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娟娟
(西安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陜西 西安 710000)
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我國成功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新發展階段國際國內面臨深刻復雜的新變化,脫貧攻堅取得勝利之后,“三農”工作的重心已經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轉移。其中,現代旅游業以其強大的資源整合能力已發展成為鄉村振興的“金鑰匙”,更是有效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抓手。臨夏回族自治州(以下簡稱臨夏州)相較于東部發達地區而言,地域經濟發展增速緩慢,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投入不足,公共服務體系滯后。為順利實現臨夏州鄉村全面振興奮斗目標,探索臨夏州旅游業高質量快速發展路徑是必須要面臨的課題。
臨夏州地處甘肅省中部西南面,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過渡地帶,東臨定西、西毗青海、南接甘南藏族自治州、北側與省城蘭州接壤,介于東經102°41′~103°40′、北緯 34°57′~36°12′,總面積8 169 km2,轄 1 個縣級市、5 個縣、2 個自治縣。境內自然資源豐富,人文資源多樣,農業形式多樣化,豐富多樣的自然資源為休閑農業和旅游發展提供了顯著的空間優勢。
近年來,為了確保臨夏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全面開啟鄉村振興新征程,臨夏州政府結合目前實際,于2016年確立了培育旅游、食品和民族用品生產加工、勞務3 個“百億元產業”目標。其中,在旅游產業培育方面,臨夏州以建設中國西部休閑旅游度假基地為目標,全面推進景區景點改革,重視旅游項目建設,重點建設了永靖黃河三峽、和政松鳴巖、臨夏市八坊十三巷、積石山大墩峽等一批知名景區。積極探索、創新旅游管理、營銷等方面新路徑,通過舉辦旅游宣傳月活動、文藝展演活動,包括“三區三州”旅游大環線推介活動,打造并初步形成了臨夏“花兒”“河州牡丹節”“梨花節”“杏花節”等旅游品牌,促進臨夏旅游與農業、金融和文化的融合發展,塑造美麗、綠色臨夏新形象。
自2016年國務院印發《“十三五”旅游業發展規劃》以來,旅游業在整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日益凸顯,旅游人數逐年增加,少數民族地區的旅游發展迎來了新的契機。從表1 可以看出,近6年來,臨夏州旅游收入和旅游接待人次都呈現逐年遞增趨勢,全州旅游業發展勢頭向好。2014年臨夏州全年接待旅游人次為725 萬人次,旅游收入僅為30.7 億元,占GDP 總數的16.50%;2019年全州旅游收入達到133.2 億元,是2014年旅游收入的4.34 倍,全州接待旅游人次達到了2 711.5 萬人(次),是2014年旅游人次的3.74 倍。無論是臨夏州全年旅游收入還是旅游人次,相對2014年翻了好幾番,2017年臨夏州旅游收入和旅游接待人次增長率為近6年來最高。

表1 近6年臨夏州旅游經濟發展情況統計
2014年、2015年、2016年臨夏州旅游收入及旅游接待人次變化并不明顯,但發展到2017年臨夏州無論是旅游經濟收入還是旅游人次都有了質的飛越,2019年臨夏州全年旅游收入占GDP 總數比例首次突破40%。旅游業蓬勃發展的態勢表明臨夏州政府將“旅游業”列為“三個百億”產業之首是明智的決策部署,旅游業正在為臨夏變美變強、臨夏人民創收增富添磚加瓦。
數據顯示,臨夏州總體旅游業經濟發展在2019年取得了歷史上最好的成績,但是由于地理、歷史、交通、經濟發展及旅游資源等原因,7 縣1 市無論是旅游收入還是旅游人次均呈現出不平衡的發展態勢,落差十分明顯,且臨夏州的旅游經濟主要集中在臨夏市和永靖縣。從表2 數據得知,臨夏市2019年旅游收入高達52.45 億元,接待游客1 087.00 萬人(次),占全州比例分別為39.4%和40.1%,均位居全州首位,這是因為臨夏市是臨夏州首府,為唐蕃古道重鎮,有“河湟雄鎮”之稱,歷史悠久,資源豐富,現作為全州政治、經濟、文化、科技中心,是大多數旅游者來臨夏游覽的首選之地。

