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嫚,徐琴,王學東
(安徽省第二人民醫(yī)院醫(yī)學檢驗中心,合肥 230041)
膿毒癥屬于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主要由細菌等病原微生物侵入機體所致,常繼發(fā)于嚴重燒傷、創(chuàng)傷、休克、術后感染等[1]。膿毒癥因發(fā)病率、病死率高,且治療費用較高等特點,已成為臨床危重癥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針對病情嚴重程度進行有效的預防和治療并預測患者預后,對降低膿毒癥患者病死率具有重要意義[2]。近年來相關研究發(fā)現(xiàn),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red blood cell volume distribution width,RDW)、血小板分布寬度(platelet distribution width,PDW)與機體的炎癥反應程度密切相關[3-4]。RDW可反映紅細胞體積大小的異質性,與血液感染性疾病相關,在預測危重癥患者死亡風險方面具有重要意義;PDW是反映血小板容積變異的參數(shù)之一,對機體的炎癥反應狀態(tài)敏感性較高,故對兩者實施有效監(jiān)測可輔助醫(yī)師預測患者病情,以及時進行干預[5-6]。目前,有關RDW、PDW與膿毒癥病情嚴重程度及預后相關性的報道較少,本研究主要分析RDW、PDW與膿毒癥病情嚴重程度的相關性及對預后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安徽省第二人民醫(yī)院收治的80例膿毒癥患者的病例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納入標準:①符合《中國嚴重膿毒癥/膿毒性休克治療指南(2014)》[7]中膿毒癥的相關診斷標準;②年齡≥18歲且序貫器官衰竭評估評分≥2.0分;③臨床資料及28 d轉歸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存在器官移植史;②合并白細胞減少癥、骨髓異常增生等影響血小板計數(shù)的疾病;③近 1周內曾服用過免疫抑制劑、抗凝劑等影響血小板功能的藥物;④入院前因大量失血而輸注全血、血小板等血液制品者;⑤入院48 h內死亡或轉院者;⑥合并惡性腫瘤者。本研究獲得安徽省第二人民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
1.2膿毒癥病情嚴重程度判斷標準 根據(jù)美國重癥醫(yī)學會和歐洲重癥醫(yī)學會聯(lián)合發(fā)布的拯救膿毒癥運動指南Sepsis 3.0[8]判斷膿毒癥病情嚴重程度,輕度膿毒癥:明確或可疑的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重度膿毒癥:膿毒癥伴有器官功能障礙和(或)組織低灌注;膿毒性休克:嚴重膿毒癥經(jīng)治療后仍伴有無法逆轉的持續(xù)性低血壓。
1.3方法
1.3.1全血RDW、PDW檢測 采集患者入院時肘靜脈血2 ml,以sysmex-4000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上海涵飛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定量檢測全血RDW、PDW水平。
1.3.2治療及預后分組 所有患者入院時行24 h心電監(jiān)護,并參照治療指南[7-9]進行抗感染、液體復蘇、機械通氣、鎮(zhèn)痛鎮(zhèn)靜等全身綜合治療,膿毒性休克患者根據(jù)實際病情給予升壓藥物治療。觀察并記錄患者治療28 d后的轉歸情況,并根據(jù)患者轉歸情況分為生存組和死亡組。

80例患者中,輕度膿毒癥39例,重度膿毒癥26例,膿毒性休克15例。治療28 d后,生存63例,死亡17例。
2.1不同嚴重程度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3組患者的年齡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三組患者性別、原發(fā)病、感染部位比例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不同嚴重程度的膿毒癥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2.2不同嚴重程度患者全血RDW、PDW水平比較 三組患者全血RDW、PDW水平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重度膿毒癥組和膿毒性休克組患者全血RDW、PDW水平均高于輕度膿毒癥組(P<0.05),且膿毒性休克組高于重度膿毒癥組(P<0.05),見表2。

表2 不同嚴重程度的膿毒癥患者全血RDW、PDW水平比較
2.3RDW、PDW與膿毒癥病情嚴重程度的相關性 經(jīng)Spearman相關性分析,RDW、PDW與膿毒癥病情嚴重程度均呈正相關(r=0.751,P=0.001;r=0.785,P<0.001)。
2.4生存組與死亡組全血RDW、PDW水平比較 與生存組比較,死亡組患者全血RDW、PDW水平均顯著升高(P<0.01),見表3。

表3 生存組與死亡組膿毒癥患者全血RDW、PDW水平比較
2.5RDW、PDW對膿毒癥患者預后的預測能力 ROC曲線分析結果顯示,RDW預測膿毒癥患者預后的ROC曲線下面積為0.793(95%CI0.695~0.947),最佳截斷值為17.15%時,靈敏度、特異度、準確度分別為86.96%、54.55%、80.71%;PDW預測膿毒癥患者預后的ROC曲線下面積為0.853(95%CI0.671~0.965),最佳截斷值為14.87%時,靈敏度、特異度、準確度分別為83.10%、60.56%、88.50%。見圖1。

