詩作富有詩意邏輯性,層次清晰,為后面描述近代抗爭史做好鋪墊。以《石家莊不是火車拉來的》這首詩為例,“正太飯店”是法式建筑,“火車”是現代化的標志。運輸業和工業拉來了現代化的大都市,但這不是石家莊的起源,詩中羅列出趙佗先人墓、戰國鐵斧、陶器等歷史遺跡,來佐證詩作者的觀點“石家莊不是火車拉來的”,這便具有鉤沉發隱的意義,它不僅僅說明石家莊的歷史悠久,更是給人們以警示,不要忘記民族的歷史。二是有意在浩瀚的歷史海洋中喚起石家莊人矢志不渝的奮斗抗爭精神,展現石家莊人在歷史進程中昂揚向上的氣魄,比如保路運動、五卅運動、紗廠工潮等。深厚的精神文明扎根在這片土地上,石家莊人在戰火洗禮中重生,不同時代的英雄們挺身而出保家衛國,從中可以見證石家莊人乃至中華民族的不斷繁衍,生生不息,見證中華傳統文化的悠久深厚。
整篇論文從起、承、轉、合四個方面論述《石家莊長歌》的外部形式,然后從敘事視角、現實式寫實式的方法、修辭等方面論述其內部的情感節奏,最后從時空情緒的角度分析其史詩的邏輯節奏。這其中蘊涵著詩作者田耘對石家莊深沉的愛,更凝聚著石家莊人民的歸屬感與自豪感,書寫著萬載長青的石家莊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