表2 近3年臨夏市、東鄉族自治縣旅游經濟發展情況統計
雖然近年來東鄉族自治縣旅游呈現“井噴式”增長狀態,2019年旅游收入較2017年增加1.85 億元,旅游接待人次增加37.8 萬人(次),年均增長率分別是84%、63.3%,但遠遠落后于臨夏市旅游發展水平,2019年臨夏市的旅游收入和旅游接待人數分別是東鄉族自治縣的18.02 倍、17.31 倍。這種差距主要是由于東鄉族自治縣經濟發展水平滯后、旅游資源開發利用不足、旅游基礎設施落后、交通不便捷等原因導致的。永靖縣的旅游收入和旅游接待人次位居前二,得益于永靖縣豐富多樣的旅游資源和便利的交通條件,其中比較著名的有國家5A 級景區炳靈寺石窟、劉家峽水庫、黃河三峽。
臨夏州作為古絲綢之路的一部分,州內有回、漢、東鄉、保安、撒拉等42 個民族,天然旅游資源豐富,齊家文化、馬家窯文化,臨夏花兒、磚雕、美食等都為當地旅游發展添上了繪聲繪色的一筆。黨的十八大以來,臨夏州政府高度重視旅游產業培育,在深化景區改革、實施旅游項目、拓展客源市場、促進產業融合、提升開放水平、完善旅游功能[1]等方面下工夫,推動了臨夏州旅游業的蓬勃發展,進一步優化了全州經濟結構、統籌了城鄉發展、帶動了社會就業、增加了群眾收入。但在發展旅游業過程中面臨旅游管理體制不完善和服務人員匱乏、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比較落后、交通制約等眾多挑戰,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臨夏州旅游業發展的水平和質量。
受地理條件、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教育理念等因素的影響,臨夏州旅游管理體制機制尚不完善,旅游從業人員普遍缺乏現代化管理理念,開發經營旅游活動過程中,一味追求短期的旅游經濟收益,缺乏長期性、整體性的規劃意識和公益性、全面性的環保意識。同時,臨夏州景內區基礎設施建設滯后、部門冗亂等現象叢生,很多景區管理力度不夠,商業化現象頗為嚴重,多頭收費、票價不固定現象也頻繁出現。
臨夏州居民教育水平普遍低于國內其他發達地區,導致臨夏旅游極其缺乏復合型、應用型、專業型旅游管理人才,且缺口較大。同時,景區和旅游酒店普遍存在招不到旅游專業人才的現象,酒店員工的流失率較大,旅游景區內持有導游證上崗人員數量不能滿足旅游旺季的市場需求。
近年來,隨著大眾旅游的興起,各地高度重視旅游相關設施的開發與建設,縱觀國內旅游,很多景區已經建立了智慧旅游服務設施體系,包括景區語音導播系統、電子車票、網絡咨詢中心等。臨夏州整體經濟情況一般,基礎設施建設方面資金投入遠遠低于東部發達城市,對于游客所需要的旅游咨詢、語音導航、自助服務等均無法滿足。此外,經實地調研后發現,臨夏州普遍存在前往景區的路況較差,停車場車位相對較少,景區內衛生間、指示牌及旅游餐廳等旅游配套設施不完善;景區內的旅游標志不清晰或缺失等問題,加之旅游景區經營、道路交通管理方面也相對欠缺,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旅游者的旅游體驗。
“食、住、行、游、購、娛”是開展旅游活動必不可少的6 大要素,其中,交通條件便是臨夏州旅游業快速穩定發展的最大制約因素。經濟發展整體水平相對落后,多山谷、少平地的地理條件導致臨夏州境內旅游交通無法達到國內其他地區發展水平。公路是使用最普遍的交通方式,火車、飛機等快捷交通工具并未廣泛應用,很大程度上導致外來旅游者會因為交通因素而放棄到臨夏州境內旅游的計劃。相關數據顯示,來臨夏州游客主要集中在東郊公園、大墩峽、松明巖、炳靈寺石窟等知名景區,其他地方雖也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卻由于縣際之間、景區之間缺乏必要的交通連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旅游者來臨夏旅游的可進入性,7 縣1 市地域旅游創收增富效果差距十分明顯。