注:RDW為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PDW為血小板分布寬度,ROC為受試者工作特征曲線
2.6RDW、PDW與患者生存關系分析 根據(jù)RDW、PDW的ROC曲線的最佳截斷值,將患者分為RDW高、低水平組和PDW高、低水平組。Kaplan-Meier生存曲線顯示,RDW高、低水平患者治療28 d后生存率分別為62.59%、81.75%,生存曲線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3.257,P=0.039);PDW高、低水平患者治療后28 d生存率分別為61.07%、83.24%,生存曲線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3.562,P=0.027)。見圖2、圖3。

注:RDW為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

注:PDW為血小板分布寬度
膿毒癥可由全身各個部位的感染引起,發(fā)病機制較為復雜,涉及基因多態(tài)性、全身炎癥反應以及凝血功能異常等方面,與機體多系統(tǒng)、多器官的生理病理改變密切相關[10]。近年研究顯示,膿毒癥的發(fā)病率呈逐年升高趨勢,其病死率高達30%~70%,存活的患者中約20%存在認知功能障礙[11]。隨著臨床檢查技術的不斷發(fā)展,血培養(yǎng)現(xiàn)已成為診斷膿毒癥的金標準,但由于血培養(yǎng)耗時較長,陽性檢出率較低,不適用于膿毒癥病情嚴重程度和預后的評估[12]。研究顯示,膿毒癥是造成重癥監(jiān)護病房住院患者中非心臟病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尋找靈敏度高,且快速、安全的生物標志物用于預測患者病情嚴重程度及預后是臨床亟須解決的問題[13]。
RDW與PDW是血常規(guī)檢查中的常規(guī)項目,與機體炎癥反應和免疫功能有關,是膿毒癥患者入院時必做的檢查項目之一[14]。RDW是一項反映周圍血管中紅細胞體積異質性的參數(shù),當機體受到感染時,大量炎癥因子可導致骨髓造血功能異常及鐵代謝障礙,影響紅細胞的生成和成熟。楊劍秋和畢建洲[15]的回顧性研究發(fā)現(xiàn),膿毒性休克患者RDW顯著高于輕度膿毒癥患者,且RDW水平越高,膿毒癥病情越嚴重。本研究結果顯示,輕度膿毒癥組、重度膿毒癥組、膿毒性休克組患者的全血RDW水平呈升高趨勢,且全血RDW水平與膿毒癥嚴重程度呈正相關(P<0.01)。此外,死亡組全血RDW水平顯著高于生存組(P<0.01),生存曲線顯示,高水平RDW患者28 d生存率低于低水平RDW患者,說明檢測RDW對臨床評估膿毒癥病情嚴重程度及預后預測具有重要價值,推測源于機體感染后,多種神經(jīng)內分泌激素被釋放,加速促紅細胞生成素合成,此時紅細胞大量增殖,RDW升高,從而導致細胞膜不穩(wěn)定、血液中營養(yǎng)物質缺乏,繼而誘發(fā)多臟器功能障礙,影響預后[16-17]。
PDW是反映血小板體積變異度的客觀指標,其升高提示血小板個體間相差懸殊,PDW與機體炎癥反應狀態(tài)關系密切[18]。近年研究表明,膿毒癥產(chǎn)生的炎癥反應可引起血小板過度活化,增加血小板消耗,從而促進骨髓代償性產(chǎn)生更多的血小板,但此種情況下產(chǎn)生的血小板已發(fā)生形態(tài)及功能變化,故通過檢測PDW可反映炎癥反應狀態(tài),有助于臨床評估膿毒癥的病情嚴重程度[19]。Orak等[20]對330例膿毒癥患者進行回顧性研究,結果顯示,死亡組的PDW高于幸存組,表明PDW可作為膿毒癥預后的預測指標。在本研究中,膿毒性休克組全血PDW水平最高,其次為重度膿毒癥組,輕度膿毒癥組最低,全血PDW水平與膿毒癥嚴重程度呈正相關(P<0.01),同時,死亡組全血PDW水平高于生存組(P<0.01),Kaplan-Meier生存曲線顯示,高水平PDW患者28 d生存率低于低水平PDW患者,表明PDW在評估膿毒癥嚴重程度和預后方面有巨大潛能。當膿毒癥患者PDW升高時,機體血小板形態(tài)各異,且血小板活化程度及消耗與炎癥反應呈正相關,易致骨髓代償、PDW巨核細胞增生,產(chǎn)生大小不一的血小板,新生血小板具有較強的黏附、聚集和釋放功能,又負反饋于機體炎癥反應,故PDW對膿毒癥嚴重程度及預后的判斷具有較高的敏感性[21-22]。
綜上所述,RDW、PDW均與膿毒癥病情嚴重程度呈正相關,檢測全血RDW、PDW水平對評估膿毒癥嚴重程度和預測預后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