發展旅游需建立一套健全且完整的管理機制,進一步完善旅游項目監管機制和游客投訴受理機制,切實維護與保障游客的合法權益,使得旅游經營活動更加規范化。州內相關旅游管理部門應協同各景區內部管理單位,加大力度完善旅游管理體制,提升旅游服務質量和旅游市場的秩序。規劃是發展的先導和綱領,科學的、符合當地發展實際的規劃將促進并正確引領當地旅游產業的快速發展[2]。第一,臨夏州深入推進旅游發展需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樹立生態文明意識,將環境保護和綠色可持續的發展模式貫穿規劃開發始終。第二,臨夏州未來的旅游發展應立足于自身的自然資源、旅游資源、民俗文化資源、地域特色、旅游發展水平,加強頂層設計,注重統籌規劃,開發一批突出本地旅游主題、雅俗共賞的旅游產品。第三,應參照并結合新時期州內整體經濟社會發展狀況,7 縣1 市在做好與全州發展規劃有效連接的基礎上,結合各地實際加快構建完善且具有縣域特色的旅游發展規劃體系,推動實現縣域旅游與土地資源利用、村社建設相契合,多方面統籌兼顧,接續推進臨夏旅游健康穩步發展。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人才是創新的根本所在。現代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和品質提升對旅游專業化人才的數量和質量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第一,創新人才培養培訓模式,建立健全人才引進制度,通過對外招聘和本地培養方式招收人才。州內旅游相關部門和景區應加強與高校的聯系互動,為熱愛旅游事業的學生提供就業機會,也為臨夏旅游輸入新鮮血液。第二,加大人才培訓力度,重視培訓質量。積極設立旅游人才實訓基地,7 縣1 市需要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定期定向組織培訓和學習,促使旅游從業人員樹立服務意識,增強服務技能。第三,完善旅游專業人才的獎評制度與保障措施,建立切實可行的社會保障機制,實施末位淘汰和優勝晉級的管理體制,引導更多有真才實學的青年投身到旅游業建設發展行列之中。
基礎設施直接關系游客的進出便捷化、游覽舒適化、生活便利化和服務人性化[2]。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要完善臨夏州旅游智能化服務,圍繞旅游6大要素補短板、強弱項。第一,借助“互聯網+”積極建立旅游服務熱線,把臨夏州旅行社、旅游路線、旅游景點、旅游交通、酒店賓館等相關信息整合,全部納入旅游服務熱線平臺,開通“一卡通”“電子車票”等服務,全面提升外來游客旅游體驗感,同時提升臨夏州居民的生活品質。第二,加強旅游景區公共服務配套體系建設,改造景區公共廁所設施,完善景區周圍酒店餐廳、娛樂商貿等相關配套設施,打造良好的旅游市場經營環境。第三,構建以新媒體為主、傳統媒體為輔的宣傳推廣體系[3]。充分利用臨夏本地的主流媒體、旅游網站和公眾號,在臨夏各汽車站、中心廣場、高速公路等地播放有關臨夏旅游的宣傳片,增加游客對臨夏旅游的品牌辨識度,增加旅游者前往臨夏游覽的意愿。同時,借助重大節慶、各類民俗節日、營銷會對臨夏特色文化進行宣傳,并積極主動與攜程、途牛、去哪兒、新浪等網絡媒體合作,擴大臨夏州旅游影響力和關注度。
交通是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前提。交通作為旅游業的基礎先導性組成部分,是連接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的樞紐,是發展旅游業不可或缺的先決條件。旅游交通作為旅游通道的物質主體,是完成游客、信息在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間的流動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是旅客在旅游活動中的主要時間和費用消耗,是消費者在旅游目的地選擇中的主要影響要素[4]。第一,科學的旅游交通規劃應遵循市場導向原則。臨夏州內旅游景區景點分散,公路是最普遍、最便捷的旅游交通選擇。因此,可選擇以臨夏市為中心,以“互聯互通,快捷方便”為原則,對州內公路旅游交通進行科學的整體規劃建設,完善以高速公路為主線,以縣際公路、景點景區專用公路為補充的旅游交通系統。第二,多渠道籌集資金,加快旅游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政府部門積極發揮主導作用,充分發揮社會各界人士力量,積極主動從旅游景區、公路管理養護單位、私人企業等多方開展集資活動,加快建設臨夏州旅游交通設施。第三,積極推進交通運營現代化、規范化管理,提高交通服務質量。相關部門需加強工程質量的監督與管理,建立健全責任制,抓好旅游交通發展各環節的責任制,旅游交通部門應堅守“方便、快捷、安全、舒適”旅游交通服務宗旨,高度重視旅游公路沿線綠化美化和環境綜合整治,進一步改善旅游環境,提高服務質量,進而增強旅游者的旅游體驗感和獲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